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3 毫秒
1.
老记者刘时平同志的通讯集《我就是记者》出版后,我先睹为快。时平同志是我多年的老朋友,他集中所写的某些历史事件,我们都是共同经历过的。40年代初期,我们都曾在西南联合大学度过难忘的大学生岁月;40年代后期,北平的学生运动和党的地下工作也都是亲身参与者。读到他所描述的一些人和事,冲开了回忆的闸门,悠悠往事,历历在目,特别感到亲切。作为新闻记者的刘时平同志,用朴实的笔调如实写来,不加任何粉饰。集中收录了他解放前所写的23篇通讯和解放后的78篇。当日的这些新闻报道,现在有许多已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了。  相似文献   

2.
原人民日报高级记者刘时平,建国前长期从事党的新闻工作,后随军南下到解放日报工作。五十年代中期调人民日报。数十年来写作了大量新闻报道、通讯特写、报告文学。近来,刘时平将其中代表作品汇编成册,共47万字,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书名  相似文献   

3.
难忘华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华山同志去世已经十几年了。也许,有些年轻的编辑记者已经不知道华山的名字了。但是,凡是经历过战争年代的人,对新华社记者华山气势磅礴的战地通讯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现在时代前进了,党的新闻事业已空前发展,我觉得,新闻界不应该忘记华山同志,不应该忘记他给我们留下的那些宝贵的、纪录了一个伟大时代的新闻精品。 战地记者中一颗耀眼的星辰 我与华山相识在解放战争全面爆发的前夕。抗战胜利后,我随新华社的先遣队从延安赶赴东北,途经承德时,被留在《冀热辽日报》工作了几个星期。这时,华山正在该报当记者。报社的编辑记者不多,吃住都在一起,几天下来,大家就熟悉了。华山给我的印象是:尽管他言语不多,但待人、做事都满怀激情。加上我们先后都在延安鲁艺学习过,所以很能谈得来。不久,党中央电促我们先遣队立即赶往东北,我便与华山匆匆地分手了。半年后,我读到了他  相似文献   

4.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青年报》的专职记者最初有三十多人,以后逐渐发展到七十多人,我是最早的记者之一。时任中共中央委员、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对这支年轻的记者队伍非常关心,曾多次给我们讲话、开座谈会,谈如何当好一名记者。有时还让报社的领导同志把他对记者工作的要求和希望传达给我们,使我们这批年轻的记者在他的关怀和培养下逐渐成长起来。1955年1月,报社召开记者会,请耀邦同志来给大家讲话,原以为他工作忙,不一定能来,谁知他满口答应,并且讲了一个上午。对于记者的任务、记者的作风、记者的品德、记者…  相似文献   

5.
一本30万字的书放在案头,这是商恺同志的新著《报海帆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商恺同志1938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1948年进入《人民日报》当记者,1958年调至中央办公厅在胡乔木同志身边工作多年,“文革”后重返人民日报社,80年代初离开记者岗位后又来到社科院新闻研究所主持工作。他是在我国新闻战线上奋斗了60年的老记者,今年已是75岁高龄的老人了。但他仍然笔耕不辍,把近十多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工作期间所写的根据胡乔木同志新闻思想整理而成的系列文章,以及一些有关新闻业务的文章和讲稿,再加上  相似文献   

6.
谢蔚明 《传媒》2003,(1):48-49
老友郑永欣离开人世两年多了。想起我与他60多年的友谊,难以抑制思念之情。 永欣要我做《文汇报》地下记者 上世纪40年代,我和永欣都在南京从事新闻采访,他任《文汇报》、驻京记者,我的工作单位是国民党国防部的《和平日报》。当时国共两党正在南京举行和平谈  相似文献   

7.
借鉴的功用     
作家刘白羽,解放战争期间做随军记者,他后来说:“我不会做记者,首先是学,学的方法是把别人写得好的新闻报道和通讯都剪下来贴成一册,这里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如象斯诺、斯特朗等,每篇后面都写下我的分析笔记。”他后来不但成了名记者,还成了名作家。可以说,刘白羽同志的办法也是许多老一代新闻工作者采用过的办法。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没进大学学习的机会,唯一可以采用的办法就是这种学习办  相似文献   

8.
不断创新不断进步──《谁来装备中国》序艾丰程远是经济日报的著名记者之一,也是我国新闻界80年代后崛起的一位有影响的记者。70年代末80年代初念研究生的时候,他是我低两班的同学──当然年纪比我轻得多。现在我们又都在经济日报工作,除了原有的同学关系,又加...  相似文献   

9.
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纷繁复杂多变的,记者要用手中的笔客观如实地反映新闻事实的本来面目,这就要靠记者自身的素质——记者的观察力。观察力的强弱是衡量一名记者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记者观察得越深刻,他所写出来的东西越有思想性,观察得越细致,他所写出来的东西就越生动。记者要有观察力,那么观察什么,怎么观察?观察  相似文献   

10.
1995年,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成立40周年。看到它成长壮大,我自然首先想起我们的第一任系主任安岗同志,想起他当年率领全系师生艰难创业的种种情景,想起1955年秋我随他在河北邢台那次短暂但印象深刻的采访。提起安岗,我国新闻界对他都很熟悉。他是一位资深的著名记者、总编辑、新闻教育家。抗战前夕,他就喜欢新闻工作,为天津《益世报》撰稿。1938年他20岁的时候,便成为中共晋冀特区机关报《胜利报》的总编辑。我开始知道安岗的大名大约在1952年或1953年,是读了他以人民日报记者身份写的一系列东北通讯之后。那时,我在重庆《新华日…  相似文献   

