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研究磺化碱木质素在高温条件下的热稳定性能,实验采用热重-红外分析(TG-IR)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 研究了磺化麦草碱木质素在非氧状态下热分解反应的动力学过程。利用多升温速率法Kissingr法和Ozawa法,分别计算了磺化麦草碱木质素热动力学方程中的表观活化能(E)和频率因子lnA,分别为118.3 kJ•mol-1、121.46 kJ•mol-1;20.40min-1、15.92min-1;利用Kissingr法计算了热动力学方程的反应级数是1.8。  相似文献   

2.
利用程序升温法在NETZSCH STA409 PC/PG综合热分析仪上研究了草酸钾-过氧化氢在氮气氛围中的热分解动力学,测定了样品在氮气中不同升温速率下的TG和DSC曲线,采用多元非线性回归对其热分解动力学模型进行了筛选研究。结果表明,草酸钾-过氧化氢在氮气氛围中的热分解活化能为119.5 KJ mol-1,其热分解机理可用扩展Prout-Tompkins模型(Bna)和2级Avrami-Erofeev模型(A2)来描述。  相似文献   

3.
采用同步辐射X射线粉末衍射方法在等温条件下研究粒径为~5 μm的叶蛇纹石脱水动力学,在680、700、710和720℃下观测叶蛇纹石脱水前后特征峰随时间变化的特征。结果发现,随加热时间的增加,叶蛇纹石的特征峰缓慢消失,伴有镁橄榄石特征峰出现,但无顽火辉石相出现。通过Avrami方程,获得叶蛇纹石脱水反应级数(n)为1.1~1.3,表明叶蛇纹石脱水过程受晶界成核控制。利用Arrhenius方程,获得叶蛇纹石脱水仅出现镁橄榄石相所需活化能为105.97 kJ/mol,指前因子为333.62 s-1。  相似文献   

4.
采用溶胶-凝胶法和过量浸渍法制备粉末状及负载型La(1-x)SrxMnO3 (x=0.2、0.4)催化剂.SEM表征表明La0.8Sr0.2MnO3催化剂具有连续多孔结构.在设计的固定床反应器中,实验测试表明La0.8Sr0.2MnO3在900~1 000 ℃、停留时间大于2.2 s、含氧量小于6%时的NO脱除率达到90%以上,而La0.6Sr0.4MnO3的高活性反应条件与La0.8Sr0.2MnO3相似.在低温区,La0.6Sr0.4MnO3的NO脱除率在600 ℃时达到40%,而La0.8Sr0.2MnO3只有20%.根据实验结果计算了两种催化剂无氧反应条件下的活化能.La0.6Sr0.4MnO3为催化剂的反应活化能比La0.8Sr0.2MnO3为催化剂时低.  相似文献   

5.
通过静态试验研究了高质量浓度Cl-(1000 mg·L-1)和HCO3-(2000 mg·L-1)对活性氧化铝吸附F-(10 mg·L-1)的动力学特性影响.结果表明:高质量浓度Cl-使活性氧化铝吸附F-速率加快,吸附量增加;高质量浓度HCO3-有相反趋势.建议采用活性氧化铝吸附除氟法作为煤层气产出水F-净化工艺时,考虑高质量浓度Cl-和HCO3-效应.  相似文献   

6.
应用实时BIA技术,探讨了蛋白A与小鼠免疫球蛋白G (MIgG)之间的相互作用,求出相互作用的动力学速率常数ka=5.07×104 (mol/L)-1s-1,kd=9.65×10-5(s-1),结合常数KA=5.25×108(mol/L)-1.同时使用蛋白A固定的传感片用于MIgG浓度的检测,在 0.64~ 12mg/L浓度区间内,MIgG的响应值与其浓度有非常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近几年来关于三原子分子离子(CS+2, SO+2, CO+2)的光激发和光解离动力学研究结果.实验是在射流气束条件下进行的.首先利用一束电离激光使中性三原子分子通过共振增强多光子电离制备出振动态选择的三原子分子离子,再用一束或两束解离激光激发获得母体分子离子的光解离谱(母体离子的凹陷谱和碎片离子的增强谱).由此研究了三原子分子离子(CS+2, SO+2, CO+2)电子态的光激发和光解离动力学.  相似文献   

8.
中国大洋环球21航次第6航段在西南印度洋洋中脊(SWIR)热液A区获取了OBS地震数据,发现了位于该区第27洋脊段的低速区.基于该低速区地震P波速度模型,用有限单元法开展热模拟计算,研究低速区可能存在的岩浆活动及其热效应.结果表明:1)现今海底热液活动特点支持岩浆房存在底部供热热源的情况.热点供热使岩浆在沿断裂移动过程中产生热异常,形成新的岩浆房,为现今热液活动提供热源.2)随温度变化的热导率对模拟计算结果影响较大.通过反演拟合热导率模型系数,并利用实验室统计结果校正热导率模型,计算出研究区莫霍面温度约为910℃,热点热流约为190 mW·m-2.  相似文献   

9.
研究和开发具有优异高倍率特性的储氢电极合金是发展高功率型Ni/MH电池的技术关键,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商业价值。基于合金热力学和动力学行为的讨论,研究了AB5型储氢电极合金的微结构对其倍率放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非化学计量(B/A >5 )和高催化活性第二相的引入,B侧添加硼或钼可以显著提高合金的高倍率放电容量和低温放电容量。进一步结合A侧稀土成分优化,发展出一类具有优异倍率性能的MmNi3.55Co0.75Mn0.4Al0.3Bx(Mm为混合稀土)合金。该系列合金有望应用于高功率Ni/MH电池和低温(-35℃)Ni/MH电池。  相似文献   

