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历史教育学和公众史学都关注"历史文化"。"历史意识"和"历史文化"共同构成历史教育学的学科基础。而致力于向非专业人士传播历史、但不包括学校课堂历史教学的公众史学,"历史文化"同样是其重要研究内容。公众史学给历史教育学带来挑战。历史教育学可以从公众史学中吸取灵感,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2.
直至21世纪初,美国式的公众史学课程才在英国高校集中出现。英国原有公共领域中的历史实践,也自此被纳入公众史学范畴。从发展理路来看,过去十多年英国公众史学的迅猛发展,是建立在外来学科及概念与本土史学传统互动的基础之上的,表现出与传统学科领域紧密结合,较少介入公共事务,形式与内涵多样,以公众为受众,以史学方法为依归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2013年初冬,具有悠久历史的苏州迎来了一场极具时代气息的学术会议——首届全国公共历史会议,似乎在昭示着某种古老记忆与现代精神的对话。这次会议由上海师范大学公众史学研究中心主办,中国金融博物馆、新历史合作社协办,中国基金博物馆承办;开幕式由上海师范大学公众史学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陈新主持;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索并反思公众史学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发展路径与模式,包括在各自特定的文化语境和历史传统下公众史学的起源、简要历史、主要问题、学科构建与教学模式,希望对中国公众史学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公共历史很早便出现在德国,但长期被职业历史学家所忽视和遗忘。直到大众社会出现、后现代史学浪潮前赴后继以及传播媒体更新换代后,公众史学的学科化任务才摆在德国学界面前。在培养机制上,以职业为导向和以项目为导向的两种公众史学类型各有长短;在问题意识中,历史文化、文化记忆和国际比较成为最重要的三个研究方向。不过,到目前为止,德国公众史学仍然处在起步摸索阶段。  相似文献   

6.
美国的公众史学运动在法国引发了一些理论上的反思,也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绩,但并没有造成更大的影响。究其原因,主要与法国史学自身的公共传统和年鉴——新文化史传统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历史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上,这两种传统与公众史学的主张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差别。此外,法国划分研究型硕士和职业型硕士这样一种制度设计,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历史学的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7.
2018年,国内学界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与史学理论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学者们对于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史家与史学研究,进一步从资料、视角方面进行深化,并继续批判了历史虚无主义;对于近代史学史上的著名史学家及其著作、史学史的具体问题也都进行了考察;对口述史的发展及存在问题、中国公众史学的建设,学者们也讨论较多;学者们还对全球史、概念史、大数据史学等史学理论前沿问题进行了研究。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学界还对40年来的中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8.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之一,中心主任为瞿林东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龚书铎教授。中心成立于2000年1月,同年11月被教育部批准为文科重点研究基地。目前下设四个研究室,即史学理论研究室,中国古代史学与史学理论研究室,中国近现代史学与史学理论研究室,中西史学比较研究室。  相似文献   

9.
福建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博士点现拥有教授5人,副教授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博士点学科带头人为巴新生教授。2007年开始招生,现设有两个颇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历史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际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  相似文献   

10.
姜新 《历史教学问题》2012,(1):87-91,79
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与中国史学界分别提出建立公共史学与应用史学新学科,其共同的动因是为了寻求摆脱危机、发挥功能、适应社会需求的新途径。然而,美国公共史学建立了学科,取得了丰硕成绩,得到社会赞誉;中国的应用史学却未能形成独立学科,反而遭到学术界的批评。不同命运的原因在于内部的不同指向,公共史学力争运用史学方法,培养史学人才以扩大服务公众的范围;应用史学则侧重成果,侧重教化以发挥资治功能。不同命运的原因还在于外部的不同环境,美国的成熟市场、实用理念促使公共史学发展;中国的转型社会、"资治"传统与学术摇摆,限制了应用史学生存。  相似文献   