11.
五十年代,《新华日报》派我驻徐州做记者期间,地委书记刘锡庚同志曾多次向我讲述过他在延安《解放日报》当过记者。他以自己的亲身体会,鼓励我在采访活动中要注意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发现新情况新问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同志在50年代经常到各地视察,并同各界人士举行联欢晚会,他始终在人民群众之中。但由于他本人不主张新闻界对他作过多宣传等方面的原因,他这些同人民群众同欢乐的情景极少报道,所以只给参加者留下永久美好的记忆。1958年1月24日晚.他曾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同5000多人联欢,就是一例。当时我作为《广州日报》记者曾有幸参加和采访,同其他文字记者写了特写,摄影记者拍了照片.由于陶铸办公室在我们送审稿上批示:“退回,不拟刊出。”所以,消.息、特写和照片都没有发表。当时我写了一篇日记,记录下这次晚会的情景和自己的感受.1976年毛主席离开我们了!我曾怒起这篇日记.但由于日记本和手稿都是包扎堆藏起来,又忙于工作,无暇寻找。一日,为寻找材料写回忆文章,偶然又发现这篇东西。这篇日记经历了我从广州调到北京新华社的搬迁,特$.l是遭受了“文革”抄家的“洗礼”,还能保存下来,真是喜出望外。适逢今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于是把这篇日记加以整理,拿出来发表.作为一个记者对毛主席的缅怀。  相似文献   

13.
1983年夏天,我应《经济参考》之邀,到芜湖参加他们一个会。新华社安徽分社的同志尽地主之谊,帮助张罗会务,其中之一是田学祥同志。他跟宾馆的上上下下,包括服务员和厨房大师傅,都很熟,老张小李,叫得出姓名来,有话说。会后我们一同上黄山,一路上他熟门熟路,我也沾了光。记者被称为跑腿的人,应当勤于跑腿,应当交游广阔。上下左右,三教九流,都能见面熟,谈得来,交上朋友。于是消息灵通,活动便利。我曾经长期当记者,这一点很不如他。闲谈中还知道,他没有上过多少学。1960年开始  相似文献   

14.
借用新华社老社长、著名记者穆青同志上黄山时所写诗词中的这两句诗作为我这篇论文的主标题,因为我觉得穆青同志的诗句概括了我要论述的这个新闻学中的理论课题——关于无产阶级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美与人格美。“文章不为千金卖”,就是我们采写新闻不是为了谋取私利,赚得金钱,而是为党为人民立德、立功、立言;“光明顶上啸天风”,就  相似文献   

15.
新闻业务编辑部:我是一个只有两年记者龄的记者。前不久,我翻看了自己所写的新闻稿,大多是一些使人看过就了的短小的“易碎品”,看后使我感到有些茫然,写这样的短新闻究竟能否成才?新华社的李普同志是国内新闻界里少有的以写短新闻成名的记者。他的《开国前后的信息》一书所选辑的新闻作品也多是些短新闻。这些作品篇幅虽短,但题材分量很重。从写作手法上看,言简意赅,寥寥几笔就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个人物形象或事件,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我在评介国际新闻稿件中发现,驻莫斯科分社记者盛世良同志写的通讯、消息以及花絮新闻,都具有浓烈的现场气氛,我很想当面向他求教,探讨一下驻外记者采访写作的经验。但他常驻国外,不便直接叙谈。然而机会来了,去年8月,应前苏联《论据与事实》周报的邀请,组织上决定派我前往参观访问,趁此良机也实现了我的愿望。在莫斯科的“萨律特”旅馆我同盛世良同志畅谈起来。我们的  相似文献   

17.
陈云同志和李先念同志1958年10月中旬来陕西视察,并参加全国财贸工作会议。我当时在新华社陕西分社当记者,分社派我和摄影记者杨绍夫采访陈云同志的视察活动。 不要为我拍照 我们都是第一次见到陈云同志,他穿着简朴,一身的卡深灰色中山装,圆口黑布鞋,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他对陕西和西安市经济建设极为关心。那天,在西安市委书记处书记冯直等领导同志陪同下,陈云同志来到西安高压开关厂。在参观各个车间中,西电公司总工程师冯勤为边走边向陈云同志介绍这个新建厂的机器和设备状况,以及生产能力等。陈云同志对这一方面原来就知道的很多,用不着冯总详细介绍,他即示意懂了。我们的摄影记者老杨瞅准这个镜头从正面“咔嚓”拍了  相似文献   

18.
菲利浦·哈尔斯曼是美国著名的人像摄影家。本刊1980年第1期曾刊登了他所写的“我给《生活》画报拍了一百张封面”。我们现在发表肖绪珊同志撰写的这篇文章,对于哈尔斯曼的生平和摄影艺术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新闻界,从事党的新闻工作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记者编辑为数不是很多,其中75岁高龄的穆青同志格外引人注目、令人尊敬。穆青同志以充沛的精力和高度的政治热情,作为中国历史见证人、记录者,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新闻作品,这些作品无疑是新闻文库中一笔熠熠闪光的财富。穆青同志所写的新时期人物通讯,经过了历史和时间的检验,至今仍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这是他在  相似文献   

20.
今天,我们怀着深切怀念和十分崇敬的心情,在这里隆重举行《穆青传》的首发式。穆青同志是中国新闻界代表人物、当代著名的新闻记者,也是新华社的老社长和新华社记者中的杰出代表。对各位同志的到来,我代表新华社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穆青同志离开我们已经一年多了,但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仍在发挥积极作用,并将永存。穆青同志是“喝延河水”成长起来的党的新闻工作者。他献身于党的新闻事业的年代,正是我们党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程中的成熟时期。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以及我们党关于新闻工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