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格式塔理论与翻译之间关系密切。文章以莫言最受西方关注,且获国际奖项最多的作品——《生死疲劳》为研究个案,在格式塔理论视域下,探讨接近性法则、相似性法则、闭合性法则、简约性法则和连续性法则对小说英译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于鑫宇 《英语广场》2024,(10):19-23
莫言《生死疲劳》中的叙述语言极具特色,乡土气息浓厚,使得英译的难度大大增加。本文通过文本细读,列举《生死疲劳》葛浩文英译本中的熟语翻译实例,探析其翻译策略,发现葛浩文在翻译熟语时以异化策略为主,归化策略为辅,最大限度地展现了中国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3.
主持人的话邵燕君新年伊始,不少著名作家推出了重头长篇,如莫言的《生死疲劳》(《十月长篇小说·立春卷》,作家出版社)、阎连科的《丁庄梦》(《十月长篇小说·立春卷》,上海文艺出版社)、刘庆邦的《红煤》(北京十月出版社)、铁凝的《笨花》(《当代》第1期,人民文学出版社)、张洁的《知在》(《收获》第1期)、余华的《兄弟·下》(《收获》第2期,上海文艺出版社)、严歌苓的《第九个寡妇》(《当代》第2期,作家出版社)等,为当代文学的研究提供了不少令人兴奋的话题。本论坛(北京大学当代最新小说点评论坛①)自2004年成立以来,一直密切关注当下创…  相似文献   

4.
《现代语文》2006,(5):119-119
《生死疲劳》是莫言以虔诚的姿势向土地献上的又一份厚礼,与以前不同的是,在《生死疲劳》中,莫言以“轮回”的构架来描画中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故事情节极端怪异、变形、荒诞,但是与寄寓其中的哲理浑然天成,开拓了新形态新思维下的乡土学风格。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莫言的长篇小说《生死疲劳》原文及英译本为语料,建立汉英本源概念双语平行数据库,对其中的语言、社会、政治、宗教、物质和生态文化本源概念的认知翻译策略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其翻译模式,得知已有的翻译模式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小说。  相似文献   

6.
葛浩文是汉学家,同时也是一名硕果累累的翻译家,他翻译的莫言小说促生了中国百年缺失的诺贝尔文学奖。《生死疲劳》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其获奖最多的小说,本文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分析葛浩文对莫言小说之《生死疲劳》的翻译活动及剖析翻译背后译者的翻译观。  相似文献   

7.
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该奖项的中国作家。莫言的成功,离不开其自身深厚的文学功底,同时离不开各国优秀翻译家的尽心竭力。著名美国翻译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被认为是莫言作品在西方世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接生婆”。人们普遍认同的观点是,翻译之难,在于文化特质的翻译。作者认为,研究葛浩文关于文化特质的翻译策略具有重要价值。无主句是汉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特色之一,作者以《生死疲劳》中无主句的英译为例,管窥翻译家葛浩文对这一汉语特有句式的翻译策略,希望对翻译工作者和学习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弘扬各民族文化的重要渠道,《生死疲劳》这部长篇小说蕴含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其中包含了大量文化负载词。本研究从葛浩文的英译本中统计出相关文化负载词,并将其进行分类探讨,总结出在《生死疲劳》英译实践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基于Charles Sanders Peirce的符号三分法,象似性可以分为影像象似性、拟象象似性和喻象象似性。论文从拟象象似性角度分析《生死疲劳》葛浩文英译本在语篇层面对原文中顺序象似性、数量象似性和距离象似性的翻译处理,并探讨了译文对原文中顺序象似性的重构、数量象似性的再现以及距离象似性的模仿,旨在揭示拟象象似性指导下的翻译应摆脱“只达意传神而不彰显形式”的片面翻译观,要尽量达到“形神并重”、“形神兼似”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0.
莫言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及大胆的语言活用,形成了大量的语言前景化现象。通过举例分析其小说《生死疲劳》中的词汇前景化、语义前景化、语域前景化和方言前景化现象以及葛浩文先生如何再现莫言的前景化语言的,并认为对于前景化语言,译者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确切地传达其意义,并尽量保留原文中的前景化语言特色和风格,让异域读者能体会到其中的美感。  相似文献   

