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俞玉萍 《江苏教育》2012,(26):12-13
一、最好的文化叫习惯花坛静坐晨读的孩子,是百合班的孩子;餐厅手捧美文的孩子,是百合班的孩子;宿舍端坐看书的孩子,是百合班的孩子;闲暇时光与书为友的孩子,是百合班的孩子。轻柔地对餐厅工作人员微笑着道谢的孩子,向司机叔叔响亮问好的孩子,在心里祝福自己的对手的孩子,是百合班的孩子。课间静静欣赏音乐的孩子,每日恬然午睡的孩子,操场大汗淋漓的孩子,舞台灿烂闪亮的孩子,是百合班的孩子。创造奇迹的孩子,依然是百合班的孩子。百合班的  相似文献   

2.
纪俊闪 《家长》2008,(Z1):48-48
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特别强。在与孩子沟通时,父母需要保持冷静的头脑,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心声,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给予孩子恰当的疏导,这样,才能缓解和消除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3.
张浩 《新课程研究》2009,(10):137-138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六个解放:“解放孩子的头脑.使孩子敢想;解放孩子的双手,使孩子能干;解放孩子的眼睛,使孩子会观察;解放孩子的嘴巴,使孩子多说;锵放孩子的空间,使孩子能到大自然中去学习;解放孩子的时间,使孩子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相似文献   

4.
如果孩子的妈妈勤劳能干,事无巨细,包办替代,根本就不用孩子操心。那么,这个孩子将来很有可能会是一个懒惰的人。真正爱孩子的妈妈总是狠下心来,让孩子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表面上看似不通人情,实质上是她们没有溺爱孩子,没有迁就孩子,而是从长远着想,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磨炼孩子的意志品质,增强孩子的综合素质,促进孩子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5.
苗祖荣 《家长》2008,(6):16-17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我的孩子一定要比别的孩子好。""孩子,你一定要考第一。""孩子,你一定要当班长。"这是大多数家长教育孩子的理念和对孩子提出的要求。这本无可非议,但如在实施过程中,孩子看不得同龄孩子的好,甚至为了夺第一而不择手段,影响、干扰别的孩子,那就会在孩子心中播下恶的种子,培育出恶之花,就会毁了孩子。  相似文献   

6.
关颖 《家长》2009,(5):8-12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如果父母真的爱自己的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就要以孩子为本,尊重和保护孩子的权利。如果父母无视孩子的权利,损害了孩子的权利,就会给孩子的成长帮倒忙。  相似文献   

7.
《家教指南》2008,(6):33
一要让孩子走路回家。离开家人一整天,孩子见到家人往往会有“撒娇”的表现.小班的孩子尤其如此。家长在接到孩子时,可以给孩子温暖的拥抱以示爱意,但如果离家不是很远,家长要坚持让孩子自己走路回家。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具备走路回家的体力了,让孩子自己走路回家,也是给孩子“已经长大”的心理暗示,有利于孩子的心理成长。  相似文献   

8.
赏识孩子,要坚信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孩子,要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赏识孩子要专找学生的优点、进行耐心的鼓励赞扬。赏识孩子要承认差异、允许失败。赏识孩子要帮助孩子预约失败,让孩子在克服困难中体现愉悦。  相似文献   

9.
赵燕 《宁夏教育》2014,(12):78-78
朋友为了让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及照顾,不惜辞掉工作,在家专心带孩子。她认为自己是专职的家庭主妇,所以一定要把孩子教好。每次孩子和其他孩子一起玩的时候,她的眼睛都紧盯着孩子,唯恐自己的孩子做出不当的行为伤害到其他孩子。  相似文献   

10.
孩子要靠父母养育成长,但是,父母不一定真正、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孩子。有的父母误认为自己的孩子没有特长,其实,很多孩子不是没有特长,而是很多父母不了解什么是孩子的特长,更不能很好地发展孩子的特长。每个孩子的特长,就是其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即个体的优势。它表现在孩子的思想品德、文化知识、劳动技能和身心发展等方面。如有的孩子善于团结同学、乐于助人;有的孩子办事公道,实事求是;有的孩子善于交际,对群体的适应能力很强;有的孩子对体  相似文献   

