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传统教学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形象地比喻为“园丁”和“花朵”,学生成长的过程就是“园丁”在培育“花朵”,而教育过程则是教师浇灌学生吸取。这样的认识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现代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有运用知识对客观事物进行改造和创新的能力。下面以两个实例谈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一、结合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圆锥体的体积计算”一课中,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得出公式:圆锥体的体积=13×底面积×高,这时我让学生动手测量圆锥体模型的高、底面直径…  相似文献   

2.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指出 :“要研究小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创造参与条件 ,注重学法指导 ,努力把素质教育引进课堂 ,最终达到授之以渔 ,提高素质的目的。一、注重操作演示 ,让学生动手学教师在课堂上创造条件 ,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演一演、做一做 ,使之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如教学“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时 ,事先准备好等底等高的空心圆柱、圆锥各一个 ,让学生用圆锥装满细沙倒入圆柱体内 ,三次正好装满。这样反复操作演示 ,从而得出 :圆柱体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的三倍 ,圆锥体体积是它的三分…  相似文献   

3.
学生在计算圆锥体积时,常常只求出圆柱体积而忘除以3,在判断圆锥体积是否等于圆柱体积的1/3时,而忽略其是否“等底等高”这一重要前提条件,这类错误已是司空见惯了的。为使学生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我在教学圆锥体积时,改变过去那种教师平铺直叙地讲,学生被动地听的做法,而是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探求知识,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课前我准备了一个圆柱体和三个圆锥体的空腔模型。在三个圆锥体模型中一个与圆柱体等底等高,一个等底不等高,一个等高不等底。当讲到圆锥体积如何计算时,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让学生观察、比较,以突出“等底等高”这一特点,并提出既然圆锥体与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分别相等,能否借助于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找出圆锥  相似文献   

4.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自主学习的空间,积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参与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意识是每位教师的义务与责任。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在教学中注重了以下几点:一、注重师生之间语言和思维的交流在数学教学中,师生之间语言和思维交流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气氛,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注重语言交流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如在圆锥体体积教学中,师生共同找圆锥的特征,在交流中认识圆锥,教师质疑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关系,一起动手实验操作,验证结论。在与学生共同活动中,在师生互相质疑、互相探讨解答中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边活动边有意识地提出问题,让学生边实验边述说,说出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在说的过程中拓展知识面,同时,教师应及时进行点拨,这不仅使学生牢固掌握了知识,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数学教学中学生语言的发展与能力的提高是互相促进的。在几何形体知识教学中,不能单单由教师一人操作演示,而应与学生一起动手操作,强化师生共同动手动口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说的能...  相似文献   

5.
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李素芝学生获取知识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我在教学圆锥体的体积一课时,根据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和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察、操作、讨论,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老师教得省力,学生学得起劲。一、动手操...  相似文献   

6.
新授课以传授新知识为主,是练习课和复习课的基础。如何提高新授课的教学质量呢?我认为,关键是教师要在“吃透两头”的基础上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材在学生心理中产生吸引力,才能逐步训练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我觉得小学数学新授课的兴趣培养应抓住以下几点: 一、运用直观 诱导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形象性,一开始学生对许多枯燥、抽象的数学概念、法则、公式、定理很难产生兴趣,觉得乏味。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必须首先借助于直观教具,使学生的思维、理解、记忆等认识活动达到兴奋状态。例如,教圆锥体的体积时,教师先出示圆锥体模型,复习底面、周长、高等概念,然后再拿出同底等高的圆柱体进行比较,并将圆锥体模型装满细沙,倒进圆柱体模型,连倒三次,正好倒满,证明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同底等高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这就能使学生在了解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基础上理解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使数形结合,把形体寓于抽象公式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二、引入谈话 激发求知欲 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地引入谈话,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点燃小学生智慧的火花。如,教比例尺一章时,教师进行了这样的谈话,我们检查一幅图画得好不好,主要看画得象不象,而要想把图画好画象  相似文献   

7.
内容简析"圆锥的体积"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会求圆面积和求长方体、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教学目标:1.通过计算机动态的引入和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的体积;2.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3.培养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其教学重点与难点,是掌握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相似文献   

8.
徐耀辉 《辽宁教育》2008,(1):117-118
“圆锥的体积”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会求圆面积和求长方体、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其教学目标:1.通过计算机动态的引入和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推导出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公式计算圆锥体的体积;2.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3.培养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其教学重点与难点,是掌握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相似文献   

9.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实践越来越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课堂上的操作活动明显多了起来。但是,教师对活动的设计往往不够深入,缺乏探索性。笔者在教研活动中听了几位教师上的《圆锥的体积》一课,他们在探索圆锥体的体积时,都安排了动手操作活动。学生虽然都通过操作得出了计算圆锥体的体积公式,但是,操作活动的深度却有很大差异,教学效果自然也差别很大。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圆锥体积的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思想。教学重点: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教学过程:一、复习  相似文献   