11.
"史学遗产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10月底在浙江温州举行,会议重点探讨史学遗产与民族精神,分析史学遗产的价值,反思近代以来的史学成就和继承问题,研究中外史学的交流和回响等问题,对于今后的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必将会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史学与史学评论》是瞿林东教授的史学评论集,汇集了作者80年代以来撰写的一些评论文章,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近二十年作者对当代史学的许多思考认识,以及在史学领域不断探索的心路历程。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必须具有中国特性、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对传统史学现代价值的思考,提倡史学评论的研究和实践,以及认真总结20世纪中国史学遗产,展望未来史学前景等,都是作者在史学研究过程中自觉意识的具体体现。正是作者不断追求的自觉意识,促成他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深化了对历史、史学及其理论和方法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中国出现的“历史热”现象充分表明了公众对历史知识的渴求与喜爱,但是国内通俗历史读物的发展,由于受到文化市场和传媒中低俗、媚俗倾向的影响以及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美国公共史学取得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可以从历史学家自身、社会写手、培养公共历史学家和公众自身四个方面加速历史知识社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正主持人语:新年伊始,今年"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专题第一辑向读者奉献4篇文章。前两篇,是有关20世纪学术名家的治学风范和学术成就的论述。后两篇,则是有关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两个具有创新意义的课题的论述。2013年10月22日,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科院院士侯仁之先生,以102岁高龄在北京溘然长逝。侯先生早年就读于燕京大学历史系,后因参加禹贡学会,本科毕业后留校作顾颉刚  相似文献   

15.
<正>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主办、中心主任瞿林东教授主编的《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日前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2003年11月)。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是反映国内外史学界同仁在  相似文献   

16.
我们处在一个社会大变革、世界大变局的时代。这个时代呼唤历史研究工作者贡献思想和智慧,以历史学特有的方式推动变革、引领潮流。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历史上一大批思想家、一系列思想学说构成了中华思想的基本谱系。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一次次证明了思想的伟力。新时代中国史学要大有作为,必须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关切。真正的史学研究,必须有思想、有灵魂、有立场。做有思想的史学研究,须反对碎片化的研究方式,以长时段的眼光、整体的眼光、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做有思想的史学研究,须推进学科融合创新发展,推动跨学科对话交流,探索打破学科壁垒;做有思想的史学研究,还须提升理论概括能力,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提炼历史演进的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揭示尘封在历史中的记忆和思想。历史研究工作者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努力形成历史研究的中国学派。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思想,博大精深。在史学的研究指导方面屯有较多的论述。他坚持唯物史观为历史研究的指南,认为历史是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主张用历史教育人民。这些史学思想是指导新时期史学发展的宝贵精神武器。  相似文献   

18.
瞿林东,1937年生,安徽肥东人。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同年考取研究生,师从白寿彝教授攻读中国史学史专业。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任、《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主编。著有《唐代史学论稿》、《中国史学散论》、《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史学的沉思》、《杜佑评传》、《史学与史学评论》、《史学志》、《中国史学史纲》、《白寿彝史学的理论风格》、《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中国简明史学史》以及《史学导论》(合著)等专著,发表相关论文200余篇。2005年上半年,邹兆辰教授对瞿林东先生进行了访谈,2005年11月又补充了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19.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人,对促进中国传统史学现代化和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作出了重大贡献。李大钊史学思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语境和逻辑理路,他联系中国革命的具体进程,对历史、历史学、历史观以及史学与人生、史学在科学中的地位等作出了精辟论述,强调要以"新"历史观指导史学研究,重视史学的理论基础,把"活历史"放入整个历史进程之中,以"民众"为基础建构"平民"的新历史,最终本着建设社会主义的价值旨归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历史观、认识论、方法论和研究范式等方面,这些思想对于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具有原创性贡献,确立了中国历史研究的价值意义和目标取向。  相似文献   

20.
20 0 1年 1 1月 2 5 - 2 7日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办了“唯物史观与 2 1世纪中国史学研讨会” ,全国 80多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集中探讨的问题有 :(一 )回顾唯物史观在 2 0世纪的历程 ;(二 )当前中国史学在运用唯物史观方面基本形势的估计 ;(三 ) 2 1世纪的中国史学怎样运用和发展唯物史观。中心主任瞿林东教授作了《唯物史观与中国史学发展》的主题发言。他认为 :唯物史观不仅推动了 2 0世纪中国史学的发展 ,还将与 2 1世纪的中国史学保持密切的联系 ;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在更高的科学程度上运用和丰富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