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那天,我由于有点事,一下班就忙着收拾东西准备回家。正当我推出自行车时,我班小朋友雷雷跑了过来。他拿着一张纸,对我说:“董老师,你看我写的字!”我接过纸,连看也没看写了啥字,就顺手递还给他:“嗯,写得真好。”雷雷高兴地跑了,边跑边对同伴炫耀说:“老师夸我字写得好!”第二天,雷雷由他父亲送来上幼儿园时,一脸受了委屈的样子。我问他:“雷雷今天怎么不高兴呀?”他父亲说:“老师,看这孩子,这么小就学着撒谎,把‘小’字的钩写到右边去了,叫他改还不改,说是老师说的写  相似文献   

2.
1941年,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在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教授,国民党政府编译馆约他写一部明史。吴晗将写好的部分送到编译馆,没有多久,书稿原样退回来,并附了一个条子:  相似文献   

3.
这样"钻"     
[案例]语文课上,我们正在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这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文章,学生学得兴趣盎然。突然,一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钻’写得好,因为它把小草写活了。”听了该生的发言,我习惯性地问了一句:为什么说一个‘钻’字就把小草写活了?钻’还可以用哪些字来代替?”话音刚落,学生纷纷发言:生1:长。生2:冒。生3:顶。……我又习惯性地问了一句“:作者为什么用‘钻’,而不用‘长‘’冒’‘顶’等其他的字?”(学生沉思片刻)生1:用上“钻”字,就是把小草当作人来写,把小草写活了。生2:可我觉得用上“冒“”顶”,也是…  相似文献   

4.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看见一个农夫扛着锄头从田间走过,便故意问身边的大臣:“那是个什么人?”大臣回答:“那是个农夫。”乾隆又问:“‘夫’字,该怎么写呢?”大臣答:“‘夫’字:两横,左一竖撇,右一捺,即成。轿夫、孔夫子、夫妻、匹夫的‘夫’字,也是这样写的。”乾隆听了,摇着头说:“不对,不对!农夫是刨土之人,故先写‘土’字,下面再加一个‘人’字;轿夫是扛竿之人,故应先写‘人’字,再在他的头上加两根竹竿;孔夫子上通天文,下晓地理,‘天’字出头便是;夫妻是二人,故应先写‘二’字,再写‘人’字;匹夫是指大丈夫,应先写‘大’字,再加‘一…  相似文献   

5.
李华 《广西教育》2007,(12A):30-30
[案例] 记得在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有趣的发现》的生字教学中,我教学生写“易”字,“‘易’字第一竖起笔在这个位置……”我边范写边讲解要领。写好一看:上面的“日”字写得太扁了。我就纳闷儿了,明明照着范字来写的,怎么就得变了样?下面的学生看着我的样子,也叽叽喳喳地点评起来:“老师,您这个‘易’写得不好看!”“日字写得太扁了!”我微笑着向同学表示歉意:“是呀。这个字写得真是不美观。让老师再写一个吧,大家看看我写得有没有进步:”  相似文献   

6.
清人唐彪说:“文章不能一作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耳。”文章“佳”、“人妙”,是“频改”的结果。好文章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叶圣陶先生在谈到作文修改时说:“‘改’与‘作’关系密切,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宾老师作文讲评中的一个细节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感觉她指导得特别到位,特别好。她上的作文课是《给文具设计名片》。当堂讲评时,一个学生读他写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句:“铅笔的头上有一个红色的东西,可以用来改正错字。”老师马上说“:这句话好吗?怎样写更好呢?”一个学生说“:在‘东西’后面加上‘那是橡皮’。”另一个学生说“:铅笔头上有一个红色的帽子。”老师说“:很好!把‘东西’改成帽子就更清楚、更形象了。”这时又有学生举手,老师让他回答。他说“:还可以‘把一个’改‘成一顶’。”又一个孩子也迫不及待地举手:“老师,可…  相似文献   

