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个散文作家的自我若要保持永久的生命力 ,就必须始终处于开掘、深化、发展的演进过程中。冰心选择的“自我”是理想的 ,这决定了这个理想的“自我”是以舍弃现实为代价 ,是以遮蔽“自我”的另一面为代价。冰心“自我”内在精神结构中三个具有本质性影响的因素———宗教情结、童年情结和才女情结。这三个情结原先是滋润其散文艺术世界的三股甘泉 ,此时甘泉早已凝固 ,代之成为牢牢束缚冰心对自我进一步挖掘、审视和选择的三条绳索  相似文献   

2.
“清官情结”作为君主与人治情怀的浓缩在民众心目中依然挥之不去。但以现代社会理念来看,“清官”时代早已过去,“清官情结”早已不合时宜。“民主情结”是民主与法治理念的精髓,建构“民主情结”就是依靠人民自己,坚持依法反腐和奉行权力制约,这是我们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汉宫秋》作为“文采派”作家马致远的代表作品,在曲词的设置上极富意境美。以《汉宫秋》第三折为例,分析了这一折所创造的三个层面的悲剧意境:爱情悲剧、民族悲剧和生命悲剧。从这三个层面的意境中可以体会到作者蕴含其中的带有人类普遍意义的牺牲情结和忧郁情结。  相似文献   

4.
冰心小说是一种个人化的叙事文本,性别认同与儿童情结构成其小说自我言说的两个维度,体现了现代女性人格建构的鲜明特征。在中国小说现代化进程中,冰心小说的自我言说不只是一个体式的问题,还有着更为深刻丰富的文化精神与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5.
《聊斋志异》中的知己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聊斋志异》的情爱婚恋故事中,贯穿着一条情感主线,那就是浓稠不化的知己情结,它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表现于审美理想中的知己形象;二、执着于精神层面上的知己之爱;三、寄寓了作者激越难平的孤愤之情。它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理想与自由生命精神的向往与追求,是对以作家自身为代表的普天之下所有落拓文人自我价值的确认和肯定。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的自我中心情结,就是认为,中国民族是以自我为中心。这种“自我中心情结”不仅是地理上的而且也是文化上的,并且两者互相支持、互相阐发、互相说明。本文通过在这两种情况上的比较证实,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近世转型在很大程度上因为这种中心情结的纠缠而被延误。而中国要实现传统价值观念的转换就必须首先突破这种中心情结,给予中国以及中国传统以合理的历史定位,要用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与世界文化展开创造性对话。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小说创作的文化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浓郁的乡土情结和强烈的忧患意识,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文化心理的主要构成因素。乡土情结隐含着作家理想情感和批判情感两种“二律背反”的现象,而这又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撞击下的产物。忧患意识不仅体现在感喟造化无情、人生无常上,更重要的体现为对民族文化失落的悲伤和重建。  相似文献   

8.
本对秦观词里表现出的追忆情结进行了分析探求,提出其追忆情结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忆”在言中,取境寄“忆”,“忆”以梦显三种形式,并从心理学的角度予以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9.
堪称经典的文学作品似乎都寄寓着浓郁悲凉的“归乡情结”,这可能囿于作者灵魂深处“归乡情结”的缠绕,亦或源于作者灵魂深处挥之不去的孤独漂泊之苦与身世落魄之悲凉,又或许源于作者对精神家园迷失的困惑与寻找理想出路的迷茫。鲁迅的小说《故乡》亦是如此,其字里行间渗透的“归乡情结”确乎是颇有性味的题旨。  相似文献   

10.
熊峰 《九江师专学报》1995,14(1):57-60,67
作家肖红一再咏叹的思想与情感的主轴是“忆旧情结”,肖红的忆旧有三个精神支点;即忆旧情结中的家园意识,历史意识和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11.
《城南旧事》的“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引起人们见仁见智的诠释。本文试从“中华文化”角度.解读文本中蕴含的故园情结、故国情结、人本情结及由此融合而成的“中华文化情结”。  相似文献   

