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4题。(2004年,镇江) [甲]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相似文献   

2.
菊隐记     
君子之处世,不显则隐,隐显虽异,而其存心济物,则未有不同者。苟无济物之心,而泛然杂处于隐显之间,其不足为世之轻重也必然矣。君子处世而不足为世之轻重,是与草木等耳。草木有可以济物者,世犹见重,称为君子,而无济物之心,则草木之不若也。为君子者,何忍自处于不若草木之地哉?吾于此,重为君子羞。草木与人,相去万万,而又不若  相似文献   

3.
在庄子看来,孔子注重修身,认为修身应修心(或修内),内心应无机巧,应忘却仁义礼智,让功名利禄及生死不入于心,做到“心斋”与“坐忘”,以虚静之心与道相合。孔子还认为修身应处理好心、物之关系,即修己而顺物;修己,进而化人;化人而达到治天下。且以修心为本,修心乃顺物、化人、治理天下之前提;修心之目的为处好己与物、天下之关系(或修外)。孔子还谈到修内与修外之关系,他以为应该以无心的态度中立于修内与修外之间,不偏重于任何一方。但庄子以为至人无须修心,则更无修心之目的。至人无心而任自然之性,逍遥于道德之乡。至人更无须修外。  相似文献   

4.
髑髅     
庄周 《现代语文》2004,(8):14-14
庄子之楚,见空髑(dú)髅(lóu),然有形,檄以马捶,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于是语卒,援髑髅,枕而卧。乎?”于是语卒,援髑髅,枕而卧。夜半,髑髅见梦曰:“子之谈者似辩士,视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则无此矣。子欲闻死之说乎?”庄子曰:“然。”髑髅曰:“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庄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复生子形,为子骨肉肌肤,反子父母妻子闾里知识,子欲之乎?”髑髅深矉蹙安页曰:“吾安能弃南面…  相似文献   

5.
<正> 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下简称《读传》),很短,才88字,为便于鉴赏,不妨全引于下: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呼!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鸡鸣狗盗之力哉?  相似文献   

6.
[原文]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①《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②“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③王君盛恐其不章④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⑤,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⑥之如此,况仁人庄士⑦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相似文献   

7.
青春(节选)     
块然一躯,渺乎微矣。于此广大悠久之宇宙,殆犹沧海之一粟耳。其得永享青春之幸福与否,当问宇宙自然之青春是否为无尽。如其有尽,纵有彭、聃之寿,甚且与宇宙齐,亦奚能许我以常享之福?如其无尽,吾人奋其悲壮之精神,以与无尽之宇宙竞进,又何不能之有?而宇宙之果否为无尽,当问宇宙之有无初终。宇宙果有初乎?曰:初乎无也。果有终乎?曰:终乎无也。初乎无者,等于无初;终乎无者,等于无终。无初无终,是于空间为无限,于时间为无  相似文献   

8.
南轩记     
得邻之茀地蕃之,树竹木灌蔬于其间,结茅以自休,嚣然而乐。世固有处廊庙之贵,搞万乘之富,吾不愿易也。人之性不同,于是知伏闲隐奥,吾性所最宜。驱之就烦,非其器所长,况使之争于势利、爱恶、毁誉之间邪?然吾亲之养无以修,吾之昆弟饭菽藿羹之无以继,吾之役于物,或田于食,或野于宿,不得常此处也,其能无焰然于心邪?少而思,凡吾之拂性苦形而役于物者,有以为之矣。士固有所勤,  相似文献   

9.
心高小天下     
先人曰:“登泰山而小天下。”诚如是乎?余尝临险峰之巅,目所及者,未至所知之十一也。环行于至高,复观之,四下巨木参天,塞嗅觉,闭视听,且不知百步内游者,安得见天下乎?或曰:“天下之大,非举足仰首所能尽也。”君亦知夫北溟之鹏乎?“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其必高高在上矣,然则孰见其叹天下大小?非不屑也,不能也。其无观天下之心也。若夫身高四万丈,臂长九仞,举步踏日月,扬手抚北辰;沉吟动寰宇,长啸震乾坤;目及天外客,耳感域中音。而或吞层云,吐薄雾,揽烟雨,触天罡;缀襟袖以繁星,沐清波于河汉。侣星君,友天将,主穹庐,客灵霄,其必曰…  相似文献   

10.
朱熹是我国封建社会开始向后期演变时期的儒家代表人物,他对史学的发展也有其独到的贡献,下面就此作一简单论述。 一、“君心”史观 朱熹的历史观是一种“君心” 史观,他把“君心”作为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认为“天下万事本于一心”,帝王之心决定历史的治乱兴衰,帝王的“心术”是天下万事的根本,一个国家政治的好坏,社会的强弱和盛衰,历史的发展变化,都取决于帝王的“心术”。他说:“盖天下之大本者,陛下之心也,臣之辄以陛下之心,为天下之大本者,何也?天下之事,千变万化,其端无穷,而无一不本于人主之心,此自然之理也”。天下之事的正与邪都取决于皇帝的“心术”,“人主之心一正,则天下之事无有不正,人主之心一邪,天下之事无有不邪”,把某个君主或皇帝的“心术”作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显然是英雄、帝王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这和朱熹以“理”为基础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是相始终的。 在朱熹看来,既然“君主之心”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考察历史的发展变化,也只能以此作为衡量标准。君心正,便能“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这样才能使天理流行,达到光明的王道政治,而君心不正,则是人欲横流,必然导致黑暗的霸道政治。 那么,“君心”正的客观标准是  相似文献   

