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逻辑上讲,让幼儿懂得“一样多”概念之后,再安排“比多少”的教学较为顺当。一、直观考虑到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直观、形象的思维为主的,因此宜从实物直观入手,重温“一样多”的概念。比如,捧出一个大布娃娃和一个小布娃娃,让幼儿用对应的方法比较哪种布娃娃的个数多,启迪幼儿得出正确结论——两种布娃娃一样多。又如,拿出两  相似文献   

2.
“不等号”的认识很简单:2>1,1<2。学生有了数序概念的基础,单独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并不困难。这一部分内容教学的难点在于“数与式比大小”,如:2=2,2-1<2,2+1>2。怎样向才入学几天的孩子们说明这个问题呢?我把玩具跷跷板做成了实物教具。孩子们看到跷跷板左边坐着两个布娃娃,右边也坐着两个布娃娃,跷跷板保持平衡,显示器上出现2=2;左边有一介布娃娃掉下去,只剩下一个布娃娃,跷跷板左边  相似文献   

3.
一位幼训班学员淡到,她在教幼儿学习“4的认识”时,让幼儿数一张桌子有多少条腿,结果大多数幼儿数不上来。为什么幼儿能把桌面上排列着的4个布娃娃正确地数出来,而不能把桌子的4条腿数出来呢?这要从幼儿的心理特征和数数本身来分析。  相似文献   

4.
在幼儿的生活中,隐含着许许多多具有教育价值的素材,我在探索生活化数学的实践中,坚持将幼儿的数学教育与幼儿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坚持将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教学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从幼儿的生活中提取数学教育的素材,又通过幼儿的生活进行数学教育,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的数、量、形、时间、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概念,学会用简单的数学方法去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效果十分显著,现把体会整理如下,与老师和家长朋友们共享。一、让幼儿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的内涵我们不难发现,生活中到处是数,可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数…  相似文献   

5.
一、学具操作的作用1.有助于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数学概念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操作学具能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丰富感性认识,为建立清晰、正确的概念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首先以“9只苹果随意分放几排,每排的个数要一样多,有多少种分法”为题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教师根据学生分的情况把整分和分后有余的情况分别板书)。如:苹果的个数每排个数排数9 1 99 3 39 9 1苹果的个数每排个数排数多几个  相似文献   

6.
【课例简析】“除法的初步认识”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是讲解“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使学生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教学时可先通过例1的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分一些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再通过例2的教学,使学生清楚平均分的过程,直观了解除法的含义,掌握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本节课的导学,要重点放在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引导学生感知上。【导学设计】一,谈话引入新课教师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把一些物品分成多少份的问题。现在我们就采研究关于分东西的学问。二、讲授新课1.建立“平均分”的概念。(1)让学生上台演示:把6支铅笔分给两个孩子,看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学生上台演示后,教师引导学生把各种不同的分法进行概括,让他们明白可概括成两种情况:一种是两个孩子分得的铅笔支数一样,另一种是两个孩子分得的铅笔支数不一样。教师指出: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分的结果每份一样的情况。同时告诉学生,分的结果每份“一样多”在数学上称为“同样多”。2.教学例1,让学生体会“平均分”。教师出示例1:把8个方块分成4份,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该怎样分?分分看。(1)引导学生思考:要分的方块有多少个?要分成几份?分的要求是什么?待学生一一回答完后,再引导他们思考  相似文献   

7.
“等号”是表示相等的符号。怎样使幼儿掌握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呢?我采取了下列三个步骤: 进行等号教学前,在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中引导幼儿理解“一样多”、“相等”这两个词的意思。例如,在排队或分糖果的时候,有意将人数和糖果分成相等的几个部分,引导幼儿进行观察、比较是否“一样  相似文献   

