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作为后世戏剧源头的先秦时期的散乐和夷乐进行了全面讨论,指出:以往对散乐性质的解释不够确切,散乐应当是不入礼乐仪式、可以独立上演的表演形式;散乐包括优戏、女乐、乡人傩、新乐、杂技、角抵与说唱等;夷乐也是不入礼乐仪式的表演形态,夷乐表演中以羽毛为装饰与后世戏剧装扮的相似绝非偶然,夷乐中的踏歌与后来歌舞戏《踏谣娘》有密切关系;周代的礼乐均出自古代和当时的散乐或夷乐,礼乐在排斥和肢解散乐、夷乐的同时,也在利用和改造散乐、夷乐。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6,(18)
仪式是人类最古老的社会文化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主要特征。仪式功能多维度地体现在社会整合、体现象征性、文化传承和文化展演等方面。广告是一种仪式,广告传播是一个与消费者共享意义和对现实仪式性建构的过程,重新认识广告的仪式性本质并凸显广告的仪式功能,既是对广告本源的回归,也是实现广告传播目标、提升广告传播价值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3.
仪式作为最能体现人类本质特征的行为方式与符号表述,在人类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正如英国人类学家菲奥纳“鲍伊指出的”仪式有许多功能,无论是个人层面,还是在群体或社会层面上,它们可以成为情感的渠道并表达情感,引导和强化行为模式,支持或推翻现状,导致变化,或恢复和谐与平衡。  相似文献   

4.
周文 《现代传播》2008,(2):86-88
本文从人类的各种古老仪式、民间仪式、日常生活仪式、节日仪式、庆典仪式等出发,提出"民族国家仪式"的概念,呼吁构建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仪式,指出它是中华民族古老历史与文化的象征、时代的象征、民族精神与民族情感的象征.结合仪式的有关特点,文章对构建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仪式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作了研究,重点是对精神文化内核、具体表现模式、电视传播等的探讨.本文对构建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仪式作了初步的探究,但愿能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5.
在数字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档案数字叙事凭借其沉浸式和互动性特点,使档案数字叙事用户与档案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用户在档案数字叙事空间中进行互动,从而获得情理共鸣。论文依据兰德尔·柯林斯提出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从互动仪式链构建的空间界限、符号焦点、用户群体、情感基础四个方面分析档案数字叙事服务的仪式运行机制,对档案数字叙事服务的仪式构建提供可行方案,最后对档案数字叙事仪式链进行情感能量分析。通过引导用户在档案数字叙事中的情感积累,构建差异化的档案叙事互动市场,为档案利用与赋能提供理论方法,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杨美萍 《兰台世界》2015,(5):122-123
武当道教音乐是教义与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道教音乐在唐宋达到鼎盛,至明代普遍势微,历代诗词文献中均保留大量明代道教音乐活动记载。武当道乐广泛群众基础与影响力是道乐发展颓势中一枝独秀的关键原因。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追溯仪式的概念,考察了仪式传播研究的现状,发现国内比较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引进和解读凯瑞的传播仪式观,虽有部分研究开始尝试用民族志等方法对中国本土的仪式传播进行研究,但民族志方法的把握与具体问题的展开还存在明显不足。本文认为传播研究既要重视凯瑞提出的传播仪式观,又要正视仪式传播与传播仪式观的差异和联系,在传播仪式观的启发下研究具体社会情境中的仪式传播活动。  相似文献   

8.
武当道教音乐是教义与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道教音乐在唐宋达到鼎盛,至明代普遍势微,历代诗词文献中均保留大量明代道教音乐活动记载。武当道乐广泛群众基础与影响力是道乐发展颓势中一枝独秀的关键原因。  相似文献   

