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国际乒联对08年北京奥运会乒乓球比赛的比赛规程和团体赛赛制进行了重大修改,体现了其"变中求生"的思想.这些变革对运动员和教练员以及乒乓球运动管理机构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奥运会新赛制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从备战奥运会的战略战术、技术政策、基础训练策略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国际乒联接连出台数项规则更改.“40mm大球”“11分制”“无遮挡发球”“奥运会团体新赛制”“使用无机胶水”等,这一系列的修改无疑对各国乒乓球运动员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何积极主动适应国际乒联改革措施,把握乒乓球运动的新规律,始终抢站世界乒坛的制高点,本文试图这方面的问题提出一些新思考和新对策。  相似文献   

3.
新形势下乒乓球运动的体能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旭 《辽宁体育科技》2009,31(4):90-90,93
国际乒联决定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全面禁止有机胶水的使用,取而代之的则是无机胶水。这一改革措施是国际乒联继2000年采用40mm直径的乒乓球、2001年实行11分赛制、2002年开始执行无遮挡的发球规则后,再次出台的一个对乒乓球运动的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影响的改革措施。这些改革措施体现了国际乒联为了乒乓球运动的推广与普及而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4.
1.乒乓球团体赛的赛制沿革和新赛制介绍2005年12月15日,国际乒联公布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乒乓球团体赛的赛制,之后国际奥委会也通过了这种新赛制。届时乒乓球男女双打比赛将退出五环赛场,取而代之的是男女团体赛,实行5场3胜制,由四场单打和一场双打组成,不同于世乒赛团体的五盘单打。2006中国乒超联赛已采  相似文献   

5.
鲁思达 《乒乓世界》2010,(11):102-103
新时期国际乒联对竞赛规则的改革及其对乒乓球运动项目发展的影响 进入新世纪,国际乒联关于乒乓球规则、规程、赛制、甚至包括器材方面的改革持续不断。2000年10月1日国际乒联规定:乒乓球直径由原来的38mm改为40mm,从此乒乓球运动进入了大球时代;  相似文献   

6.
北京奥运会乒乓球比赛综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第29届北京奥运会48场乒乓球比赛直播和录播的观察与统计,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比赛的实力格局、技战术特点、团体赛制等进行了对比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本届奥运会乒乓球原格局未明显改变,直板技战术有新的发展,团体赛制深受欢迎,国际乒联提出的"世界学中国"发展战略成为世界乒坛各界人士的共识.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梳理国际乒联21世纪以来的规则改革,反思其存在的问题。21世纪以来,国际乒联在器材、技术和赛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一系列规则改革在技术上使得运动员技术选择和使用随意性增大,比赛胜负的偶然性增大;在国际乒坛秩序上产生了正、反两方面影响,一方面改变了中国队"一家独大"的局面,国际大赛的奖牌分布趋于多元化,另一方面,使得运动员打法逐渐呈现单一化趋势。同时国际乒联频繁修改规则还存在规则修改程序正义性、规则相对稳定性,以及权力行使过于随意等问题。要维系国际乒坛秩序的良性发展,国际乒联还需出台具体的规则改革制度,保证竞赛规则的相对稳定性,并合理行使规则修改的权力。  相似文献   

8.
《体育与科学》2016,(2):1-6
国际乒联的各届主席,为推动世界乒乓球运动各有思路,各有特点,各有贡献。乒乓球运动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的"国球",重要原因之一在于首任主席蒙塔古先生于建国初就邀请中国进入了国际乒联。此后,乒乓球运动进入奥运会;其赛制和器材不断适应"健康"和"观赏"的体育运动的原则,不断遵循乒乓球运动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9.
新规则的探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两年来,国际乒联进行了一系列竞赛规则的修订,为中国乒乓球队“第二次创业”的宏伟目标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了加快对新赛制的适应和驾驭,我们必须尽早找出规律,制定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梳理国际乒联21世纪以来的规则改革,反思其存在的问题。21世纪以来,国际乒联在器材、技术和赛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一系列规则改革在技术上使得运动员技术选择和使用随意性增大,比赛胜负的偶然性增大;在国际乒坛秩序上产生了正、反两方面影响,一方面改变了中国队"一家独大"的局面,国际大赛的奖牌分布趋于多元化,另一方面,使得运动员打法逐渐呈现单一化趋势。同时国际乒联频繁修改规则还存在规则修改程序正义性、规则相对稳定性,以及权力行使过于随意等问题。要维系国际乒坛秩序的良性发展,国际乒联还需出台具体的规则改革制度,保证竞赛规则的相对稳定性,并合理行使规则修改的权力。  相似文献   