11.
以乔治·斯坦纳的阐释翻译理论中四个翻译步骤为理论指导,以莫言小说《生死疲劳》的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将译者主体性这一抽象概念分解到"信任"、"侵入"、"吸收"、"补偿"四个具体翻译步骤中,通过分析以期证实翻译家葛浩文的主体性作用在这四个具体的翻译步骤中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2.
从翻译生态学角度,以葛浩文的英译本《生死疲劳》为例,探究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对翻译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协调好不同文化背景下翻译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规范环境关键在于译者应发挥主体性,合理使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并将两者视为有机统一体。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特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而在中国文化“走出去”和讲好中国故事的进程中,民俗文化的翻译是一大难点。作为中国乡土文学的代表,莫言的《生死疲劳》蕴含了大量的民俗文化描写。本文运用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以葛浩文译《生死疲劳》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所涉及的中国民俗文化负载词,探析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中国民俗文化翻译中的应用,以期为中国民俗文化翻译研究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4.
《生死疲劳》是莫言叙事才能的一次大综合大爆发,他灵活自如地运用各种叙事技巧树立了山东高密东北乡又一座文学丰碑。笔者将根据叙事学的一些理论,从叙述视角、叙事者、叙述接受者以及叙述时序几个方面来进一步探讨莫言在《生死疲劳》中对其出神入化的综合使用以及其达到的叙事效果。  相似文献   

15.
莫言的新作《生死疲劳》,读来令人失望。一部小说的形式足够花哨,但内容却很苍白、浅薄,让人读后感觉并无新意,或者并没有多大意思,这应该是致命伤。《生死疲劳》采用了一些传统的手法,比如章回体,比如驴、牛、猪、狗、猴的六道轮回,有人称之为“向我们伟大的古典小说传统致敬的作品”,但这只是表面上的东西,并不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新的理解与把握世界的方式。同样,小说以蓝解放、大头儿和莫言三个人来叙述,在叙述中拼贴小说中“莫言”的一些作品,以及“莫言”作为小说人物的出现,也为新潮的批评家提供了理论阐释的广阔空间,但也仅此而已。  相似文献   

16.
17.
在以往的隐喻翻译研究中,关注的焦点大多集中于隐喻本身,将隐喻看作单个的个体来进行研究。随着翻译理论的不断发展,将隐喻放在语境中进行研究的观点逐渐被关注。叙事小说中的隐喻对于小说人物的塑造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只关注隐喻本身、忽视小说语境及小说人物背景和个性的隐喻翻译往往会影响小说人物的塑造。因此,在叙事小说的隐喻翻译中,要考虑小说的各种语境因素,避免因喻体的删减或改变而弱化人物塑造效果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莫言是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其小说在语言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生死疲劳》是莫言的经典作品,其语言汪洋恣肆,千变万化,尤其是变异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数目多,而且类型广。  相似文献   

19.
著名作家莫言的《生死疲劳》出版之初便引起叫好,不光是在章回体、民间语言等形式特征上引人注目,尤其在叙述方法和视角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创新,形成了由大头儿、蓝解放、莫言组成的三元叙事话语。此种叙事手法在丰富了文本内涵的同时,在塑造人物形象、审视历史、寄寓政治隐含等方面都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结构主义叙事学注重研究文本的共时性结构,形成一种静态主义的研究模式,但是近年来,西方叙事学逐渐重视对叙事进程的研究.很多叙事作品具有两种叙事进程,一种是显性的,另一种是隐性的.大部分学者只注意到了作品的显性叙事进程,却忽略了隐性叙事进程,也就忽略了作品的潜文本,而这种潜文本往往更能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并与显性文本构成互补或解构关系.《生死疲劳》也存在一个隐性叙事进程,这个隐性进程对小说的显性文本构成了挑战,形成了颇有意味的反讽效果.对其进行分析,以探讨这个隐性叙事进程与显性叙事进程所构成的张力与反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