8.
教学《秋天的画》一课时,我一改以往一问一答的讲读方法,来了个“大放手”,让学生以教师的身份去“批阅”课文,发现写得美的句子就画出来,或者对课文有什么补充就写上去。这样的角色转换,实际上就是把学习的权利与空间交给学生。几分钟后,他们的体会和见解使我大受鼓舞。一位学生说:“我觉得‘草地边的一行小白杨,飘下几片金黄的叶子’这一句写得好,‘飘’字特别美,我好像看到落叶像飞舞的蝴蝶一样慢慢落下,舍不得离开大树妈妈。”另一位学生说:“‘果园里有好多红星在闪烁,那是苹果成熟啦’这一句写得很美,使我想到舞台上演员穿着带有金片…  相似文献   

9.
乾隆皇帝下江南,看见一个农夫,就故意问身边的大臣:“这是什么人?”大臣答道:“是个农夫。”乾隆又问:“农夫的‘夫’字怎么写?”“农夫的‘夫’字是两横一撇一捺。”大臣说完又补充说:“轿夫的‘夫’字,孔夫子的‘夫’字,夫妻的‘夫’字,匹夫的‘夫’字都是这么写的。”  相似文献   

10.
“怕后生笑我”夜深了,欧阳修伏案灯下,专心致志地修改自己的文章。他的夫人打趣说:“你又不是小学生,还这样认真改文章。难道怕先生责怪么?”欧阳修说:‘哦写文章是要留给后人看的,所以这样认真修改,是担心文章里还有什么毛病,怕后生笑话我啊!”“删”鲁迅先生有一次给北大学生讲课时,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删”字,并且对学生说:“你们问我写文章有什么秘诀,我也说不出,要说经验,略有一点,这个‘删’字就是从我的经验中归纳出来的。”动‘吠刀”刘绍棠的长篇小说《地火》定稿时有50万字。当时,许多出版社争着向他索稿…  相似文献   

11.
我国新文化运动初期的著名作家、语文学家刘半农,1918年在《新青年》杂志上最先把“她”字作为女性第三人称的代词。鲁迅说:“‘她’和‘它’字是刘半农创造的”,“这是刘半半农打的一个大仗”。 周作人认为,“她”和“他”并用极好,但又怕印刷厂无“她”字之模,所以他主张用“杜撰的法子,在‘他’字下注一个‘女’来代替”。凡遇女性第三人称时,他一概写成“他女”。  相似文献   

12.
小幽默     
不写白字老师:“你怎么一写到‘白’字就空起来不写呢?”学生:“爸爸告诫我,千万不要写白字。”笔误某生正在尽心描述着一人物的外貌,偶遇一字不会,遂问其同桌:“一副眼镜的‘副’字怎么写?”“一副跳棋的‘副’!”  相似文献   

13.
妈妈教我写“相”字,我总是写不好。我总是把“木”字旁的一点写成一捺。妈妈跟我说:‘木’字和‘目’字是好朋友,他们住在一起,要友好相处。你写字的时候,要想着‘木’字的邻居,不能总把‘木’字的脚伸到‘目’字的家里。这样不好,目’字会不高兴的。我们平时要为好朋友着想,不能给别人添麻烦。写字的时候也一样,这样就能把字写好了。你再试一试。”于是,我按照妈妈的话写字,终于把字写好了。妈妈教会我许多汉字,也教会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指导老师:李文芬评语这篇小文章写得真有意思!这位小作者的妈妈也真有水平!你看看,她教孩子写字教得…  相似文献   

