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9 毫秒
1.
“师道”是精神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它在指向教师价值观的同时,也观照职业规范.师道的传统特质主要体现在“师”的存在价值、“师道”的现实依据、“道存”的核心表征与师道理想化取向上.在现代意境下,传统师道因远离其适宜的生存环境而逐渐失效:教师的身份和作用愈加限于教育领域;教师道德的形象及其作用开始理性回落;师道内涵凸显职业性,强调工具理性.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现代师道的重构应致力于注重教师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规范,构建一种理想与行动的二维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2.
陈复兴 《师道》2013,(2):1-1
蓦然间,龙点金睛辞旧岁,蛇盘玉柱迎新年,所有师道追寻者,又迎来了一个大有希望的春天。 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教育这块“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继续沿着“优先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战略阔步前进,教育公平提到了史无前例的政治高度,党中央明确指出要“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相似文献   

3.
师道,即“教人以道”,是教师责无旁贷之职责,义不容辞之要务。师道是一种责任。《李良玉历史研究与教育文选》一书凝聚着李良玉教授浓厚的“师道即师责’’传统。在学业上,他耐心和细致地教诲每一个学生;在生活上,他如同对待子女般地关心他们。李良玉教授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新时期师道的真谛。  相似文献   

4.
孔子的师道精神主要体现在“志道”“立德”“好学”以及“爱生”等几个方面,奠定了中国师道传统的核心内容。“四有”教师观是对传统师道精神的脉承与升华,是对新时代好教师特质的要求。南京市夫子庙小学将孔子师道精神和“四有”好教师的要求相结合,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校本实践。  相似文献   

5.
“师道”是我国传统教师文化的核心概念。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师道研究主要回应了师道的概念和内涵、传统师道的思想与实践、近现代传统师道式微、现代师道重构四个焦点问题,在范围和内容上不断拓展,在研究内涵和视角上渐趋丰富。但是,当前师道研究也存在不少缺憾,如在研究内容上对师道概念认识模糊、分歧较大,对近现代师道研究比较缺乏,现代新师道的基本理论研究比较薄弱,师道研究的视角和方法较狭窄。师道的后续研究应进一步加强现代新师道的内涵研究,从单一学科视角走向综合国家视角与共同体视角等多学科研究,从静态分析走向动态整体研究。  相似文献   

6.
周敦颐说:“先觉觉后觉,暗者求于明而师道立矣。”在新时代新社会形势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师道”应怎么立呢?教师要清楚自己不再是一个绝对的“先觉”者,需要不断学习,需要“暗者求于明”。教师的教育应重在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的传授,让学生“自易其恶,自至其中而止矣”。教师更应做好“人师”。  相似文献   

7.
日本教师的职业道德及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日本教师形象的历史发展古代日本同我国一样,深受儒家师道观的影响,教师的地位与天、地、君、亲并列而受人尊敬。统治者在强调“师道尊严”的同时又要求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成为全社会优良道德的化身。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但日本的现代化从一开始就具有国家主义倾向,依照尊王爱国之策,日本政府要求教师成为国家的“奉献者”。那时的日本对教师的要求除着重学力标准外,还强调教师是民众人格的陶冶者,从而对教师提出较高的道德要求。当日本首任文部大臣森有礼为师范生提出“顺良、情爱、威重”的培养目标后,…  相似文献   

8.
古代教师的起源和身份上,中西方截然不同,从而导致中国传统教师文化有着与西方完全不同的特点和旨趣。概言之,中国文化在教师本体论上,师道重于师术,强调道德与学问;在教师身份上,社会形象先于职业角色,强调教师的社会属性;在教师标准上,人师优于经师,强调立德树人。中国传统教师文化强调教师要有责任担当、道义担当和使命担当,实现教书、育人、治国的统一,虽然具有专业化不足的缺陷,但在一定程度上又超越了教师专业化,对于今天提倡四有好教师具有历史滋养价值。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教材选入的韩愈《师说》一文,对“吾师道也”中的“师道”的注释是:“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用作动词。”这个注释很值得商榷。“道”解作“道理”、“师”解作“学习”,文意上可通,但似乎过于简单化,有损于文章的思想内容和韩愈倡扬师道的本意。  相似文献   

