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朱璟 《现代语文》2010,(12):63-63
《琵琶行》是苏教版高中必修四中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多是按照叙事诗的顺序,即“江头送客闻琵琶”、“江心聆听琵琶曲”、“琵琶女自诉身世苦”、“同病相怜伤迁滴”、“重闻琵琶青衫湿”,来分析诗歌的。  相似文献   

2.
教授《琵琶行》,一般老师都会紧紧抓住琵琶女的三次演奏,或紧紧抓住琵琶女的自述,尝试走进琵琶女的情感世界。这两者,一为间接的“语言”,一为直接的“语言”,俗话说“言为心声”,借此去揣摩琵琶女的心理自然没什么不可以。但卡尔·莱特曼曾说过:“一个普通人在谈话的过程中,平均10分钟就会说3个谎言。”真正能透露人们内心真实想法的...  相似文献   

3.
古乐器遐想     
琵琶——幽而不怨的女子琵琶是一种拨奏弦鸣乐器,原称“批把”,因弹奏方式而得名。从白居易的不朽名诗《琵琶行》足见琵琶在唐宋时期相当盛行。“琵琶”二字,在中国古代是模拟演奏手法的形声字,右手向前弹出曰“琵”,向后弹进曰“琶”,是弹奏时的两个基本手法。琵琶素有“民乐之王”的美誉。之于女子必然是大气的,外有倾国倾城之貌,内具兰心慧质之资。无论是细腻如水的“汉宫秋月”,还是刀光剑影的“十面埋伏”,都让人怦然心动。至于反弹琵琶的乐伎飞天,名满天下的“琵琶行”更是把琵琶与女子演绎得完美无瑕。如琵琶一样的女子美得惊心,美得…  相似文献   

4.
看了舞剧《丝路花雨》,英姑反弹琵琶的舞姿楚楚动人,令人经久难忘。为什么呢?因为“反弹琵琶”是一种突破,是一种新的创造,给观众一种愉悦的审美感受。跳舞与写作似乎有某些相通之处,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也迫切需要教给学生这种“反弹琵琶”的技巧。因为反弹琵琶的技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在写作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反弹琵琶”,启迪他们的逆向思维呢?我想谈三点意见: 一、在审题立意中培养逆向思维古人云:“意在笔先。”写文章必须先立意,在审题立意过程中,指导学生不断变换立意角度。如学了《愚公移山》,正面立  相似文献   

5.
明代沈石田收到友人的礼物及信,信中云:“送上琵琶请笑纳。”打开一看是枇杷。沈随即复信“作谢”:“承惠琵琶,开奁视之,听之无声,食之有味。”那友人阅后面红耳热,随即作诗自嘲云:“枇杷不是此琵琶,怨恨当年识字差。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相似文献   

6.
冯梦龙《古今谭概》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给朋友送了一筐枇杷,并附言“献上琵琶,敬请笑纳”。朋友一见,觉得可笑,自言自语道:“这琵琶弹奏不出音乐,吃起来倒有滋味。”于是,挥毫写了一首打油诗:“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琵琶之类的弦乐器如果能结出  相似文献   

7.
“反弹琵琶”是一种逆向求异思维,它突破思维定势,从常规的反面入手,即反其常而用之。“反弹琵琶”是教育教学创新的一个重要方法,运用它,往往就会出现“柳暗花明”、发人深省的效果。本文对“反弹琵琶”的技巧进行了初步探究和尝试,并研究了其在职业教育教学中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琵琶”二字是模拟弹拨乐器上所发的音而得。在一个位置竖放或斜放弦乐器,向外弹所得的音是“琵”,向里拨所得的音是“琶”。作为器乐名称大约源于秦代。开始时,它是多种乐器的总名,凡用类似方法弹奏的乐器,都叫“琵琶”。如三弦、阮、月琴都包括在内。后来,同类弹拨乐器中的每一种都各自有了专门的名称。“琵琶”也就为现在我们演奏用的琵琶所专有。“琵琶”因其有多种多样塑造音乐形象的演奏技巧使之具有独特而丰富的表现手段,在众多的传统民族乐器中独领风骚。加之炉火纯青的传统曲目与感人至深的创作曲目广为流传,使众多民族器乐爱好者…  相似文献   

9.
琵琶,是乐器;批把是水果;“批把”是什么呢——生造的词吧?非也。“批把”就是琵琶,而且它的资历远比“琵琶”要深呢。不信?请翻开《辞海/琵琶”词条:琵琶本作“批把”。投弦乐器。汉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日批,5呼却日把,家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据此可知,“批把”原是象声而又双声的联锦宇,如同我们把在木案上你推我挡的小球叫作“乒乓”是一样的。因为它“出于胡中”,汉语里本无定名,就象其声而名之了。杜甫写昭君王培的《咏怀古迹》中“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分明点出琵…  相似文献   

10.
《琵琶行》是白居易诗作中的名篇,它尤以描写音乐的真切动人而成为千古绝唱。诗人为了传神地描摹琵琶乐曲,极尽绘声绘色绘情之能事,从而给历代读者以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一、以感衬曲。为了烘托出琵琶乐曲的迷人魅力,诗人首先从听者的主观感觉下笔。正当主客在“枫叶荻花秋瑟瑟”的凄凉气氛中,“醉不成欢惨将别”,又无音乐来助兴之时,“忽闻水上琵琶声”——那是琵琶  相似文献   