14.
一次,我讲《将相和》这篇课文,我问道:“‘相’和‘将’分别指谁?”学生顺利作答:“‘蔺相如’和‘廉颇”’。我刚想顺势板书,可脑瓜像卡了壳似的,“蔺相如”的“蔺”字,想不起来怎么写了。心想:“瞎写吧,不仅会误人子弟,还会招来学生的嘲笑。翻书吧,又怕耽误时间,怎么办呢?”突然,我灵机一动,计上心来,“同学们,仔细观察板书,看老师写的‘蔺’字正确吗?”我刚一写完,教室里就沸腾了。“老师,写错了!”“那谁来教教老师?”“上边是个‘艹’,下边是‘门’。‘门’里面是个‘住’多一横。”同学们争着发言,一笔一画教得甚是认真,好像生怕教不会我这个老师似的。我认真地写着,很快,一个大大的、工工整整的“蔺”字就诞生了。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连声说:“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可以当我的老师啦!”同学们的脸上洋溢出胜利的微笑。我看大家意犹未尽。又使出一招:“‘廉颇’这两个字更不好写。哪位同学愿意上台教教大家呀?”话音未落,同学们就急匆匆地打开课本找“廉颇”去了。很快,一只只小手就接二连三地举起来了……  相似文献   

15.
一天,山羊老师把小熊叫到办公室,指着句子“西瓜像蜜一样甜”对它说:“这里的‘象’字你写错了,应该写成‘像’字。”“为什么?这两个字有什么不同?”小熊摸摸脑袋,满脸不解地问。山羊老师说:“这两个字的读音相同,都念‘xiànɡ’,可是不一样的地方多着呢。你再看看,哪儿不一样?”小熊仔细一瞧说:“字形不一样,‘像’字多了一个单人旁。”山羊老师说:“对!可是最重要的是使用方法不一样。我教你一首儿歌吧:‘像’和‘像’,都念‘xiànɡ’,使用方法不一样。形态样子要写‘象’,景象、气象和印象;相似比喻要写‘像’,眉毛弯弯像月亮。”小熊…  相似文献   

16.
新文学家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号实秋。他居长,名自华,弟物华、国华,妹玉华,以“华”字排行。自清先生在《诗多义一例》一文中说:“又譬如我本名‘自华’,家里给我起个号叫‘实秋’,一面是‘春华秋实’的意思,一面也因算命的说我五行缺火,所以取个半边‘火’的‘秋’字。”后来于1917年投考北京大学,录取进了哲学系,遂改名“自清”,字“佩弦”。这次改名,乃为了策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严”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至于改字“佩弦”,朱自清之子,朱乔森解释曰:“佩弦,是借用了《韩非子…  相似文献   

17.
一副跳棋     
银太在写作文时遇到了一个字不会写,于是悄声问同桌:“一副眼镜的‘副’字怎么写?”同桌告诉他:“就是一副  相似文献   

18.
开心频道     
《快乐阅读》2008,(7):64-69
■得到一女子一数学老师批改学生作业时总爱在作业本子上写"好"字。一日,某男生拿到作业本子后,高兴地大叫:"太好了!今天我又得到了一个‘女子’!"  相似文献   

19.
查清人厉鹗《宋诗纪事》卷15录王安石《泊船瓜洲》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并引宋人洪迈《容斋续笔》卷8“诗词改字”条下所录王安石《泊船瓜洲》诗的改字情况:“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自古以来,这条笔记成为王安石作诗精于炼字的范例。然而,人们似乎忽略了一点,即“春风又绿江南岸”之“又”字,最早应为“自”。  相似文献   

20.
有一天,释迦牟尼和孔夫子坐在一起论道。在休息的时候,佛祖写了一个“射”字要孔子辨认。孔子回答说:“这是射箭的‘射’字。”佛祖摇着头说:“错了,错了!身子仅有寸长,此矮人的‘矮’字;而‘矮’字,才是射箭的本字。你看:‘矢’者,箭也;‘委’者,放也——将箭放出去,不是‘射’字吗?”孔夫子听了,若有所悟,沉思片刻之后,写成一个“重”字,问:“大师可认得这个字?”佛祖答:“此乃轻重的‘轻’字,有何难哉!”孔子摇头晃脑地说:“非也,非也!此字乃‘千里’二字组成,乃是出门的‘出’字,意为出行千里也;而出字是两座山重叠在一起,自然就‘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