10.
师道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新时期大学教师的“为师之道”存在着“行为世范”的弱化、教育的“工具化”的问题,从统一角色期待与认同、加强师道修养、合理运用内在权威、增强胜任力、发挥主导作用几个方面,探讨新时期构建大学教师“为师之道”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师德的概念容易被窄化或泛化,因此在推动和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的过程中,要科学系统地认识师德概念。师德本质上是一种由内生而外显的道德行为,其动力本源是师道。而为师之道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传统之道和时代之道。二者相辅相成、有机统一。要坚持在中国优秀传统师道文化精神承继的基础上,持续展开新时代师道文化内涵的发展性重构与实践,才能使得新时代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和进步水到渠成。  相似文献   

12.
古人云:“师道之初,见于善技,长于严教。”而所谓“严教”在这里是说对学生要严肃对待,严格要求。中国传统教育历来强调“严师出高徒”。这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教育中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正因为有“严师”才会出“高徒”。  相似文献   

13.
陈师道《后山诗话》:“退之以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今代词手,惟秦七黄九尔,唐诸人不迨也。”认为苏轼的词是天下极工之词,但不是本色;并且指出当代词手首推秦观和黄庭坚,他们的创作成就连“唐诸人”也比不上。那么什么是词的“本色”呢?《中国词学大辞典》说:“本色,此指本行,从词体特征来说,又指协律而歌的音乐性。”该《辞典》紧接着引用陈师道的这訇话一指m.“昕谮‘韭太囱.’一括煎姑词‘名不谐音徨’.苴宣煎姑诵睥害徨一枷十五f№谱竹词椎#韭不能  相似文献   

14.
教师职业道德包括师道与师德两个方面。“师道”是指教师的为师之道、为学之道、为人之道;“师德”是指教师必须遵循的专业道德行为规范。当前我国大学教师师德状况存在一些问题,各高校需要加强对大学教师的思想政治领导,建立大学师德建设的综合机制,不断增强大学师德建设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5.
不久前,在报上看到两则消息:一则是辽宁省本溪市明山区育才小学六年级一些老师动员毕业班学生入团。但有一个条件,想入团必须向学校交200元的“入团费”。另一则是新疆某卫生学校一高级讲师,向学生卖考试分数收钱高达7000多元。读罢这两则消息,联想到我们周围一些学校的个别教师为了工作和生活上的方便,有时也向学生和家长“伸手”,真让人痛惜师道之何存首先,教师“伸手”有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称号。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教育学生的活教材,对学生起着重要的榜样作用。假如教…  相似文献   

16.
苏教版语文教材(2008年第5版)必修一《师说》一文,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师道”的释义为:“【师道】从师求学的道理。”《辞海》对此“师道”的解释与教材同。《辞源》于【师道】下有一义项为“求师从师之道。”所举之例是“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但没有对“求师从师之道”的“道”做进一步解释。笔者认为教材及《辞海》的解...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传统的教师文化强调师道重于师术,人师优于经师,社会形象先于职业角色,其根本之处在于不把从事教育工作当作普通的谋生手段,而是赋予教师以文化传承、培育英才和国家治理等多重使命。强调教师要有责任担当、道义担当和使命担当,实现教书、育人、治国的统一。赋予教师如此重要的社会功能和如此高的期望要求,与中国文化中教师的起源息息相关,也与儒家师道文化倡导的教师自觉  相似文献   

18.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圣先贤的话语依然萦绕在我们的耳畔,激励着我们恪守师道,教书育人。胡锦涛总书记在2007年8月31日召开的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强调:“全社会都尊重教师,广大教师更应该自尊自励,努力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相似文献   

19.
新课改的可行性、科学性与优越性已为实践所证明,但随之出现的一些“旁落”现象却令人担忧。 一是教师“旁落”。新课改一改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强调学生主体性地位及作用,这本无可厚非,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有些教师过分强调学生主体作用。并将其理解为学生是课堂的主宰者,课堂由学生说了算,教师很多时候成了热闹场面下的“看客”。  相似文献   

20.
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毕生躬行“师道”,追求通过社会教化方式来实现理想的社会之治。在为师目的上,他希望通过教育方式使社会能够形成“人人君子,比屋可封”的理想状态;在为师要求上,他强调一个人必须“修身立本”而“内圣”,继之“处为天下万世师”而实现“外王”;在讲学内容上,他注重把百姓日用之“人欲”与圣人之道的“天理”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大成学”思想体系;在教育方法上,他注重案例式、启发式、榜样式的讲学创新,形成“百姓日用之学”的讲学风格;在教学对象上,他坚持“有教无类”,使得教育对象更加平民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