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朱凯 《现代语文》2009,(8):43-4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这就告诉我们,阅读教学其实是一个读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它需要我们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与他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碰撞。可以说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渠道,而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却是一味追求热闹,忽视文本,不善解读,这不能不说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大悲哀。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互动”在“感悟”中生成,“感悟”又在“互动”中升华。在学生感悟文本的基础上,采用多种教学...  相似文献   

3.
语文学习具有重感悟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习文本语言.让学生因意会、理解、体验而有所领悟。笔者以人教版第八册《生命生命》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感悟.让感悟成就阅读教学的精彩。  相似文献   

4.
阅读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中感悟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们应该努力让学生通过读这种形式,去亲近文本、走入文本,调动学生思维与情感的参与,让学生把文本与直接和间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进而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感悟。为此,阅读教学要切实有效地引导学生去读文悟文。  相似文献   

5.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其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是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理念的意义和过程的诠释。  相似文献   

6.
刘红利 《陕西教育》2009,(11):58-59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时间。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然而阅读教学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支点,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可见,感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多向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呢?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因素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呢?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可见,感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多向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呢?一、在“空白”点感悟这里所说的“空白”就是指文本提供的想象和感悟空间,是语言文字的画外之音、弦外之音。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可以拓展和延伸,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的深处,和文本进行对话,和文本中人物的情感产生共鸣。如《狼牙山五壮山》中有这么一句“: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靠近了,才命令狠…  相似文献   

1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1]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努力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就是说,阅读教学要实施“自主学习”,尊重学生个性,开发其语文学习潜能,激发兴趣,培养其语文学习的独立性、合作性和创造性。它与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相比,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成了知识的探求者。而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见,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感悟是一种复杂的心智和情感活动,也是一种心理能力。阅读感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途径。阅读感悟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和体验,所依赖的只有学生自己积极的语文实践。  相似文献   

14.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感悟是一种复杂的心智和情感活动,也是一种心理能力。阅读感悟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感悟是学生个性化的心理体验,教学中应坚持三个“为主”在阅读教学中坚持三个“为主”即以学生为主,以读为主,以自学为主,这是语文界广泛的共识。以学生为主,旨在体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自主阅读;以读为主,反映了阅读教学中的基本规律;以自学为主…  相似文献   

15.
1、《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节课努力构建师生、生生与文本对话平台,凸现阅读教学的对话本质。  相似文献   

16.
杨敏 《广西教育》2007,(7A):53-5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下面,笔者结合自己教学中的几则案例,谈谈对新课程阅读教学的一些思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以这么说,在语文课堂上,学生读懂课文必须靠自己亲历文本的全过程。叶澜教授曾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可见,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具有生命的灵性,是有情感有思想的,教师在阅读课堂上要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灵活生动地与文本对话,从中感悟、品味、想象、体验文本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达到与文本情感的共鸣,灵性的放飞。  相似文献   

18.
语文阅读是一种心理过程,阅读的目的是理解,是建构意义。新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种多重对话关系的中心是每个学生个体作为阅读主体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所以,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相似文献   

19.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初中语文教学应着重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交流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就是说: 阅读教学要实施“自主教学”,尊重学生个性,开发其语文学习潜能,激发兴趣,培养其语文学习的独立性、合作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探求者,教师的职能也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导航者和引导者,成为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导航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