12.
张承志被称作一个理想主义的精神漫游者,把个人理想与宗教信仰结合在一起,进行对于回民生存和真主信仰的探索。本文从其浓重的宗教情结、原始质朴的英雄主义情结和清洁精神的倡导三个方面,分析论述作家广阔又特立的精神视野。  相似文献   

13.
小树 《学习之友》2008,(3):52-52
什么叫完美?完美是美的极致。完美没有缺陷,没有黑暗,没有付出,没有代价。从思维方式上看,完美又是一种情结。比如,人人都知道世界上没有不吃草的马,却还是“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完美情结。  相似文献   

14.
诗人余光中以一首《乡愁》登陆,蜚声华夏,“乡愁诗人”不胫而走。纵观他的全部诗作,可发现一个始终贯穿于他不同时期诗作的情结——“乡愁”。剖开此情结,我们就会看到如诗人所说的情结内涵:“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具体地说.余诗“乡愁情结”的内涵.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冰心是“五四”文坛上的“爱的歌者”,她以童心和母爱为主题,创作出了一批清新婉丽、情致独特的作品。然而,当今天时代的光环褪去后,再去审视冰心的作品,就会发现有一种“说教气”弥漫其中,这表现在叙事结构自觉选择两种预设模式,人物形象塑造过于简单化上。本文将从时代选择、基督教思想文化、作家的文学起点与思想局限三方面试分析之,并揭示出冰心作品在其当下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6.
辛弃疾把词当作抒怀言志的“陶写之具”,用词来表现自我的行藏出处和精神世界,空前绝后地把自我的人生经历、生命体验和精神个性完整地表现在词作中,既塑造了一系列英雄形象,又淋漓尽致地抒写了英雄情怀。这使他的词中始终充溢着一种典型情绪———英雄情结,具体表现为“英雄志”、“英雄气”、“英雄梦”、“英雄怨”、“英雄泪”、“英雄笑”。“英雄志”是他典型情绪的核心。  相似文献   

17.
川端康成的诸多作品贯穿了“以死为美,以死为乐”的“死亡情结”。尝试从佛教禅宗的角度对这一情结进行解读,力图揭示他关于死亡描写背后深层的精神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乡恋”是人们形而下的情感经年累月凝固成一种形而上的情结,即对“精神家园”的呼唤,尤其对文化人来说,这几乎是他们灵魂的归宿。本文欲从恋“祖”——通过对祖辈们可歌可泣往事的赞美、恋“吃”——通过对饥饿年代里人们为了“吃”而产生的一系列非正常人行为的披露、恋“俗”——通过对故土民风民俗的回忆这三方面来解读莫言作品中的乡恋情结,力求从对故土的回忆中寻找一种自由自在的生存状态,尽而变为一种超越的力量,以达到振奋民族精神的愿望。  相似文献   

19.
地理环境不仅影响着当地的自然景观,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情感、文化价值取向。骆一禾的河流意象书写带有明显的个人记忆与文化情结,河流的特性与诗人独特的生命体验共同形构了独特的河流形象,而这独特的河流、渡河者形象又可以反过来印证诗人的诗学理想。文章对骆一禾诗歌中河流意象进行梳理,以文学性的角度来分析河流意象的表征与文化意义,揭示骆一禾选择河流的文化心理。然后通过渡河者的形象及“渡河”这一行为分析,解读认知地图中的找路元素,揭示潜藏在诗人无意识层面对民族精神文明的重构、生命自明的诗学理想。  相似文献   

20.
比较鲁迅和契诃夫小说中的“忧郁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和契诃夫的小说创作在环境、人物、终极指向等方面都表现出较浓烈的“忧郁情结”。由于外在与内在的差别,他们的“忧郁情结”的程度有强有弱。“忧郁情结”与作家主体同客体的反差有关,优秀作家大多具有“忧郁情结”,它是世界学中的一个独特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