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进行式报道,又称跟踪报道、连续报道,是指随着新闻事件的发展即时地、连续地对事件进行的报道。近年来,随着新闻时效性日益得到重视和舆论监督的开展,这种报道方式十分流行。 在法制宣传中,进行式报道有时也会出现一些问题。特别是关于那些争议性事件、纠纷和案件的进行式报道,事件的发展有时会发生一些难以预见的转折,譬如:公安机关拘捕人犯,后来又宣布无罪释放;一审判决某人败诉,二审却改判胜诉;行政机关作出  相似文献   

2.
杨振浩 《新闻窗》2011,(5):83-84
电视新闻直播带来新闻传播全新的时空观念,"正在发生"使电视媒体在新闻事件报道中独具优势与魅力。从分类上讲,电视新闻直播可分为演播室直播和新闻现场直播。前者仅仅从制作手段完成了播出与受众收看的同步,受众看到的消息大部分是事先制作完成;而后者,却是对新闻事件现场的同步传播,受众看到的就是事件正在发生的”那一刻。因此面对突发事件,直播是最快最有效的将新闻信息传递给观众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连续报道是对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在一定时期内持续进行的报道。它能使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集中、突出、延伸,起到深化主题、引入关注的作用。我们常见的连续报道有两类。一类是静态式的,常常是同一层次、同一性质的重复报道,是过程的同一性反映,其目的是通过这种定向的反复报道,强化某一预先被设计好的宣传主题,突出某一典型人物,以达到宣传效果。另一类是动态式的,在追踪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连续提供新信息、新问题,使受众了解事实的来龙去脉,引起受众的关注和反思。正因为动态式连续报道是一种进行式的报道,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变化,受众对信息需求加大、要求更高。人们不再满足了解过去发生什么,而是渴望知道世界正在发生什么,还将要发生什么。可以这么说, 现在电视观众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已由“今日的消息今日报道”转向了“现在的消息现在播报”。追求新闻事件的现场同步报道,扩充单位时间内的新闻信息含量,满足观众的现场同步感受和参与,是现代电视新闻的基本特征。而直播电视的出现,使人们有可能看到、听到刚刚发生,甚至是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  相似文献   

5.
向冰洁 《新闻世界》2012,(8):272-273
“90后”、“富二代”、“官二代”等各种标签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已经是过于泛滥,媒体在报道新闻事件时习惯性地贴标签,使其形象化、典型化甚至脸谱化,这极大地影响着受众对所发生事情的判断。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媒体不应过度标签化,在信息本身真实可信的前提下,媒体应转变报道思路,分析受众心理,提高报道技巧,,避免泛标签化加深受众的“刻板成见”。  相似文献   

6.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事件发生后,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受众关注和参与。尤其是自媒体的出现,使更多的受众开始参与新闻事件的讨论。而媒体为了争夺受众的眼球,在新闻事件报道过程中,求新求异,加大报道渲染力度。尤其是在一些舆情事件中,媒体的不恰当报道给原本受伤的当事人带来"二次伤害"。本文结合"小悦悦事件"和"杨武事件",分析媒体是如何产生"二次伤害的",以及如何避免产生"二次伤害"。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新闻是易碎品。因此让读者在第一时间读到所关注的新闻的方方面面,对新闻事件有一个系统的了解,这种新闻的“一次性消费”方式,目前正为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所运用。它不但能满足读者“详知”的需要,也成了各媒体竞争的重要手段。 一、何为新闻的“一次性消费” 所谓“新闻的一次性消费”,就是对所发生的新闻事件的全部价值进行一次性报道。这种处理新闻的新操作方式,近年来出现在各种媒体上,是对新闻体裁资源的更进一步整合。 新闻一次性消费处理形式,也是在新闻事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在一定基础上出现的。一直以来,我们都强调消息要“一事一报”,对新闻事实“只取一点,不及其余”,进行简要介绍。但随着受众  相似文献   

8.
写出别人没有写出的独特观点 追求独家报道,抢发独家新闻,长期以来,一直是新闻媒体追求的目标,希望以此作为制胜的法宝,确立媒体在受众心目中的形象,在激烈的竞争中抢占最大的市场份额。但在高度开放的现代社会,信息传播渠道十分发达,新闻操作日益透明,某一家媒体企图垄断或封锁新闻来源几乎不太可能。各家媒体对发生在本地、本国、以及国际上的重要新闻事件,几乎都能同步作出快速反应。因此,在众多媒体都尽其所能抢发新闻的今天,受众可能很快就从多家媒体上看到对同一新闻事件的相关报道,这时受众关注的焦点并不在于哪家首发…  相似文献   

9.
张勇 《传媒观察》2003,(10):59-59
随着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新闻改革的逐步深入,广大受众已不仅仅满足媒体对某一社会事件作动态性报道这个层面上,而与事件相关的背景介绍、前因后果、专家观点等,也是读者急于了解的内容。而新闻媒体为了打造新闻“航母”,吸引更多读者的“眼球”,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也在想方设法改变以往的报道模式和表现手法。于是,“新闻套餐”应运而生。笔者以为,所谓的“新闻套餐”,就是针对某一新闻事件或某一社会现象,运用各种新闻手段,通过整合相关的新闻资源,形成整体上相对集中、个体上相对独立的新闻大板块。实践证明,这种“新闻套餐”以其内容丰富、结构灵活、服务性强而深受各阶层读者的欢迎。  相似文献   

