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十七年”文学的阶级审美标准是以权力主体对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的划分为前提,并借鉴中国传统面相学原理及相应的道德判断得以确立的,这使得“十七年”文学身体形象的书写打上了阶级话语和中国传统文化道德训诫的双重烙印,并形成了“十七年”文学中人物身体形象描写的类型化、脸谱化的特征.“身体形象”在“十七年”文学中基本上是表达人物阶级属性的一种工具和符号,它由外在的阶级分类所赋予,并不和人物的内在精神世界发生关联.  相似文献   

2.
八十年代的先锋小说,在进行“非人化”叙事时,人物的主体性非常明显地体现出客体化的倾向。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层面的“非人化”叙事使人物另类化;二是文学虚构层面的“非人化”叙事将人物文本化;三是本体论层面的“非人化”叙事把人物宿命化。这是先锋作家对人的主体意识所做的哲理性思考,对当代文学的创作观念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关汉卿的爱情剧以俗文化为本位进行剧情建构和人物塑造。其保持了俗文化的一贯 诱惑力,延续了传统俗文化的新奇内容和娱乐精神,并独创出了具有文人趣味的笑料,丰富了俗文 化笑的内容。在思想性上,“伦理团圆”和“政治团圆”的双美结局表达了一个儒生的妄想,儒生形 象是关汉卿在俗文化要求下对传统儒生形象改造的结果,是融合世俗文化特征和文人理想的矛盾体。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辩证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传统文化是中国实际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地要求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也就必然包括了要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二者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缺一不可的。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实现发展的基础和补充,中国传统文化不断丰富着马克思主义。同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也不断弘扬着中华“实事求是”的民族精神,实现了“民本思想”向“人本思想”的转化,寻得中国人民自古以来追求的“和谐”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5.
在文学人类学看来,壮族文化与壮族机智人物故事存在着密切的互构关系。自然灾害与人因灾难构成的文化为机智人物故事提供重要背景。机智人物故事演绎了壮族文化的多个侧面,潜在叙事书写隐忍文化,“智斗”叙事描摹抗争文化,“大团圆”结局展现朴实、乐观品质。机智人物故事则丰富了壮族传统的幽默与“尚智”文化。  相似文献   

6.
李汉秋 《中学时代》2022,(23):30-33
<正>二、天怀境界虞博士是传统文化的人物标本,每个细胞都充盈着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里,他备受尊崇,被称为“书中第一人”,是“上上人物”。在传统文化被批判的年代,他也挨批判或遭冷落。如今,以上两种年代都过去了,我们可以比较客观公允地评价他。这里仅从他的乐天乐道和执中贵和之斑,以窥全豹。  相似文献   

7.
一.何谓教育学“中国化” 关于教育学“中国化”,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学者认为,教育学“中国化”就是教育学“本土化”,过去提“中国化”,观在提“本土化”。本土就是本民族的、传统的、现实的东西。教育“本土化”即指吸收外来文化和自身文化的创新,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种文化的选择。但是。提“本土化”是否会使教育不仅迷失了自我成长的正确方向。而且又远离了文化传统的精神家园,从而成为盲目漂泊无家可归的流浪儿?另有学者认为,  相似文献   

8.
杜芳  王松岩 《现代语文》2009,(11):79-80
一个民族的语言中,称谓越丰富,越复杂,说明这个民族越注重区别人的身份与地位。《橘子红了》是一部中国传统文化气息很浓的电视剧,但却在人物称谓上出现了错误,使得整部剧的文化传统气息受到了影响。该剧中“秀禾”这一人物的称谓是错误的,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美国文化学家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中认为,文化整合就是“形成模式”。新文化元素适应、融入传统文化,文化再一次达到整体或完全的状况。批评作为一种艺术文化,消解模式与重新形成模式,这就是文学批评的“陌生化”。我国八十年代实行文艺批评革新以来,人物论批评融入了新的质素,形成了新的模式。本文拟就我国近几年人物论小说批评实践,追溯一下这种批评模式的文化整合过程及其基本特征。一、族类始动特性:神话原型批评的开拓传统人物论批评由社会个体出发考察人物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属性,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深刻地揭  相似文献   

10.
先锋小说是小说叙事形式的冒险或革命,先锋小说家的创作是进行自觉的文本实验。先锋小说作家关心的是故事的“形式”,即如何处理故事,他们认为所有的小说都是虚构的;将人物的深度内涵取消,人物只是作为一个形式符号而存在;故意在小说中设置“空缺”,使叙事结构零散化。因此,叙事的虚构化、人物的符号化、结构的空缺化方面表现出新的叙事观念,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先锋小说是一种具有当代意义的创作实验。  相似文献   

