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孙建国 《武当》2009,(4):17-17
武式太极拳注重身法而不注重于招法,注重于气势不注重于形势,武式太极拳身法八要即是:含胸、拔背、提顶、吊裆、裹裆、护肫、松肩、沉肘。  相似文献   

2.
胡克禹 《武当》2013,(12):15-17
"身法"是太极拳的"五法"之一。手、眼、身、法、步这五法中,身法被排在第三位。这是因为练拳时如果没有端正的身法,后面的用法和步法便无从谈起。各式太极拳都十分重视对身法的要求。诸如武式太极拳对身法的要求就有提顶、吊裆、含胸、拔背、护肫、裹裆、松肩、垂肘、尾闾中正、虚实分明、气沉丹田、腾挪、闪战等十三条要领;孙式太极拳对身法则有"九要"的要求。即:一要塌(塌腰、塌腕);二要扣(扣肩、扣膝、扣趾);三要提(提肛);四要顶(舌顶上腭、顶头、顶手、顶膝);五要裹(裹肘、裹胯、裹膝);六  相似文献   

3.
此为身法歌诀。所谓身法,乃身体主导权衡拳势动态之组织法则。其关键为端正、自然、顺舒、灵动。为符合此四原则,武禹襄提出了《身法八要》。即“涵胸、拔背、裹裆、护肫、提顶、吊裆、松肩、沉肘”。而李亦畲传抄的《各势白话歌》一开场就是四句歌咏:“提顶吊裆心中悬、松肩沉肘气丹田,裹裆护肫须下势,涵胸拔背落自然。”简洁明了地注释了武之《身法八要》。  相似文献   

4.
悟一关于太极拳状态按太极拳的基本要领,太极拳的状态应当是立身中正,虚领顶劲,头正项直,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坐腕撑掌,松腰落胯,圆裆裹膝,虚腋屈膝,腰为主宰,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相似文献   

5.
[歌诀] 蹲裆马步罗汉式, 勾腮拔顶颈自直. 含胸拔背佛腰式, 拔背脊直垂臀胯. 胸空腹实肩要松, 舌顶上腭津液生. 提谷落裆壮肾元, 固精气充神则明. 一、双手捧揸坠沉肩 此式为马步.胸挺膝开,勾腮拔顶,舌顶上腭,双目平视;五指要揸,但不能犟双肘,要与肩平.全身放松,顺式呼吸,目的是增长气力.  相似文献   

6.
武式太极拳桩功,是提高太极功夫必修之功法,分为定步站桩与活步桩功两种。定站桩是利用静态方式来修炼,站桩是静中求动,以静求整,以静培势,以静易身。站桩是静态的知己功夫,而活步桩功是利用静态桩功所练出的自身坚韧的支撑力及静态浑圆力,融入动态桩功的练习。活步桩功是以太极拳十三条身法(含胸、拔背、松肩、沉肘、提顶、吊裆、裹裆、护肫、腾挪、闪战、气沉丹田、尾闾正中、虚实分清)为基准,五行步法(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及多种劲道变化随势而生。,  相似文献   

7.
练太极拳的人都知道,太极拳是圆的运动,但是,为什么是圆呢?圆都体现在哪里呢?我们练太极拳,许多动作都有抱球的过程,如搂膝拗步、野马分鬃,转换中大多有抱球,为什么要抱球呢?太极拳有许多要领,如含胸拔背,这就是圆,后背不是平的,更不是凹陷的,如果是平的或是凹陷的,劲力就合不起来,所以外部是圆的;再看胸前,含胸不是一味的扣胸,而是将两肩窝舒展,胸前如空桶一般,这也是一个圆。所以,含胸拔背是内外的两个圆。并且,这个圆不但是外形的,是有气在包裹的,如同人在气团中一般。这样练拳的感觉是饱满的,是有内劲的。练拳达到一定层次,会感到气在流…  相似文献   

8.
8.软步:软裆萎膝,叠步“过劲”,足膝偏撇,掀脚拔跟之谓也。裆部即会阴部,站行拳裆要圆而虚,要裹裆、吊裆,不可夹裆(尖裆)、平裆。它的原理与拱型桥洞建筑是相似的,这是因为拱型的抗压承重能力大于尖形及水平形。两胯根撑开,两膝呈微向里扣之意,裆自然能圆。会阴处虚虚上提,不使其有下荡之意,档自然能虚。裆的虚圆,使胯骨的骨节撑开;胯骨节周围的韧带极紧,必须撑开撑圆至足,以增加其伸缩旋转的灵活性和扩大其活动的幅度,使下盘轻灵而旋转无滞,并加强腿部的弹性和弓劲。而软裆,即表现在仆步、弓步、马步等步法时,裆部…  相似文献   