9.
媒介发展对仪式的影响及媒介仪式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分析媒介符号和媒介偏向的变迁,探讨仪式和媒介仪式以及他们发挥社会化功能的机制随媒介的变化。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媒介变迁促进了仪式的发展;时间偏向的媒介加强了仪式的历史性;空间偏向的媒介为仪式向媒介仪式的转变创造了条件,广播是转变的起点;同时空间偏向媒介的及时性、扩张性弱化了仪式的历史性和重要性;第三,媒介仪式扩展了仪式的传播空间,加速了仪式世俗化、观众和表演者的分离、仪式主题变异以及受众对仪式价值的评价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媒介仪式是传播学和公共关系中的一个术语,电视作为现代技术媒介的一个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是如今大众寄予期望、进行仪式的最为常用的途径。①本文分别从仪式前、仪式中、仪式后浅析了媒介仪式是如何呈现的,试图探析出媒介仪式呈现的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11.
徐占品  樊帆 《今传媒》2011,(11):74-75
以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哀悼活动为例,认为哀悼仪式与电视媒体的结合既是电视媒介新闻功能的客观需求,也是扩大仪式效果的必然选择。电视媒介对哀悼仪式的呈现是通过表现唱礼者、演礼者、观礼者来实现的,其中演礼者必不可少。按照对仪式进行加工程度的不同,可以将媒介呈现仪式的方式分为再现仪式和制造仪式,电视媒介一般通过传播手段和传播内容来再现仪式或制造仪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从仪式的角度解读乔布斯与苹果公司是如何被“神话化”,如何被人们认为是一种“准宗教”。其中“果粉”们的狂热可以让他们彻夜排队等候购买新产品,而每一次的排队渐变为一种仪式。媒体对于乔布斯逝世的海量报道更是让传播显示了仪式的隐含意义,受众在这场传播仪式中确认着、接受着并塑造着苹果的神话。无论是“果粉”们主动参与的仪式,...  相似文献   

13.
电视媒介事件与仪式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新的电视传播形态,电视媒介事件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重要"仪式".本文从仪式传播的角度,探讨电视媒介事件凝聚社会、融和情感、增进团结、传承文化、确认秩序的重要仪式功能,考察电视媒介事件的仪式传播特点、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媒科技》2011,(5):10-10
5月13日,国内第一影视剧视频网站乐视网今日在北京召开云视频战略发布会一暨乐视网TV版与海信合作签约仪式。发布会上,乐视INCTO杨永强正式宣布了乐视云视频战略,海信公司成为乐视网TV版首家战略合作伙伴,此举也标志着云视频从概念阶段上升到了试商用阶段,乐视网正式开启了云视频时代。  相似文献   

15.
媒介仪式与文化传播——文化人类学视域中的电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仪式作为人类历史长河中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既是社会文化人类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也成为传播学所关注的对象.尤其在全球化语境下,一种以电视为代表的"媒介仪式",在构筑"认同的空间",提供"认同的力量"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拜祖大典"、"中国记忆"、"香港回归"等媒介仪式的考察,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探讨"媒介仪式"与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对世界和人类而言,重大灾难无疑是一颗炸弹,会对社会稳定和治安造成很大的冲击,会给每一个公民带来极大的内心恐惧和慌张。稳定民心、聚合社会力量是任何一家有责任的媒体应该担负的任务。如何完成这一任务,则离不开仪式传播的介入。利用仪式传播,媒体可以将个人经验与社会共同体验相结合,提高社会认知度,引导更多社会人士加入到拯救灾难的队伍之中,促进重大灾难的解决,继而降低造成社会混乱的可能性,维护社会和谐。本文从仪式传播的概念入手,概括重大灾难报道中仪式传播的特征,探究重大灾难报道中仪式传播的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17.
人们对于新闻的理解莫衷一是。如何做到内容与形式、过程与结果的统一?笔者认为从文化的视角出发,将新闻理解为一种仪式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着重在新闻仪式观的理论逻辑与内容构成、新闻仪式的实践程序与运作机理等方面进行探讨,体现新闻仪式在社会传播中的文化取向,实现对新闻的仪式化呈现在社会功能层面的解读。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传播仪式观和媒介仪式理论为视角,观照中国春节仪式传播的变迁。春节仪式的传播形式从群体仪式向媒介仪式转变,传播内涵从神圣向世俗转变,传播功能从文化认同向娱乐大众转变。仪式传播的转变,稀释了春节承载的传统文化精神。恢复再造传统群体仪式,虔诚塑造媒介仪式,对于传承和保护春节文化遗产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刘敬 《东南传播》2021,(8):127-130
结合人类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多学科中对仪式的有关研究,借鉴维克多·特纳提出的"类阈限"理论提炼出了微信类仪式传播的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探析了微信空间中类仪式传播的分类和特点、功能与属性.根据微信用户对互动仪式参与意愿的高低和参与仪式后造成的影响是建设性还是破坏性两个变量区分了四种不同类型的类仪式,最后提炼了微信类仪式传播的四种基本功能并指出了其功能的同一性即仪式的凝聚功能.  相似文献   

20.
各民族的传统节日之所以能在漫长的历史中传承下来,成为各自民众生活与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原因在于其中所蕴涵的象征民族精神源头的坚固的信仰。而传统节日的各类仪式则是信仰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本文试图以仪式传播与媒介仪式理论解释传统节日、仪式、传播与信仰共享、消解之间的关系,分析当前中国传统节日的信仰缺失之因,从群体仪式传播和媒介仪式传播两个层面提出利用传统节日资源重塑民众信仰,构建精神世界的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