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西方叙事学作为一门理论学科,产生于20世纪60~70年代的法国,经历了经典叙事学、后经典叙事学等一系列发展阶段。笔者试图将叙事学发展过程中的经典叙事学和后经典叙事学这两个阶段做一简单的梳理,同时建立起这两个阶段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毛姆小说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精心选择的故事题材是吸引读者的主要方面,结合叙事学的分析方法对小说的深一层次的艺术特点和叙述形式进行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文学价值。本文参照毛姆的生活背景以及生平事迹,对其小说特点做出简要概括,并从叙事学的话语层分析毛姆小说的艺术特色以及独特的修辞手法,揭示出他作品背后的悲观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3.
后经典叙事学:读者的复活——以修辞叙事学为视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结构主义叙事学到后经典叙事学,由单纯的文本研究到对作者、文本和读者的多元研究,读者之维越来越受到重视。布斯的保守读者观在20世纪80年代显示了有限度变化,费伦的叙事交流模式重视读者参与,他因对个体化读者的强调复活了被杀死的读者。读者复活是学术范式转变给叙事学带来的深刻影响,其理论意义在于重启文学研究中的人本意识,张扬文学活动中的个体属性和多元差异,重建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50、60年代"政治第一,文艺第二"的社会观、文艺观造成的政治话语/革命话语主导了一切,政治意识形态规范了文学秩序。"十七年"文学都打上了"红色"的烙痕,《青春之歌》的显文本也笼罩着这层革命红色光环。从文本当时的阅读实际效果来看,《青春之歌》真正打动一代青年读者的不是林道静成长中的革命故事,而是它的潜文本中所隐蔽的林道静与三个男人的爱情故事,这也正是《青春之歌》具有长久艺术生命力的内在奥秘。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流行的"红色经典"热潮也为我们重新解读《青春之歌》提供了有利的契机。抛开革命故事的外壳,本文试图从叙事学角度出发,来探究《青春之歌》的爱情模式。  相似文献   

5.
《刀疤》是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集《虚构集》子集《杜撰集》的一篇短篇小说。本文借助经典叙事学研究成果,从悬念设置、叙事策略、人物塑造等方面探析《刀疤》的叙事艺术,揭示小说家使用的特异叙述方式及人称转换对表现主题起到的作用,这一分析有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主题及其精湛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经典叙事学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后经典叙事学的发展,尤其探讨了后经典叙事学的跨学科发展线路,和其认知学转向。  相似文献   

7.
后经典叙事学克服了把读者排除在研究视野之外的局限,吸收了读者反应批评、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的理论成果,强调读者在阅读中对文本的建构作用,读者阅读时身份和阐释语境的作用,从而使文本的叙事分析具有了动态性与多元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正>20世纪70年代结构主义叙事学兴起,21世纪初叙事学发展空间得到扩大,并实现了经典叙事学向后经典叙事学的转变。尚必武的专著《当代西方后经典叙事学研究》结合国内外相关论著,采用费伦的修辞叙事理论,将研究视野扩大,为我国叙事学研究领域提供了发展载体与基础。《当代西方后经典叙事学研究》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申丹等的《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一书反映了西方叙事学的全貌和最新进展,填补了我国叙事学研究基本停留在经典叙事学的理论阐释和批评实践方面的不足。在国内介绍叙事学的专著中首次对跨学科和跨媒介叙事进行探讨,并对西方叙事学在一些概念上存在模糊、观念上存在混乱的现象进行了清理,提出建设性意见,表现出鲜明的中西比较视野和历史意识,引发了笔者对西方叙事学本土化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0.
自传体小说从十八世纪初诞生以来,鲜有研究其叙事聚焦的历时性演变问题。本文以19世纪至20世纪的四部西方自传体小说为研究对象,立足于经典叙事学理论和修辞叙事理论,通过文本细读和文本间对比阅读两个维度,分析叙事聚焦与叙述者、作者、读者三者间的关系,探讨西方自传体小说叙事策略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特征,以期丰富自传体小说叙事艺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叙事学理论分析了《武林外传》的艺术特色及其作用,认为:该剧采用中间叙述、预叙等方式,始终带给观众以神秘感,进一步调动了观众的期待心理;以万能叙述掌管全局,每个小故事中又有各自的叙述者,使得故事本身具有真实感和可信度,且强化了故事的立体性、层次性、丰富性;时间变形的运用,或加快了故事的叙述速度,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寒冬夜行人》是典型的第二人称小说。在修辞性叙事学理论视域下,通过文献研究法和个案分析法,对其第二人称叙述机制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能够有效地揭示人称代词"你"在文中的角色转换、其"呼语"特性及对叙事交流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寒冬夜行人》中,"你"可以被读作"他",但由于"你"对读者的呼唤强烈,在修辞效果上又让读者充分体验着含混,从而扩大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路径。从促进叙事交流方面来看,第二人称叙述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3.
“兔子系列”是美国现代著名作家约翰·厄普代克的代表作品。小说能够引起美国文学界和众多读者的普遍赞誉,不仅与小说精当的情节构思、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以及独具个性的叙事技巧有关。更重要的是,厄普代克将一个普通小人物的生命与美国社会几十年的变迁联系在一起,使这一系列作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气息,浓郁的象征意义和寓言化特征。从厄普代克的作品内容和叙事技巧分析了"兔子系列"中所透射出的美国文化。  相似文献   