10.
现场报道是广播电视独有的新闻报道形式,近几年来,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现场报道这种新闻报道形式,在广播电视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但是,许多细心的听众和观众,通过看电视听广播,发现在目前的广播电视新闻中存在着两种“现场报道”形式:一是,在新闻事件发生的同时,记者在现场的报道与传播同步进行的“现场报道”,也就是说,新闻事件发生进行的时间,记者报道的时间与受众收听收看的时间是同步的。例如,美国空袭伊拉克时中央电视台记者水均益在巴格达的报道,为强调报道与传播的同步性,水均益在美国飞机轰炸巴格达的硝烟炮…  相似文献   

11.
仝鹏 《出版广角》2016,(17):85-87
近些年,新闻传播“标签化”现象明显,造成很多传播偏向,尤其在网络热点事件中“标签化”传播成为显要特征。这种带有明显价值判断的贴标签行为违背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负面标签更是给新闻报道的媒介载体、报道人物、报道事件和受众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本文认为,媒体只有去“标签化思维”,才能真正解决客观性原则与新闻“标签化”传播之间的悖论,回归新闻客观报道。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结合长沙晚报的报道实践,探析地方媒体如何运用本土化策略做好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的策划和报道。地方媒体可以第一时间从国内外重大事件中找到与本地相关联、受众喜爱的新闻元素,从独家视角深入采访挖掘出不一样的落地报道,从而为受众提供及时、精准的新闻内容。记者发现新闻的能力,不止体现在能发现“有”,还要善于看到“妙”,在“从无到有、有中生妙”中发掘新闻金矿。  相似文献   

13.
融媒体环境下,大量跟风报道导致同质化新闻充斥各大媒介,与为受众呈现后续新闻事件进展的跟进报道不同,跟风报道“一窝蜂”式的重复报道,在形成新闻舆论场的同时,极易影响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客观理性评判.  相似文献   

14.
打开搜索引擎输入“第一时间”四个字,从网络上可以浏览到无数结果。通过检索,可以看出这一词组问世最多只有四到五年。“第一时间”,曾经给人们以“鲜活”之感,媒体纷纷采用,如今已为百姓所熟悉。人们知道,任何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各媒体都会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绝不会在“第二时间”。于是,一些认真的受众提出疑问:“第一时间”到底是什么概念?可以想象,媒体的初衷,是为强调时效性而巧妙利用了“新闻事件最近点”原理而使用了“第一时间”字样,以此包装自己、增加新闻卖点。同时也是为了向受众传递这样的信息:本媒体所报道的新闻事件是…  相似文献   

15.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一带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震后,海内外诸多媒体的上千名记者云集灾区,从一线为全球受众发回宝贵的现场报道.灾难事件,以其“破坏性”、“突发性”和“多变性”,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有着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现场报道是新闻报道中极为重要的手段,为受众呈现最快最新的信息,缩短了受众与地震发生、救人等新闻事件的时间和距离,使受众产生与事件进展的同步感.虽然中西方记者对突发灾难事件的现场报道采取了不同的表现形式,但都在不同角度体现出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6.
唐晶晶 《今传媒》2016,(7):43-44
2013~2015年,舆论反转这个新兴话题受到学界和网民的极大关注.网络受众碎片化的信息接收习惯和媒体从业者片面报道新闻事件等因素,导致在新闻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舆论出现倒戈,这种舆论反转的背后反映的是社会集体情绪的爆发,无论是“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还是“手术台自拍事件”等舆论反转的新闻都将如何避免谣言传播的问题摆在大众面前.本文以相关的文献研究和事例分析,对舆论反转现象的内容、原因、过程、引导方式等方面分析,归纳出同类事件的一些共有规律,总结出针对主流媒体、意见领袖、网络受众等不同主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魏超 《军事记者》2005,(10):26-27
“亲历式”报道,在国外较多地被称为“个人经历报道”。这种体裁,或是记直接参与某一事件,或是记亲身经历某一事件发生、发展、结局的全过程,且把自身直接参与其事的亲身经历写进报道中去,用以吸引读,说服读和感染读。它要求记在发挥更多的主观能动性,亲临事件发生现场,通过观察、询问、感受来构思主题,描述新闻事件的经过、发展。这种报道形式本来是最受读欢迎的形式之一,然而,一些媒体由于盲目跟“风”,  相似文献   

18.
从"十大新闻"评选看媒体的话语霸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媒介除了为受众设置谈论话题外 ,还能规定过去或正在发生的事件的重要性。从“十大新闻”的评选中看出 ,新闻事件的重要性是媒体设置的。大众传播在决定事件的重要性或者决定什么是重大新闻方面拥有足够“自主”和“灵活”的决断权。如果仅仅根据媒介人员自己的价值判断作出决定 ,这种判断只能说是一种霸权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一些辞书和教科书在定义“新闻”这一词汇时,大意多为“新近发生的有意义的事情”。然而,最近几年间,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念性报道,却为各类媒体所看重,乃至成为其相互比拼、争夺受众的“重头戏”。这一现象的出现,无疑正颠覆着传统观念中对新闻的定位。纪念性报道频频形成舆论焦点,生动表明历史与新闻并非绝缘;相反,历史中蕴含有质地极高的新闻富矿。  相似文献   

20.
国内媒体的特殊“新闻品种”——典型人物报道当前所遭遇的发展困境是显而易见的。在典型人物的生成土壤发生巨大变化的传播环境中,典型人物报道已难以再现往日震撼全社会的效果,受众开始辨证地看待典型人物报道,甚至对当前的典型人物提出质疑,典型的负面效应和传播失效较为明显。随着受众信息需求的日益挑剔,及上世纪九十年代起热点报道、调查性报道和近两年人物类媒体主导的人物新闻的勃兴,典型人物报道究竟还有多大的存活空间,以及怎样拓展这种发展空间,值得充分的重视。本文试就“淡化典型报道观念”后其现实出路进行探析。一.调查与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