11.
黠鼠赋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而遽死耶,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役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坐而假寐,私念其故,若有告余者曰:“汝为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之见也。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而不能无失声于破斧;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余俯而笑,仰而觉。使童子执笔记余之作。  相似文献   

12.
黄庭坚出生于世儒文学之家,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对儒学经典用功尤勤,同时他又浸淫于释道学说,形成了儒释道合一的思想。三家学说虽各有所宗、归趣不同,但均有助于“斩伐俗学”,使人离俗进道。因此,黄庭坚评人谈艺最重要的标准即是“不俗”,他每每强调,士大夫可以百为而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胸次不俗是学书之根本,而俗人既使笔墨不减元常(锺繇)逸少(王羲之)亦无可贵之处。 黄庭坚在《书枯木道士赋后》一文中说:“南充李常倩骨清而气秀,是台阁中人也,于世俗事窥其藩而不入,据其鼎而不尝也,其于儒学必将升其堂”。(《山谷集》卷三十)所谓世俗之事,指功名利禄、声色犬马一类激发世人奔竟之心的事,于此类事无所染指,定有离俗向道之心,所见宽广,志向远大,必于儒学有所造谐。黄庭坚认为,儒学宗旨是以治心养性之功建立卓然独立的人格,具备忠信孝友的品质。他以“中流砥柱”为喻解释这种品质说:“余观砥柱之屹中流,阅颓  相似文献   

13.
三、“以复性为宗”的心性修养论。 薛瑄赋予性以如此至高无尚和广泛普遍的涵义,这是薛瑄性论的出发点,而不是归宿。薛瑄的性论,作为其天人合一说的中介环节,是以追求“复性则可以入尧舜之道”(《续录》卷八)的所谓“圣人之气象”(《录》卷六)为最高理想的,也就是说,是为他的“复性”说制造理论根据的。 薛瑄指出,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在于“天命之性具有圣人之心,率性之道由于圣人之身”(《录》卷六),“是以圣人之心,即天地之心,圣人意之所为,与天无毫忽之差爽”(《录》卷二)。总之,“圣人之心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自信心 ?心理学家这样解释道 ,信心是一种相信“我确实能做到”的积极心理认定。信心的力量是惊人的 ,它可以改变一切恶劣的现状 ,令我们的每一个意念充满力量 ,造成令人难以置信的结局 ,自信的人可以克服万难。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说 :“心 ,信其可行 ,则移山填海之难 ,终有成功之日 ;心 ,信其不可行 ,则反掌折枝之易 ,亦无收效之期。”目前 ,我国青年学生的信心状况如何呢 ?有人曾经对 60 0 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认为自己最困难的个人问题是什么 ?有 75 %的人在答案上选择了“信心不足” ,而广大中学生中普遍缺乏信心的现象更…  相似文献   

15.
说虎     
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则人之食于也,无怪矣。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心不胜。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相似文献   

16.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  相似文献   

17.
【原文】 有人焉,视于无形,听于无声。以事其君,可谓臣乎?曰:否。杀其身以事其君,可谓之臣乎?曰:否。夫视于无形,听于无声,资于事父也。杀其身者,无私之极则也。而犹不足以当之,则臣道如何而后可?曰: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吾以天下万民起见,非其道,即君以形声强我,未之敢从也,况于无形无声乎?非其道,即立身于其朝,未之敢许也,况于杀其身乎?不然,而以君之一身一姓起见,君有无形无声之嗜欲,吾从而视之听之,此宦官宫妾之心也。君为己死而为己亡,吾从而死之亡之,此其私匿者之事也,是乃臣不臣之辨也。  相似文献   

18.
试论元好问的“以诚为本”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诚为本”是金代著名诗人元好问提出的审美原则,也是他的论诗纲领。他在《杨叔能小亨集引》中写道: 何谓本?诚是也。……由心而诚,由诚而言,由言而诗也,三者相为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发乎迩而见乎远,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虽小夫贱妇孤臣孽子之感讽皆可以厚人伦,美教化,无它道也。故曰不诚无物。夫惟不诚,则  相似文献   

19.
读《孟子》总使人有气势磅礴之感 ,咄咄逼人之势。孟子论辩的进攻性在《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可见一斑。在该文孟子举出齐宣王“以羊易牛”的事例后 ,回答齐宣王的问话 ,说“是心足以王矣” ,有了这种仁爱之心就可以行王道了。至此孟子已回答了齐宣王三个问题 ,即“德何如 ,则可以王矣 ?”“若寡人者 ,可心保民乎哉 ?”“何由知吾可也 ?”这三个问题的回答概括起来的是 ,您有仁爱之心 ,你可以行王道。那么齐宣王是否接受了孟子的观点和主张呢 ?孟子深知没有。于是 ,孟子提出“百姓皆以王为爱 (吝啬 )也” ,待齐王坚称“吾何爱一牛 ?即不忍其…  相似文献   

20.
一、学问之道求其放心生问:“学问之道,进退何如?”师曰:“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跑马,易放难收.故圣人云:‘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