11.
妙批错别字     
《中学生天地》2009,(3):60-60
明朝画家沈石田收到友人的一封信和一盒礼品,信上写道:“送上琵琶,请笑纳。”沈画师打开礼盒一看,原来是吃的“枇杷”而不是乐器“琵琶”,哭笑不得之余,回信道:“承惠琵琶,开奁骇甚,听之无声,食之有味。”(意思是:很荣幸地收到您送我的“琵琶”,打开盒子吓了一大跳,这“琵琶”听起来没声音,吃起来倒是挺有味道的。)  相似文献   

12.
杨旸 《现代语文》2007,(2):41-41
作家在叙写“父子伦理”这种富含传统文化价值隐喻意义的关系时,都在某种程度上彰显着创作主体“时代性”和“文化性”的价值理念和艺术观念。在现代文学三十年中,父子伦理关系多被简单地叙写成现行历史观主导下的文化象征符号对立模式。而到了苏童处,文本中“寻父”、“审父”和“弑父”的情节显示着创作主体对于父子伦理关系更为人本化和复杂化的叙事探索。  相似文献   

13.
琵琶,在古代是所有弹弦乐器的总称。到秦代,专指一种音箱类鼓,两面蒙皮,直项的弹弦乐器,俗称“秦琵琶”,又名“秦汉子”。其初为圆形音箱,后来发展出梨形音箱。到汉代,又出现一种纯木质结构的圆形大音箱,也是直项的弹弦乐器,较“秦琵琶”大很多,俗称“汉琵琶”,又名“阮成”。到晋代,由西域(中亚新疆一带)经甘肃又传入一种曲项的,用拨子横弹的琵琶。到唐代,集上述琵琶之大成,发展出曲项的、梨形音箱的、用手竖弹的琵琶,即今日琵琶之雏形。在演奏上也进入鼎盛时期,成为乐舞的主要伴奏及领奏乐器。到二十世纪,经过杨萌浏及刘德海等诸位前辈的创新改造,琵琶的发展出现了极其光明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繁荣的“建安时代”,文坛上出现了曹操、曹丕、曹植三位大文豪,他们是父子兄弟,并称为“三曹”。建安文学的繁荣,曹氏父子是有功绩的。他们凭借自己的政治地位和优异的文学才能,招揽人才,在当时形成了一个以他们父子三人为核心的文学集团(即“建安七子”)并且是这个文学集团中卓有成就的诗人或文学批评家。出现在北宋文坛上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是我国文学史上又一个“一家三父子,  相似文献   

15.
白居易《琵琶行》中“大珠小珠落玉盘”这一段音乐描写最具特色,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材对其中语句注解作比喻琵琶的乐声,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的“课文解说”则认为是“恰切的比喻生动地摹画出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从琵琶乐声的音色、旋律、传播和发音几方面物理特征来分析,即可见这几句诗文既是用现实生活与自然现象中常见的声响来摹拟琵琶弹奏的乐声,以熟写生;也是用比喻描摹乐声发散传播的态势,化无形为有形;又是用比喻刻画琵琶弦发声的情状,从而突出琵琶女出神入化的演奏技艺。  相似文献   

16.
魏燕 《现代语文》2006,(5):128-128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是传诵千古、脍炙人口的名篇,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三册入选了这首诗。白居易在《琵琶行(井序)》序言中写道:“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课文页末对“善才”一词的注释是:又作“善财”。据唐代段安节《琵琶录》记载,唐代元和年间,曹保的儿于曹善才精通琵琶.后人用“善才”称琵琶师。  相似文献   

17.
也谈“商女”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振振先生在《中国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一文中提出的《泊秦淮》诗中的“商女”唱曲处是在“商人船上”的观点是正确的,但仍须补充证明;“商女”并非“商妇”,而是“商人之女”,叶桂女《琵琶亭》等诗中存在的“商女弹琵琶”现象是由于诗歌意象模拟与继承过程中发生的意象移植与重组造成的,因而不足为据。  相似文献   

18.
白居易《琵琶行》是他极负盛名的一首叙事诗.全诗中情感最为浓烈的诗句是结尾处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琵琶女的弹奏技巧确实精妙,她的身世也确实令人同情,所以听者“皆掩泣”,但是为何只有白居易泪如雨下,青衫如洗呢?诗前小序说:诗人因“左迁九江郡”在“湓浦口”邂逅琵琶女,琵琶女的遭遇感动了他,“觉有迁谪意”.诗中写琵琶女自叙身世后,诗人感叹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原来是因为他们命远相同,情感相通.但是笔者以为,要将“同是天涯沦落人”理解透彻,将蕴涵于全诗中的情感体会深切,仅有以上了解,远远不够,还得作进一步的探究.  相似文献   

19.
高邮王氏父子在《读书杂志·墨子》中大量运用“对文”之法对《墨子》予以校释,校勘“误文”、“衍文”、“脱文”、“乙文”和“误校”,并以此法训诂释义.王氏父子的校释尚有存疑,文章提出运用“对文”校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古典乐曲《春江花月夜》早在1875年以前就流行于民间 ,原是一首著名的琵琶独奏曲。名为《夕阳箫鼓》 ,又名《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等。历史悠久的琵琶曲《夕阳箫鼓》最早的乐谱出自清代琵琶名手鞠士林的手抄谱。最早的曲名见于清代晚期姚燮的著作《今年考证》一书中 ,被列入“江南派琵琶曲目”之中 ,其产生至少应在1820年以前。“箫鼓”是古代的一乐种“鼓吹”的别名 ,是汉代以后盛行的宴乐或军乐 ,主要与鼓、箫、笳等乐器演奏。《夕阳箫鼓》描绘的即是傍晚时刻渔船归来时在船头演奏箫鼓的情景 ,但却采用琵琶来模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