11.
刘基到"刘伯温"——历史人物的传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历史人物的传奇化,是传说产生的一大类型。分析了历史人物传奇化中的主要影响力量及其具体方式。传中决定性的因素。本文通过历史刘基演绎为传说刘伯温这一典型案例,指出,文化的原有传统,才是推动刘伯温传说产生流  相似文献   

12.
现代新儒家中的主要人物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反传统”都进行过多角度的反思,其中以徐复观的反思最具代表性。他的反思主要体现在反对颠倒学术思想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强调对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与传统思想文化应加以区分;拒绝形而上的穷究,强调传统与现代并不矛盾,力主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疏释;主张不应有中西之争,反对全盘西化,重视传统思想文化的历史考索;客观评价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强调知识分子对传统和对历史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提出了“文化自觉”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封建的传统文化意识对戏曲艺术的渗透是全面的:举凡人物思想感情的质地、生活方式的展现、故事情节的构成与表达、人物命运的波折、事变的发生、人际关系的处理等等,无不受其浸染。而传统文化是个复杂的多元组合的意识形态,它是由儒、释、道及民间民俗文化所构成,以儒家文化为主体。这才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本源。戏曲艺术必须打破“文以载道、高台教化”的陈规桎梏及其所支配的艺术创造秩序,更广泛、深入地展现历史与现实,使戏曲艺术的优良文化传统焕发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在历史文化交汇语境中理解“五四”和“五四”人物,使得对“五四”的理解有了历史的同情。“五四”是中外文化第二次交汇中的一次高峰,中国要面对文化水平远超过自己的西方文化,产生了民族焦虑,这种焦虑感直接催生了“五四”策略性的激进主义武的文化调整。“五四”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调整:在精神层面上,“五四”提倡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引发了文学革命和整理国故两大文化事件;在社会后果上,“五四”带来了政治和经济组织的重新定向;在制度上,打破了三纲五常,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妇女解放。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核心的儒释道精神,与中国传统人物画美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成教化,助人伦”的思想,规范着中国人的伦理道德,释家“禅悟境界”与道家“道法自然”的美学理念则使人们进入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儒释道三家文化融汇互浸中,以多种方式孕育了中国人特有的思维形式与审关意趣,深刻影响着中国历代传统人物画家的艺术创作和审美实践。  相似文献   

16.
“石生人”母题的起源可上溯到旧石器时代先民对石的想象,在中国古老的神话传说中包括少数民族和边远部落的祖先来源神话传说,这一母题正式发生与发展,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明清章回小说《封神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及《红楼梦》中都有对“石生人”母题的运用,分别为“石生人”母题的“妖化”、“魔化”、“仙化”及“人化”演变。探究文学作品中有关“石生人”母题的运用,不光揭示着这一母题强大的生命力,更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其反映出来的精神实质就是实事求是。中国具体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扬光大的现实依据,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符合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长的文化土壤,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接续了实事求是的文化传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所产生的理论成果,实事求是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在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就是要继续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路线,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8.
赵京华在《寻找精神家园》一书中将周作人与胡适一起列为“温和的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赵京华如是说:他们曾经是五四新文化阵营中激烈反传统的人物,有过激进主义的倾向,但始终坚持唯义化主义的立场;不能认可突变式(暴力革命)的社会改造方式、他们执守五四民主精神,努力于西方文化的输入,对传统文化有所肯定而志在两种文化的重新整合,理智上拥抱西方而在情感上同情以至迷恋于传统.他们不忘现代意识和世界视野,却脱不去传统士大夫的精神气质,热心于中国的社会政治,但因对历史的忧患与现实的失望而往往疏离政治,最后又莫明其妙地卷入复杂的政治旋涡.  相似文献   

19.
典型是中国古代人物品评重要的审美范畴之一。“尚典型”与“称典型”从两方面构建了“典型”人物与传统历史及现实未来的关系。唐以后人物品评中典型批评的盛行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对遵礼守法及道德规范的高度重视,“典型”人物身上往往呈现出古风古韵。“典型”人物亦颇具老成之品性,以中正、七十“不逾矩”为人生的最高境界。人物典型批评还往往与“清风”连用,“典型”人物无论从外形还是从骨髓里都透出清明的风貌,体现了善与美的统一。传统诗文中还有不少将饮酒与“典型”联系起来的语句,形成了一个脱俗率性的“饮者典型”的文学母题。  相似文献   

20.
有的学者认为“许多五四人物为了提倡自由、科学与民主,认为非全盘而彻底地把中国传统打倒不可”;“以后数十年中,文化反传统主义的各种表现,都是以五四时期的反传统主义为出发点的”。而在许多五四人物中,陈独秀又是一个“全面性反传统主义”者。陈独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也是新文化运动在学术上的主要代表。本文试图通过陈独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方法的分析,说明陈独秀虽然在新文化运动中竖起了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并提倡自由、平等等等西方学说,但他并没有要把传统文化打倒,五四新文化运动也不是要全盘而彻底地把中国传统打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