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命教育是对学生精神世界的新开发。关注生命教育,提升生命价值是当代社会和青少年自身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生命教育的开展对于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生命教育就是教育学生把生命放在第一位,以“生命”为主线,以“人”为中心,帮助学生达到“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的目标。实施生命教育应该坚持情感教育、生存教育、挫折教育、和谐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死亡教育以及终身教育等取向。  相似文献   

2.
新论点     
如何在教育实践中挖掘和展现个人的生命价值、体现生命的尊严与欢乐,是叶澜在“新基础教育”中提出的核心问题,也是校长和教师们共同面临的问题。 围绕该问题,叶澜在“新基础教育”中对学校教育与管理的多个领域进行了创生性的探索。 一、在学校中“人”的发展与管理上,确立了“生命关怀”的价值取向 1.确立了学生发展与学生管理过程中的“生命关怀”的价值取向。以培养主动健康发展的生命个体为目标,无论是在教学管理,还是在班级管理过程中,都要体现对  相似文献   

3.
思考小学教育价值取向 启迪与激活生命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国基础教育学校中,大部分学校是小学。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思索小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实际上就是在思考中国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2006年10月中旬,在山城重庆召开了以“小学教育价值取向的思考与实践”为主题的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小教会)第二届全国学术年会。  相似文献   

4.
我们秉承“为人生的聪明和幸福奠基”的教育理念,以“小学生生命活力教育”为主线,“用心沟通,让情交融,培养健全健康人格”的德育工作理念,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点,来铸造放飞生命的德育翅膀。在工作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是教育的最重要的基础,更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本义和天职。我们研究小学生自主心理教育,一切从学生出发,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  相似文献   

5.
早在1985年,上海就有个别中学尝试开展心理辅导,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在闸北、虹口、杨浦等七个区发展成为区域性推进的工作项目。十多年来,上海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曾经历过“宣传普及”、“建立试点”、“扩大研究”、“全面实施”等阶段。2003年,在上海市教育系统各级领导的重视下,在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的推动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取向。以生命教育为切入点,取得了新进展,为全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  相似文献   

6.
“三生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是唤醒生命意识、建构生命意义的教育。其价值取向应包括人生教育、人伦教育、人性教育、人格教育等在内的全人教育。生命教育是解开“意义虚无主义”、“生命消费主义”等生命困顿的钥匙。当前落实生命教育需做到:1.将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及其他人生教育整合到生命教育中;2.专门课程的开发与开设;3.针对特殊个体和普遍群体的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7.
智慧是教育的一种内在的品质。教育学视角下的智慧是建立在对生活、生命发展的体悟之上。以人的生命成长为根本符合教育学思考一切教育问题的立场。而现实的教育存在着大量背弃智慧的教育现象。关怀智慧成长,“转识成智”,重构生活是教育学对人生命价值的反思与追究。  相似文献   

8.
心理健康教育要从生命意义的视角,关注生命成长,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实现对生命价值的理解、生命意义的追寻。心理健康教育要尊重生命存在的状态及内在规律和特点,直面人的生命活动,促进生命成长。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过分重视形式,漠视生命存在,注重“心理和行为”的辅导,忽视对生命体验的培养,简单统一的指导方式、方法,压抑了生命的创造力。同时教育的积弊,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造成了生命的异化和扭曲。心理健康教育要唤醒生命意识,珍视生命存在;让学生回到真实的生活中,体验生活,体验生命,找回自我,真正实现生命的自我发展与自我创造。  相似文献   

9.
形塑乡村教师以生命价值为取向的教育情怀,与教育的“人本”理念高度契合,并对于建设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下教师的工作任务指向工具性价值、学校的生命关怀氛围淡薄、教师的生命自觉意识的缺失、教育情怀生成机制残缺等阻碍了乡村教师以生命价值为取向的教育情怀的生成。基于此,教师的工作任务应回归生命价值之本;重构学校生命关怀氛围;教师增强自身的生命自觉意识;完善以生命价值为取向的乡村教师教育情怀生成机制,是推动乡村教师生成以生命价值为取向的教育情怀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0.
生命教育是对学生精神世界的新开发。关注生命教育,提升生命价值是当代社会和青少年自身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生命教育的开展对于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生命教育就是教育学生把生命放在第一位,以"生命"为主线,以"人"为中心,帮助学生达到"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的目标。实施生命教育应该坚持情感教育、生存教育、挫折教育、和谐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死亡教育以及终身教育等取向。  相似文献   

