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儒林外史》中许多武林人物的行为与《水浒传》中的人物有相似之处,甚至可以找到人物原型,但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武林人物却是不光彩的侠客形象。由此来看,《儒林外史》是吴敬梓对名著《水浒传》的"消解",对武侠精神的一种批判。《儒林外史》不但嘲讽了"儒林",还嘲讽了"武林",它不但是一部大的"儒林外史"同时也是一部小的"武林外史"。  相似文献   

2.
池莉的汉味小说用充满武汉地方风味的文学语言描绘着武汉的风土人情,讲述着武汉人的故事,塑造着武汉人的文化精神。本文从"汉味"风土人情、"汉味"人物和精神、"汉味"语言三个方面来分析池莉小说中的"汉味"。  相似文献   

3.
通过解读契诃夫的戏剧作品《海鸥》,了解"海鸥"这一孤独的精神符号,同时感受作者契诃夫对于剧中人物怜悯多于嘲讽,同情胜于批判的戏剧风格.  相似文献   

4.
路翎在继承鲁迅开创的"心灵写实"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同时,力求有所拓展和创新。他试图通过"原始强力"的描写,去发掘人民精神中的反抗因子,发现人民"自我"意识和"人"的意识的觉醒。因此,当他笔下的人物受挫、失利或失败时,就不再像″精神胜利法″那样倒回自己的内心世界,而是以强悍的力量去反抗外部现实世界,充分显示人民高昂的战斗精神和反抗旧秩序的潜在力量,从而体现人民积极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但是它多少有点脱离实际,并不像鲁迅概括出的"精神胜利法"那样具有普遍和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鲁迅对历史的精辟独到的见解、对女性问题的深层反思及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等角度分析鲁迅,并试图从多方位、多角度走进这位被中国人民称为"民族魂"的伟大人物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人物的精神空间入手考察卡森·麦卡勒斯小说中人物的身份主题,运用空间理论、身份理论和精神分析理论,通过麦卡勒斯的三篇作品研究其小说中人物的精神空间和身份诉求的关系:《婚礼的成员》中的精神乌托邦与人物的身份构建,《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的两性精神空间和身份诉求,《神童》中的梦想空间与身份认同.人物身份的认同、消解或重新建构在作者搭建的精神空间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7.
汉尼拔是电影《沉默的羔羊》四部曲中贯穿出现的人物,他以文质彬彬的杀人恶魔而闻名,他乖戾性格、嗜食人肉、凶残暴力的一面又有"潜意识"在引导着他。用精神分析法从"潜意识"、"梦"、"恋母情结"三个角度来对汉尼拔变态的性格和行为存在的"合理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海狼》是杰克·伦敦的经典之作。从海洋文学的视角解读《海狼》,聚焦海上探险经历以及一系列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矛盾,能够揭示作者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海洋意识、"奋发向上、完善自我"的海洋气息及其通过人物叙述所赞扬的海洋精神:拼搏、冒险、奉献与包容。  相似文献   

9.
"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创办12年来,对于和谐社会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节目倡导主流价值观,弘扬民族优良弘扬品德,切合了我国社会文化现状与时代需要,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和谐文化建设,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通过从人物性别、民族、身份/职业、形象价值倾向以及国别等指标对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阅读鉴赏"模块61篇课文中的主要人物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性别上,男性人物是女性人物的5.43倍,男性占有主导地位;在民族类别上,能确定是汉族的有19篇,占总数的37.25%,而少数民族一篇也没有;在身份/职业上,主要集中于政治家、军人、文学家等少数几种,对普通平凡的身份/职业描写比较多;在形象倾向上,体现了课程标准的一些要求,但对现代人的形象和时代发展所需的一些精神品质反映不够;在国别上,中国人物是外国人物的5倍多,对外国人的形象描写未能较好地体现出时代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杰克·凯鲁亚克是美国"垮掉的一代"文说的代表人物,《在路上》是他的第二部作品。这部作品一经出版,无论是从小说描写的敏感度上,还是从对小说主题的探究上,都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这部堪称是美国垮掉派小说的《圣经》的文学作品是对美国精神的伟大诠释。以小说中主人公萨尔·帕拉迪斯和迪恩的美国精神展现为切入点,反观美国无论是上层阶级还是普通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精神困惑和人生探索。  相似文献   

12.
最近一个时期来不断涌现的"最美人物",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光辉典范,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最美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诠释。运用"最美人物"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防止多元价值观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消极影响,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建立理论研究机制,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坚持核心价值观教育进网络、进寝室、进社团和不断优化、完善实践教育模式四个方面来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13.
感动中国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开拓精神、进取精神、服务精神、奉献精神以及捍卫正义的伦理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的精神先导,然而,这些人物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榜样示范效应在当今社会环境下却表现出认知度较浅、认同感较低、模仿度较低等弱化现象。  相似文献   

14.
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对张洁小说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她在接受其思想精华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塑造出了与堂吉诃德形象类似的"痛苦的理想主义者"。二者虽然在性别、时代、文化、个性等方面存有差异,但灵魂深处的品质和精神共鸣相通。他们同是执着于理想信念而勇往直前的"疯癫"人物,又都因追寻理想时而无力抗拒现实变得忧郁与痛苦。  相似文献   

15.
《傲慢与偏见》是奥斯丁的代表作之一。在《傲慢与偏见》中,奥斯丁根据情节和人物的需要将"功能性"人物观和"心理性"人物观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独具匠心地将现实中单调乏味的故事及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  相似文献   

16.
钱彩《说岳全传》的问世,标志着岳飞的故事在文学史的讲诉上走向成熟。他对岳飞形象的塑造具有把人物神化、人物扁平化的特点,更重要的是作者将岳飞形象作为一种精神资源加以演绎阐发,这种精神资源一直影响到今天。  相似文献   

17.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时,对人物的命名曾布下了不少哑谜机关。它们大致可分为三个档次:初级档次为非主要人物,以"谐音字"命名;中级档次为较重要人物,用"谐音字"概括该人物一生经历;高级档次为重要人物,用有关词语组合命名,来寄托作者的某些情感和意图。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现代学者对悲剧的讨论,焦点在于如何看待"大团圆"结局。如果将悲剧划分为深层悲剧和浅层悲剧,就会发现中国古典戏剧中确实存在着悲剧。简要梳理中国近现代学者关于"大团圆"的讨论和西方学者的悲剧人物观,分析深层悲剧和浅层悲剧的本质、特征和意义,有助于进一步揭示悲剧对中西方民族思维和精神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周婷 《阅读》2008,(11):22-24
同学们,人物外貌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衣着、神情、体态等,虽然它在作文中占的分量不重,但如果写得好,不仅会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能突出人物精神品质,烘托主题思想。人物外貌描写可有讲究了:  相似文献   

20.
菲茨杰拉德和凯鲁亚克塑造的女性人物在爱情观、生活观、精神气质上存在差异。前者在爱情中大胆主动,但在婚姻上缺乏独立自主,精神空虚;后者在恋爱和婚姻中更有平等意识,在生活中更坚毅,精神更丰盈。二人都在作品中透露出男性中心主义的倾向。他们对女性人物的描绘既有个人特色,也反映了时代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