8.
应用题在幼儿园计算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一、可以帮助幼儿理解数的形成、数的组成等数概念和加减运算的实际意义。如,教幼儿认识“3的组成”,即“2添1是3”时,我们常会借助这样的题目:“森林里原来住着两只小鹿,后来又来了一只,现在森林里住着几只小鹿?”又如,教幼儿学习“5的组成”,知道“5可以分成几和几”时,我们也会借助这样的题目:“老师买来5个皮球,分给大一班  相似文献   

9.
在计算教学中,不但要发展幼儿的顺向思维,同时还要重视幼儿逆向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这有利于幼儿智能的发展。一、在数数中发展逆向思维顺数是加法的基础,而倒数则是减法的基础。平时除了要加强顺数的训练,还要训练幼儿倒数的能力。例如,逐一拿出一块积木,让幼儿数到4块(或10块),又逐一拿掉一块积木,让幼儿学会倒数4、3、2、1(或10、9……1);不仅要使幼儿会说:“3往后再数一是4”,而且还要使幼儿会说:“3的前面是2”。这  相似文献   

10.
大班下学期,幼儿即将进入小学,在一日生活中教师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幼儿留意各个活动环节的时间安排。比如,每天12点进餐时提醒幼儿:“到午餐时间了,你们知道几点了吗?”最近,有的幼儿会主动问:“老师,现在几点了,我妈妈怎么还没来接我?”有的幼儿问得令人忍俊不禁:“老师,她玩那个布娃娃好久了,是不是有1个小时了?”实际上,“她”只玩了10分钟。  相似文献   

11.
在幼儿园的计算教学中,应加强应用题的启蒙教育,这能促进幼儿长知识,长智慧。(一) 抓渗透,重奠基在10以内加、减的计算教学中,不只是使幼儿会求加、减法算式的得数,还要注意渗透加、减法运算意义的教学。因为运算意义是列式的依据,是解答应用题的基础。比如,教学6+2=?除了训练幼儿读作“6加2等于多少?”还可以让幼儿“翻译”成“把6和2合并起来,一共是多少?”或者“比6多2是多少?”又如,教学7-3=?除了训练幼儿读作“7减3等于多少?”还可以让幼儿“翻译”成“从7里面去掉3,还剩多少?”“比7少3是多少?”或者“7与3相差多少?”这不啻是训练幼儿的逆向思维,实际上还  相似文献   

12.
日本幼儿数学教育界认为,幼儿期在数、量、形方面的数学教育的基础是“集合”和“对应”两个概念,因此,他们特别重视引导幼儿对“集合”和“对应”这两个概念的理解。那么,在日本幼儿数学教育界看来,幼儿对“对应”概念的理解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程度 ?有关“对应”概念的教育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教师在指导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这就是本文将要介绍的主要内容。   一、“配对”和“相称”   “配对”和“相称”是“对应”概念中最一般的两种形式。   配对是指在需要确定两组物体哪个多、哪个少或一样多的时候,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对两…  相似文献   

13.
“数的整除”单元是小学阶段重要的基础知识,必须让学生切实学好。下面就如何复习谈几点设想,供老师们参考。一、对比性复习从知识结构上看,“数的整除”单元概念多,比较抽象,概念之间容易混淆。据此,复习时,首先要抓住“整除”这个概念作为主线,把有关的概念串连起来,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搞清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认识倍”,老师通常会强调学生的“说”,例如说:“蓝花有2朵,红花有3个2朵,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通过单独说、相互说、小组说、指名说、集体说这样的过程,理解倍的意义。而我舍去了让学生反复地“说”的行为训练,并不是全盘否定这一教学行为,而是我以为仅仅这么“说一说”,学生对倍的体会还是浅层次的。于是,我把力量花在了“精致”概念的形成过程上,着力让学生体会、掌握“倍”的内涵上:“几倍”是指一个数里面包含几个一份数。  相似文献   