11.
极端心理危机会给宝贵的生命带来风险,给个体、家庭和社会带来伤害,极端心理危机的形成具有复杂的心理过程,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缺乏生命教育,漠视生命的价值,对生命的一维性、不可逆性的特点认识不足是其中很重要的认知上的原因,因此,进行生命教育,认识生命存在、体悟生命价值、追求生命意义是进行极端危机心理干预的关键所在,在极端心理危机干预中具有极端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从教育与生命的关系探析教育的适度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教育的思考离不开对生命的求索。教育活动的生命性、实践性和面向未来性决定了教育需要适度智慧,是一切艺术中最复杂的实践艺术。通过对教育与生命之间关系的思考,由教育的生命性、实践性生发出教育的适度智慧问题,从学习者的年龄特征、个体差异与教育内容或中介这三个方面谈寻教育适度智慧的内在依据。在当前,“教育的适度”需要“改革的适度”来保障:在改革的价值取向上,要“破立有度”;在变革的速率控制上,要“疾徐有度”;在改革的关系把握上,要“收放有度”。也就是说,适度智慧不仅需要理论思考,更需要在实践中体悟和把握。  相似文献   

13.
在高度紧张的现代社会中,学生自杀等无视生命、虐待生命的现象有所增多,教育学生体悟生命、珍视生命日渐重要。在香港和台湾生命教育影响下,内地20世纪末对生命教育内涵、价值取向、理论基础、自身理论建设开展了深入研究,并在全国中小学掀起了生命教育热潮。认真总结与反思内地生命教育研究与实践成果,对于促进我国今后生命教育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一、我国基础教育实践的价值取向原则 取向原则是基础教育实践在价值取向上的基本要求。有研究者认为,新基础教育实践的价值取向在于“打好基础”,强调基础教育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也有研究者认为,我国基础教育实践的社会价值取向应该坚持社会公平原则、社会经济效益原则和社会政治稳定原则。我们认为,我国基础教育价值实践在取向上应该是规律性与目的性、公平性与效益性、多元性与统一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5.
古今中外教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流派纷争和时代性转换,都以对“人”的认识的重大区别和变化为标志.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领域中“人”的问题再次凸显出来.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核心问题是“人”吗?我国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缺失了“人”吗?又是如何缺失的?“人”的观念是怎样影响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又该如何让“人”回归到教育场域中来?如此等等的问题都是教育学界需要直面探讨和深度思考的时代性主题.叶澜从人的生命高度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以及她的新基础教育实验在理论界和实践界引发强烈的共鸣.从生命的立场去研读叶澜的专著和论文,分析和思考新基础教育实验及其内蕴的教育理念,理解和诠释她的教育思想与理论,对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结合笔者的亲身经历,通过相关专著和文章去解读叶澜的基于生命立场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6.
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到生命教育的省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大学生漠视生命、否定生命的现象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挑战。以心理健康教育已有的成果为基础和平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成为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二者有机结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加强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将生命教育内容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开展心理咨询,解决大学生生命困扰;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团体心理辅导中。  相似文献   

17.
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知道,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必须面向人,面向人的生命,满足生命发展的需要,提升生命的质量。这样的教育应该区别于以知识为目的、以社会为宗旨的教育,而以人的发展为起点和归宿,才是本真的教育,也才是当今“以人为本”的社会需要的教育。为此,关注生命,关怀学生的生命,也就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一、新课改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辅相成互动发展 新的课程改革,旨在开发人的潜能,而心理健康教育所强调的也正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新课改所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价值取向具有一致性,新课改的最高理念是科学精神和人精神的整合。科学精神是人类满足自我求真的心理需求,而人精神,则是满足人的生存、  相似文献   

19.
董德平 《中国德育》2014,(16):58-59
正生命教育就是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有限性、唯一性,从而思考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并在人生实践中实现其生命价值。生命教育有助于学生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为进一步增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全校开展"以生命教育为主线彰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了解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的价值,树立"阳光自己每一刻,关爱他人每一天,健康幸福过一生"的意  相似文献   

20.
在今天教育深化发展的背景下,学校体育方面的新思想、新模式不断涌现,令人眼花缭乱,其实仔细考察若干“新”装饰的背后大多数是对过去的“加加减减、添添换换、修修补补”,或者是新瓶装陈酒.需要我们重新审视的是:学校体育(这里特指中学层面的学校体育)改革、发展不是仅仅满足于技术、方法或某一方面的变革,而需要有更加清晰的价值取向意识,需要在价值观指导下开展学校体育的整体改革.任何一种整体性的学校体育改革,都蕴含着价值取向.以“生命教育”为指导思想的学校体育创新,有利于学生生命发展,回归教育的本义.同时也证明生命化的学校体育实现必须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