11.
在新课改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越来越引起了广大数学教师的重视,课堂上的操作活动明显多了起来,这是可喜的。但是,活动的设计往往深度不够,缺乏探索性。笔者在教研活动中听了几位老师上的《圆锥的体积》一课,在探索圆锥体的体积时,都安排了动手操作活动,虽然都通过操作得出了圆锥体的体积公式,但是,操作活动的深度却有很大差异,教学效果自然也差别很大。  相似文献   

12.
一、引发质疑,激发数学思维兴趣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无限的热爱,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质疑.例如,在教学"圆锥体体积"时,我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给定准备的实验材料:圆柱、圆锥、沙子.然后就有学生问:"老师,我们这是要干什么?"于是,我提出要求:通过实验求证圆锥体与圆柱体体积的关系.并提示学生把圆锥装满沙子往圆柱里倒,三次正好装满.于是得出了圆锥体的体积正好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时我出示一组圆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通过数学学习 ,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都获得充分的发展。在教案设计中 ,积极为学生创设或提供一个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立探索 ,在交流讨论、动手操作中解决问题 ,开发潜能。下面以《圆锥体体积》教学部分片断为例对该程序理论与实践剖析如下。一、创设情境引发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讲究的是教学艺术 ,体现在引导得法上。设置悬念是激发学生探求兴趣的有效方法 ,教师要善于把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知识中 ,在他们心理造成一种…  相似文献   

14.
想象是人们依靠形象进行的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想象记忆就是让学生在分析、综合、想象等智力活动中达到记忆,又反过来,凭借记忆中的信息,再进行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从而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下面以“圆锥的体积”教学为例,谈谈我的做法。一、形象直观,储存记忆信息为了使学生能够想象出圆锥体的形象,教师先让学生阅读课本,观察实物图和立体图,认识圆锥。然后出示几个实物模型,请学生指出哪几个是圆锥体,并讲出它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着重环绕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做实验:在讲台上放混杂排列的圆柱和圆锥  相似文献   

15.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有其广阔的天地,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因而多媒体教学深受老师和学生的喜欢。运用多媒体教学,能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有些数学知识比较抽象,特别是几何知识,学生很难理解,而运用多媒体,可使难点分解成具体的图象,化难为易,教学效果大大提高。如教圆锥体体积时,学生对圆锥的高理解比较抽象,采用多媒体能使这个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教学时,我制作一个课件,先出示一个圆锥体,接着把圆锥体平均分成两份,再出示其中的一部分,让学生看到它的横截面是一个等腰三角形。这时候老师告诉学生等腰三角形…  相似文献   

16.
张玉 《成才之路》2009,(32):59-59
在讲圆锥体积时,我先用纸做了三个圆锥体和一圆柱体。其中,一个圆锥体和圆柱等底等高,圆柱等底不等高,一个和圆柱等高不等底,然后把圆锥里盛满的沙子(每个圆锥盛三次)倒入圆柱。这样.学生就清楚地看到:三个圆锥体中,只有那个和圆柱体等底等高的圆锥体里的沙子三次正好填满圆柱体,其余两个不合适。接着再让学生思考,找圆柱和圆锥之间的关系,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动用已学过的圆柱体积的公式,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最后,给学生小结: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经过这样由浅入深的直观演示和讲解,既复习了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又学会了计算圆锥体积的方法,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我经过批阅小学升初中的数学试卷,发现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做填充题时把1当作质数;求圆锥体体积却忘记“乘1/3”。事后了解到,这样的考生中有不少人可以把教材上的“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和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背得滚瓜烂熟。据我平日观察,学生所以产生这种只会死背结论,而不会正确地灵活地应用知识的现象,除了是  相似文献   

18.
执教《圆锥的体积》一课,“把圆锥装满沙子往圆柱里装,直到装满为止,你们发现了什么?”先由教师演示等底等高情况下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是不是所有这样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再让学生操作验证,引导学生总结小圆锥体的体积公式,然后通过练习加深对这一结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在学生学会圆柱体积的计算以后,接着转入圆锥体积的教学。教学这部分内容,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圆锥体的形状,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圆锥的高只有一条,就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而圆柱体的高是两底面之间的距离,它有无数条。通过这样复习,既巩固了旧知识,又加深了对圆锥体的认识。具体教学思路如下:  相似文献   

20.
在新课改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实践越来越受到广大数学教师的重视,课堂上学生的操作活动明显多了起来,这是可喜的。但是,操作活动设计的深度往往不够,缺乏探索性,也是目前存在的一个问题。笔者在教研活动中听了两位教师上“圆锥的体积”一课,在探索圆锥体的体积时,都安排了动手操作活动,但是,操作活动的深度却有很大差异,教学效果自然差别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