10.
以水滑石为添加剂,采用共混法制备水滑石与聚砜支撑层,利用界面聚合技术制备得到聚酰胺/聚砜-水滑石层板(PA/PSF-LDH)杂化膜.以新型PA/PSF-LDH正渗透杂化膜与NaCl汲取液构建正渗透体系,以3种重金属离子Cr(Ⅵ)、Pb2+与Cd2+水溶液为目标物,考查原料液pH值、原料液质量浓度及流速、汲取液浓度及流速...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在异构分簇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如何优化簇内节点的通信半径,从而最小化网络的总能耗.定义节点的能量消耗模型为E=a(dα+c)、网络半径为 R 、层数为 K .对节点通信半径不可调的网络,证明了α=2、c≤4R2时,或α=4、c≤4R2、K≤ 6 R时,最小化网络总能耗的簇内节点通信半径的上界为 α c/(α-1) .对于节点通信半径可调的网络,在α=2时,提出了自内而外依次最小化每层簇内节点的平均能耗来确定节点通信半径的算法.  相似文献   

12.
分别得到使得n维空间上 Hardy算子Hn及其对偶算子Hn*,从L|x|α1( R n)到L|x|βq(Rn) (1≤q<∞) 有界的关于α和β所需满足的充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证明-div(M(x)▽u)=(f(x))/(up)正H01-解的存在性,其中M(x)是有界椭圆矩阵(即存在0< α ≤ β满足M(x)ξ·ξ ≥ α|ξ|2,|M(x)|≤ β,∀x ∈ Ω,∀ξ ∈ Rn)和-p <-1.本工作的关键点在于建立2个密切联系的集合,便于找到相应的能量泛函最小值。  相似文献   

14.
考虑定义在Zd上参数为p的边渗流模型.假设Kn为 [-n,n]d中开簇的个数,研究了关于Kn的鞅中心定理的收敛速度.一般情况下,经鞅中心极限定理的最好收敛速度是O(n-d/2),而我们的结果为Pp((Kn-Ep(Kn))/(Varp(Kn))) ≤x =x-∞(1/(2π)) e(-y2)/2dy+o(n-d/2 +ε0)对任意的实数x都成立,这里ε0是区间 0, d/2 上的任意实数.据我们所知,这是关于渗流中心极限定理收敛速度的第一结果.  相似文献   

15.
使用光学显微镜、EDXRF、SEM、XPS和XRD对圆明园出土的部分黄色琉璃瓦釉黄中泛红现象进行分析,以研究琉璃瓦的变色机理。分析表明:琉璃瓦的釉层属于一种铅硅系玻璃,釉层呈现黄中泛红现象是由于红色区域和黄色区域中Fe存在形式不同所致,釉层红色区域中Fe主要是以α-Fe2O3晶体形式存在,黄色区域中Fe是以Fe3+与Fe2+的形式存在。这种现象产生的本质是由于黄色区域中的Fe2+在高温条件下被O2氧化为Fe3+,然而高温导致釉层流失,进而导致釉层中的Fe3+析出富聚为六角片状的α-Fe2O3晶体颗粒所致。α-Fe2O3显红色又被称为云母氧化铁红,是非常重要的防锈防腐涂料以及珠光颜料。  相似文献   

16.
利用2-(2'-羟基苯)噁唑啉作为配体,通过与不同的锌盐进行反应,得到结构新颖的双核及四核配合物.对该系列化合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进行表征.X-射线衍射单晶结构分析发现在配合物1中2-(2'-羟基苯)噁唑啉配体的羟基氧作为单原子桥连接2个锌离子,配合物2中除配体的羟基氧桥之外还存在甲氧基的氧原子桥连3个锌离子.配合物1 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晶胞参数:a=9.384 2 Å(19), b=13.584 0 Å(30), c=11.138 0 Å(20), β=96.250°(30).配合物2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晶胞参数为 a=9.551 7Å(19), b=11.123 4 Å(22), c=11.182 6 Å(22), α=102.820°(30), β=114.988°(30), γ=100.806°(30).对配合物1的甲醇溶液中及固相荧光光谱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它有较好的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17.
辽河盆地是一个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具有“三凹三凸”的构造格局.依据 1 2口系统测温井数据和 47块岩石热导率测试结果,计算了东部凹陷 1 2个高质量的大地热流数据.东部凹陷地温梯度变化于 10~ 50℃/km之间,岩石热导率变化于 0.819~ 2.914W /m·K之间,平均 1.667W/m·K,热流值变化于 45.7~ 70.0×10-3W/m2 之间,平均为56.1(±6.98)×10-3W/m2.热流分布的格局是古潜山带和斜坡带高于洼陷区.  相似文献   

18.
以环戊基甲基酮和水合肼为原料,合成一种新的酮连氮化合物(环戊基甲基酮连氮,C14N2H24),采用1H NMR、13C NMR和IR表征确认产物的结构,并通过Gaussian 09计算对产物分子构型进行解析,表明(1E,2E)为最稳定构型;同时测定环戊基甲基酮连氮在常压下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包括沸点(Tb,238.4℃)、熔点(Tm,-38.2℃)、密度(ρ,0.910~0.969 g·cm-3)、动态黏度(η,2.35~13.17 mPa·s)和比热容(Cp,2.97~3.63 J·g-1·℃-1),并根据密度计算其等压热膨胀系数(α,8.26×10-4~8.75×10-4-1)。结果显示ρ、η与温度呈负相关,Cpα与温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