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张英 《教育现代化》2006,(10):80-80
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就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能学好数学。  相似文献   

2.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如果教师只为了教而教,把知识生硬地教给学生,学生就会越来越感到数学是枯燥的,越来越不感兴趣。这样的教学欠缺了鲜活有趣、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使数学与生活脱节,违背了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拉近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是教师不得不深思的问题。下面,笔者就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淡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3.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人手.让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来学习知识,让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这样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进而乐此不疲地学习。  相似文献   

4.
《小学教学参考》2006,(11):38-3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中组织数学学习。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走进生活数学的自由王国,感受生活数学的魅力,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  相似文献   

5.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具有应用的广泛性,利用这一特点可以启发学生明确每一节课、每一单元的目的和作用,以及数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由此让学生产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相似文献   

6.
一、让学生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使之喜爱数学 怎样才能使低段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呢?首先要抓住学生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让他们去体会、去思考,从而感受到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体会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一次,全校学生要开庆祝会,我便把学校要求告诉学生。如果每班按三列纵队坐,我们班每列坐几人?学生你一句,我一言,有的说用除法计算,有的问该怎样除。计算遇到困难,学生很着急。这时,我笑着对学生说:“明天我们就要学习除法计算了。”  相似文献   

7.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新课标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注意问题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数学教学应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有效的,活生生的数学,让孩子有更多机会体会从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芮阿琴 《云南教育》2001,(21):29-30
新大纲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努力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强大内驱力。为了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可在一些课的开头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置身于数学生活的氛围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尽快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如在教学“圆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严桂华 《教育艺术》2005,(11):49-50
新课程理念要求数学课程除继续抓好基础知识教学外,还提出了两个重视,即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刨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去设计教学活动,从而使他们从熟悉的事物中去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相似文献   

11.
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才能唤起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思考和创造的源泉。  相似文献   

12.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并且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旨在培养每个公民所必须的数学,同时又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必须“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所以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要从小培养学生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程标准》特别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并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注重生活化教学,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相似文献   

14.
陈榕清 《今日教育》2004,(10):25-26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现在的数学教学存在着一个弊端:教师为了教而教,只是把知识生硬地教给学生,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越来越感到数学是枯燥的,是冷冰冰的。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应付数学考试。这样的教学使数学与生活脱节,完全失去了学习数学的意义。因此我常常思考: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拉近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相似文献   

15.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而且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会数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学生心目中最枯燥、最难学、最讨厌的学科,“数学”应列首位,为什么数学在学生眼中是那么的高深莫测呢?最主要的原因是数学教学脱离了实际,学生的学习缺乏动力,教师的教学难以奏效,针对这些现象,我们数学教师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架设起生活与数学之间的桥梁,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源于生活的教育是最无痕的教育.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而且有必要地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让数学问题生活化.一、导入课题生活化,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其重要性在于:吊学生的胃  相似文献   

18.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的学习需要生活来支撑,只有走进生活接地气,数学学习才扎实有效,学生的发展才能更快更好。  相似文献   

19.
本论述了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客观实际出发,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生活问题走进课堂教学,让学生获取知识,学会应用,从而增强学生对数学的深层理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20.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在生活中产生、发展,又必须服务于生活。因此,《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想、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构建数学与生活的桥梁,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