11.
最近读到了一首诗,诗的题目是"你到哪里去了,放风筝的孩子"。诗中这么写道:放风筝的孩子,你到哪里去了?……放风筝的孩子,就是堆雪人的孩子,放风筝的孩子,就是粘知了的孩子,放风筝的孩子,就是捉萤火虫的孩子。  相似文献   

12.
书架     
《教育》2012,(12):62-62
在写作中教育孩子 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永远是孩子。所以对孩子总是很包容,就是做错了,也认为他还是个孩子。其实,这个观念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孩子一天天在长大,他的思维思想也会产生很大的变化。如果你总是以“他还是个孩子”的眼光来看待,孩子会觉得你根本不理解他,  相似文献   

13.
宕岩 《家长》2009,(4):31-32
作为父母,我们希望孩子和我们无所不谈,这样才能了解孩子真实的生活和思想,走进孩子的心灵,随时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引导孩子健康成长。以下的一些做法,效果不错,供大家借鉴。孩子做了错事,父母不要过早地下结论,批评孩子。批评甚至呵斥不是好办法。父母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心声,之后,引导孩子自己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应走到幕后,让孩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4.
王国兴 《宁夏教育》2008,(10):77-77
家长在给孩子选择课外书时。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一是兴趣原则。根据孩子的兴趣,从开发孩子的智力出发,适当地选课外书。如有的孩子喜欢听故事,有的孩子喜欢做游戏,有的孩子喜欢拼图案……孩子的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基础。因此,家长在为孩子选购课外书时,务必考虑到孩子的兴趣。  相似文献   

15.
刘红红 《家长》2008,(12):10-11
孩子逐渐长大,会认识到钱的"好处",这时候一定要培养孩子的理财兴趣。家长可以采取如下办法培养孩子的理财兴趣。一、自主:定期给予孩子零花钱孩子上小学后,由于集体生活的影响和学问的增长,渴望有一定的自主权。这时,家长可以定期给孩子零花钱,让孩子管理,这样,孩子  相似文献   

16.
我们经常说,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很多父母也越来越注重自己孩子的独特性。孩子进入小学阶段,孩子与孩子之间在学习和思维方面的差异开始明显,而这个时期又是关乎孩子的勤奋与自卑发展的关键期。父母往往会做比较:我的孩子怎么不如别的孩子呢?其实,孩子的独一无二性有严谨的科学依据,需要家长认识和接纳孩子独特的智能,对孩子的发展进行恰当的引导。  相似文献   

17.
正在中国,刚学走路的孩子摔跤,家长的普遍做法是"扶起来"。孩子不小心摔跤后,家长多半是急忙跑过去扶起孩子,为孩子拍掉身上的灰尘,并心疼地安慰孩子不要哭;有的家长扶起孩子后不再让孩子自己走,而是直接抱着孩子走;有的家长甚至以拍打地面出气的方式安慰孩子,孩子也学着家长的样子边哭边拍打着地面。  相似文献   

18.
孩子是一本特别的书,了解他们的人才能读懂,不了解他们的人,永远也读不透。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教师花更多的时间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兴趣,洞察孩子的需要,猜一猜孩子在想什么,听一听孩子在说什么,看一看孩子表达了什么,尽可能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的心灵感知世界,用孩子的语言表达世界。《3-6岁儿童  相似文献   

19.
学习是一种生活。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我们要给孩子选择学习的权利,提高学生的主体性;让孩子把握学习的时间,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给孩子学习的机会,让孩子体验数学;给孩子自主的学习方式,让孩子学会共享;给孩子创新的机会,让孩子敢于创造。  相似文献   

20.
如今,孩子读书已然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情了。为了孩子的学习,为了孩子的将来,越来越多的家长或心甘情愿或被逼无奈地威了孩子的陪读。他们牺牲自己的时间。每天晚上挑灯陪伴在孩子身边。孩子不写完最后一个字、背完最后一个单词,他们就没完成任务;周末他们就是孩子的全职保姆。陪着孩子上各种兴趣班,帮着孩子完成学校布置的学习之外的作业。他们不辞辛苦,因为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