9.
武派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特别重视习拳的质量,首重身法。武禹襄借鉴了射艺身法要领,根据太极拳之需要,强调走架要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见《十三势行功要解》)。并规定《身法十要》:提顶、吊裆、涵胸、拔背、松肩、沉肘、裹裆、护肫、腾挪、闪战。后来郝月如先生又增尾闾正中、气沉丹田、分清虚实,共十三项,成为武派传人必须遵守之身法要领。武禹襄宗师生前对这些要领并无文字解释,第一个作解释的是郝月如先生。其弟子徐震在《太极拳发微·练拳第八》中对武派太极身法要点也做过概括。多年前依据师门心法,我对武派太极拳身法也做过浅释(见《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57~62页)。伴随着练功体悟,深感昔年解释仍有未尽意之处,所以再做补充修润,供太极拳爱好者参考,并请高明指正。  相似文献   

10.
陈雄 《武当》2014,(9):16-18
杨式太极拳115式大架的肩、腰、胯练习要点,总体来说,就是将站桩功、松腰功、松胯功、太极步及虚领顶劲、开胯圆裆、松腰塌胯、扣胯、垂臀、尾闾下坠、落胯(沉胯)、坐胯、转胯、含胸拔背、松肩坠肘、气沉丹田等练法融入拳架之中,以腰胯带动四肢,上下相随,内外相合,达到式式身正安舒,动作虚实分明,势势松活沉稳。太极拳手上的动作相对来说容易看清楚,容易看明白。太极功夫不在手上,而在丹田和腰腿。习练太极拳,其肩、腰、胯的运动既难以看出来,又不好练,  相似文献   

11.
祝大彤 《武当》2009,(4):21-21
1.静松:静松是取站、坐、卧等三种练功姿势,具体要求,九松十要一虚灵。九松:从脚脚趾)往上关节一节一节放松,踝、膝、胯、腰、肩、肘、腕、手(手指)等放松九大关节,且节节贯串。放松十要:要溜臀,裹裆,收小腹,收吸左右腹股沟,松腰,收吸左右胸窝,空胸,圆背,放松脖颈。“一虚灵”指顶上虚灵,不要刻意去立顶、悬顶,顶上自然虚灵为好。九松十要摸得着,有感觉,资深练家可以看得见,初学者看不见,渐渐可以在接触部位有所感觉。  相似文献   

12.
王志远 《武当》2006,(5):19-19
行拳练功,镇定从容;心平气和,全身放松。杂念不生,精神集中;唇合舌接,眼明耳聪。顶头虚悬,颈项竖耸;沉肩垂肘,顺背舒胸。直脊垂臀,坐腰落胯;圆裆裹膝,气沉腹充。凝神敛气,心意牵运;举止缓匀,沉着庄重。缠绕圆转,关节玲珑;势势相连,如环贯承。无过不及,身桩稳重;随曲就伸,意劲含中。根基在脚,蛇手猫步;纵腾于膝,劲起足踵。  相似文献   

13.
名家信箱     
《中华武术》2003,(4):55-56
本期出场名家:武式太极拳名家乔松茂、意拳名家姚承荣 河北张家口市读者张红军问: 我是个太极拳爱好者,特别喜欢武式太极拳,跟当地的老师学了两年。现在我想向乔松茂老师请教以下几个问题。 1.太极拳论中强调含胸拔背、立身中正、不偏不倚,可是我看到乔松茂老师的许多拳照却不是这样。而是身子微微向后靠,像是靠在什么东西上;胸不是含着,而是舒胸,有昂首挺胸、气宇轩昂的气派。这是否符合太极拳拳理?为什么要这样做?  相似文献   

14.
李春光 《武当》2011,(3):24-27
11、鸡形的问题:鸡形是由金鸡独立,金鸡食米,金鸡抖翎,金鸡上架,金鸡报晓和金鸡翻身组成的一个小套路。下面分别讲述:(1)金鸡独立的问题:一是手指的刚硬度和准确度不够。二是手不护心膝不护裆。三是单脚支撑重心不稳。金鸡独立的要求:金鸡独立主要是用来戳击敌人眼睛及咽喉的一种技法。手指必须要有足够的刚  相似文献   