15.
周辉霞 《成才之路》2014,(20):36-36
在数学教学中,有些知识很抽象,比如“倍”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下面我借助自己执教的课例“倍的认识”,谈谈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思想。一、在操作、观察、演示中,初步感知“倍”的模型 本节课共有三次操作。第一次学具操作:用学具把王丁和李飞的贝壳数摆出来。学生操作学具,交流展示摆法。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李飞拾的6只贝壳和王丁拾的3只贝壳之间的关系。教师在和学生讨论比较“个数”时,自然渗透了“对应”的思想,让学生摆学具要注意“一一对应”。这就在倍的建模上成功迈出了第一步。第二次学具操作:请你再动手摆一摆学具,看谁能让老师一眼看出李飞的贝壳数是王丁的2倍。教师在学生展示时追问:为什么要3个3个地摆?是根据谁的只数摆的?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数量,沟通了“同样多”和“标准量”的联系。第三次学具操作:王丁把贝壳送给朋友一只。王丁现在有2只贝壳,那么李飞现在的贝壳数还是王丁的2倍吗?引导学生再摆一摆,摆的时候先想一想,根据谁的只数来摆?要几个一份,几个一份地摆?学生摆后展示交流,追问:为什么要2个2个地摆?并配合课件演示,帮助学生和倍交上“朋友”。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发现倍数会因标准量改变而改变,打通了“几个几个地摆”和“倍”的联系,使学生成功建立“倍”的模型。  相似文献   

16.
在计算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表述对幼儿正确理解数概念及有关知识关系极大。为此,笔者在这里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语言应浅显易懂,生动形象,能为幼儿所理解。教师在计算教学中的语言切忌成人化、概念化。如有个教师让幼儿掌握学数数的原则时是这样说的:“数东西时,只要不重复、不遗漏,数得的结果与数数的顺序无关。”这样的语言,幼儿是难以理解的。若教师改为:“数东西时,只要每一个都数到,每一个东西又只数一次,不管从哪一个开始数,数得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幼儿就容易理解了。又如讲“4的相邻数”时,教师用“找邻居”的方法进行:“4有两个邻居:一个是比它多1的数,一个是比它少1的数。请小朋  相似文献   

17.
一、情况分析我班大多数小朋友已掌握了10以内物体的点数,并能准确地说出总数。几个数学能力较强的幼儿还能目测5以内数群,只有几个幼儿点数时速度较慢,有时还会说错总数。另外,大部分幼儿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已初步建构起一一对应的观念,学会了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集合元素的“多”、“少”、“一样多”。据此我在安排“是不是一样多”数的守恒教材时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大部分幼儿学习不受物体大小及排列形式的影响,比较8以内的两组物体(同类)是否一样多。 2.能力弱的幼儿至少学会不受物体的大小影响来比较5以内的两组物体(同类)是否一样多。  相似文献   

18.
刚入园的幼儿能教10以内数,这是模仿大人,像背顺口溜一样,并不代表对每个数实际含义的理解,不懂得“1”代表一个物体的数量,“2”代表两个物体的数量,不能把数与物联系起来。为让幼儿真正对数有初步认识,培养幼儿认数、计数的意识,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我教幼儿计数时,首先,让幼儿练习按物点数、用手触摸和移动物体并有顺序地说出数词,要求幼儿做到手口一致,既不重复,也不漏数。如:玩“蚂蚁搬家”游戏时,让他们数数自己搬了几粒豆;在幼儿吃午点时,让他们数数是几个苹果;发放餐具时,让他们数数桌上的碗筷;摆放椅子时,数数有几把椅子等等,并要…  相似文献   

19.
对幼儿来说,“1、2、3……”只是一种语言,听得多了就会琅琅上口。数的概念是因果关系、逻辑概念的融会贯通,幼儿需要通过对实物的经验和体会,才能逐步建立。  相似文献   

20.
一、引导学生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建立在形象的 感知上 《教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 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在数学概念引入时,教师首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 入手,运用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生活事例,激起学 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 到生活中去的道理。教师不宜过早下结论,诸如“大 数减小数等于相差数”、“求几倍数用乘法,求一倍 数用除法”等等,因为这样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能 力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单价、数量、总价”这一组数量关 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