11.
以形式逻辑的分类规则及乒乓球项目的本质属性为依据,对中国现行乒乓球教材的技术分类体系进行研究,发现存在外延不相称、子项重叠、划分标准不统一等问题。针对现行分类体系存在的问题,以"握拍"、"胶皮性能"、"生理结构"、"击球时间"等为各级划分标准,构建了"横拍与直拍"、"反胶、正胶、生胶、长胶"、"正手与反手"、"发球与回球"等各级技术分类体系,形成了乒乓球技术分类的新体系。  相似文献   

12.
对2000年以来国际乒联对乒乓球规则的改革进行梳理,分析乒乓球规则修改后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策略,旨在为中国乒乓球的更好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20年以来,主要从器材、技术、赛制三个方面进行乒乓球规则改革,促进了乒乓球项目的竞争性和观赏性,世界乒坛格局呈多元化发展。面对新规则带来的变化,中国乒乓球队应正确把握制胜规律,对新规则加强针对性训练,对规则变化进行科学决策,积极创新技战术打法,依托科研保障团队,为科学训练提供支撑,从而保持中国队在世界乒坛的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3.
实行新规则后对乒乓球基础训练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戴临中 《体育科学》2005,25(7):84-87
国际乒联对竞赛规则的3项改革,使中国乒乓球队面临新的挑战。实行新规则后,乒乓球运动将会发生一些新的变化。对新规则带来的新变化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结果表明,基础训练是优秀运动员登上世界最高峰必须经历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新规则的执行,对基础训练将产生重要影响,从创新训练观念、调整训练内容和变革训练手段等3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韩方廷  谭明义 《体育学刊》2005,12(3):123-125
回顾了中国乒乓球40多年来在国际乒坛拼搏经历,评价了中国为推动乒乓球竞技运动的发展做出的贡献。分析认为:中国乒乓球队的思想素质好、勇于创新技战术、内行的领导核心、“举国体制”以及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鼓励等是中国乒乓球长盛不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乒乓球团体赛赛制沿革及新赛制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乒乓球团体赛的赛制沿革进行了回顾,对团体赛新赛制进行了介绍,提出了新赛制的应对策略。新赛制缩短了赛时,提高了裁判员的工作效率,有利于运动员技战术的发挥,加快了比赛节奏,增强了观众的观赏兴趣。为适应新赛制,应加强对新规则和新赛制的研究,把握其发展方向,加强针对性的技战术和心理训练,着力培养单双打兼顾的双型运动员,提高双打配对质量,认真抓好新赛制两次派兵布阵机会,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积极推进我国乒乓球职业化和商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从鹿特丹世乒赛到最近深圳举行的中国乒乓球公开赛上,我国选手又一次包揽了全部五个单项的金牌。这是在奥运会两次包揽金牌以来,又一次展现了我国乒乓球选手的实力和能量。让世界乒坛对我国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刮目相看的同时对世界乒乓球的发展表露了悲观,当一国乒乓球选手独霸世界乒坛,使我国乒乓球事业发展也面临一次新的问题和挑战,是继续独霸世界乒坛,还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面向世界,中国乒乓球发展面临怎么样的问题,就以上问题作者做了一些浅析,以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乒乓球运动技术水平的发展和规则的改革要求乒乓球运动员必须具有较全面的身体素质基础,才能攀登世界乒坛高峰。以参加2009年全国女子青少年乒乓球集训的教练员和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对13岁~18岁女子乒乓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进行调查和测试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该年龄段女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测试指标及其测试方法和评价方法,从而为中国乒协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以确保中国乒乓球队在世界乒坛上的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8.
从中国乒乓球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所处的现实状况出发,具体分析了中国乒乓球的人才结构优势、技术优势,以及规则改变和世界打中国新格局的形成给中国队带来的不利因素。同时,从宏观的战略角度,论述了中国乒乓球既要保持长远优势,又要培养乒乓全面人才,并为推动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中国队乒乓球在世界乒坛中的整体领先实力短期内难以逆转,但通过国际乒联对现行乒乓球比赛规则的不断修改,将会对中国乒乓球的霸主地位形或新一轮的冲击。通过对第47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剖析,一个新老交替、打法多样、风格各异的发展格局已见端倪。  相似文献   

20.
一直以来,乒乓球这一体育项目都是我国体育界的强项。在世锦赛、奥运会等世界性重大比赛中,尽管国际乒联在规则方面一直在修改调整,但中国队基本都能在其中大放异彩,持续包揽金牌奖项。本文中笔者主要针对在乒乓球发展中我国乒乓球的霸主地位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