15.
八、请三贤【口诀】自家琼浆自家酒,自药自饮自长生。【预备式】两脚平行,与肩同宽,舌抵上腭,松静站立,自然呼吸。【动作】右手拇指按廉泉穴,食指按承浆穴、中指按人中穴反复揉按48次,如图8-1;再换左手以同样动作要领,重复相同动作48次后收功。【要求】穴位要找准,揉按之后要出口水并将口水咽下。九、揉球【口诀】五行合一阴阳平,胜似南极老仙翁。【预备式】两脚平行,略宽于肩,含胸拔背,松腰裹臀,双膝稍弯曲,全身放松,气沉丹田;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掌心相对,于腹前约10公分处形成抱球姿势,如图9-1。【动作】两手随同腰胯膝转动,左手由上向后向…  相似文献   

16.
赵幼斌 《武当》2005,(6):15-17
杨澄甫宗师的太极拳"十要"说,一直是我们在练习拳架中要刻刻留意处处做到的具体要求,不可有差池。这"十要"说的内容是"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分虚实、沉肩坠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这十条会练拳的人大体都知道,但要能做的好、能融汇贯通,也的确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实践认识过程。关于这十条的文字解释已经很多,我着重从动作中怎样体现这些要求来谈一些体会。(一)"虚灵顶劲"。也叫"顺项贯顶",说的是头部要求。它的功用是主神器、主精神,要提纲携领,目的是达到"满身轻利"。怎么做呢?它要  相似文献   

17.
马杰 《武当》2010,(12):14-16
第五式 拗步右横拳 1、紧接上式,右脚向右前迈进半步,左脚跟进,脚跟提起,脚尖点地落于右脚中间里踝呈提步,两膝贴紧,两腿弯曲,身体重心落于右腿的同时,右拳从右额前屈臂扣拳下落,按劲挪至脐右侧,拳心向下。左拳不动,臂伸直,微向右平移裹劲,两肩松沉,两肘抱肋,丹田吸劲,头要顶劲,项要竖劲,双眼斜视左前方(图21)。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中介绍的格斗术,一部分来源于军警格斗标准教材,大部分为笔者自创,在教学中实践效果极佳。因其招术十分狠辣,习者在防暴自卫时须慎用。特种部队格斗术的要点是快、准、狠,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敌方制服,并保证自身安全,因此特种部队的格斗招式都极其简捷、实用,将身体能够作为武器的部位都变成有效的攻击武器。格斗式:以左式或正架为例,两脚前后分开约40厘米,右脚尖向外展45度,脚跟抬起离地面约2厘米,左脚全脚掌着地,脚尖向内扣30度;两膝微屈,体重落于两脚之间,收腹提裆,臀部向里微收,腰背略挺直,含胸拔背,两肩内扣;左手握拳向前伸出,拳心向内,肘尖下垂,前臂与上臂夹角约120度;右手握拳置于面部右侧,肘尖下垂距肋部约10厘米,前臂与上臂夹角约45度,头部向上虚顶,下颏向里微收,舌尖顶住上腭,牙齿轻扣,两眼向前平视。  相似文献   

19.
俗云:练拳不练功,老来一场空。任何武技,若无笃实雄厚的功力做为前提,那只能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绣腿”。我随山东莱芜地区洪传陈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当地技击名家方磊恩师学艺时,恩师曾反复强凋“功夫”在武术中的重要性,并悉心指导我散手桩与各种技击劲力的训练诀窍。兹将其心得公诸于后:练法:大马步桩站立,十趾抓地,两膝微内扣,含胸拔背,小腹松圆,头正颈直,沉肩坠肘,舌舐上腭,双手自然会于两腿中间成抱球状。全身尽量放松,两目向前平视;接着用鼻缓缓深吸一口气,略停;然后用鼻迅速喷气;同时双手上提至胸前以反背掌…  相似文献   

20.
殷光远 《武当》2006,(9):19-20
杨澄甫宗师的太极拳“十要”说。其主要内容是:虚灵顶劲、含胸拔背、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会。对于传统杨式太极拳中的几个“上下相随”,笔者有如下的粗浅体悟。一、单鞭一势的上下相随。在杨氏传统套路中,单鞭在一段有1个,二段有2个,三段有6个,而二、三段又各有1个斜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