14.
中国学界关于时间与叙事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时间”从此以全新的姿态走进中国文学的视野,丰富了创作者的表现技巧,也优化了评论者的理论武器,成为中国文坛一道新奇的风景线。陈忠实的《白鹿原》堪称新时期中国长篇小说叙事艺术的经典范本。“时间”对其全书叙事的意义十分重大,作者通过对“时间变形”娴熟巧妙的运用实现了叙事“陌生化”的多方突破。  相似文献   

15.
《被雨淋湿的河》是鬼子颇具特色的代表作,呈现了别具一格的叙事特征。文章以西方叙事学理论为基点,分析小说文本在"叙事话语"层上的"时序"、"视角"和"声音"的问题,探讨鬼子独特的叙事策略,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文本所产生的审美效果,以及鬼子"把故事还给读者,把叙述留给自己"的创作追求。  相似文献   

16.
卡尔维诺的小说《寒冬夜行人》以其独特而新颖的"套盒结构",零散的后现代主义叙事,开放的阅读空间和典型的元小说创作风格,被誉为后现代主义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7.
文体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传奇》是张爱玲小说文体成熟的标志,其文体风格可以概括为:新奇华丽与苍凉素朴并行。讲述与呈现——作者对小说写实品质的追求(客观的作者);俯视与反讽——小说中作者对人物和读者的距离控制(主观的作者);“情绪”——作者内心的不自觉宣泄(主观中之自我)。张爱玲的小说文体成为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一个独特而迷人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棋王》是阿城的处女作也是他的代表作。在众多研究《棋王》的评论中,《棋王》的叙述层次及其艺术功用鲜有人论及。根据赵毅街在《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中提出的叙述分层理论,认为《棋王》存在“一主三次”的叙述分层。分层的叙述学功用就是共同完成阐释《棋王》的文本价值——“文化寻根”的叙述任务。  相似文献   

19.
作为美国当代文坛的大师,威廉·福克纳以高超的写作技巧和独具匠心的故事叙述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他创造了著名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其中《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他一部经典的短篇小说.从叙事声音和叙事角度的结合和转换解读福克纳这部作品中的女性诉求,有助于我们理解作者的深刻用意及人文关怀精神.  相似文献   

20.
芥川龙之介是一位非常注重写作技巧的短篇小说大家,在他的小说中叙述者的声音极富变化。芥川笔下的“叙述者”既沿承了传统的戏剧化叙述,又发展了具有现代性的非戏剧化叙述,更是创造了双重叙述的模式。芥川在叙述者方面的创新给读者带来了新奇的审美感受,形形色色的叙述者也让他的小说变化多端,从而保持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通读芥川的小说我们会发现,一方面他注重技巧的创新,打破了小说叙事的常规;另一方面,他有“破”而无“立”,没有建立自己的创作规则。他在带给读者新奇之感的同时也启迪着我们去重新认识和思考小说与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