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国务院和教育部系列政策的指导下,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面向新工科对以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为代表的矿业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探索。树立了“学生中心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搭建政用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构建了“能力导向多维驱动”的课程教学模式,深度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建立了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交叉融合多元协同”实践教学模式,大力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构建了“基于新工科的多元协同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提高多元协同培养的实效。形成了矿业类人才“一中心两融合三层面四维度五能力”全方位全过程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可为我国相关高校工科专业的教学改革和新工科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2.
医学专业教育现状与人才培养需求对接中的问题推动了专业课程思政改革。以“诊断学”课程思政改革为例,分析了课程思政改革的原因,明确了育人目标。基于三全育人理念提出“强化教师团队课程思政意识是前提、重视课程思政资源建设为基础、创设多元化隐性育人课程教学过程做平台”的“三课育人”模式教学改革,将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的临床医学课程思政实践落脚点定位为注重知与行、师与生、教与学三种关系的平衡与处理,为医学院校课程思政体系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模式。  相似文献   

3.
从假肢矫形工程专业所需康复医学、工学角度出发,通过“医工融合”和产学研协同育人教学改革设计,探索如何利用滨州医学院的康复医学院、康复工程研究院及附属医院现有知识、仪器和临床资源,通过“医工融合”课程改革、多导师培养、科研项目培养等举措拓展本专业学生的视野,结合实训基地和产学研项目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特点,推动师生教学观念和学习效率的提升,为产学研协同育人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育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打破传统实践育人模式的壁垒,切实提高实践育人效果,本研究以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为例,分析传统实践育人模式现状,重点探讨“校企政协”协同育人,构建了基于校外实践基地的实践育人新模式,以期为艺术类专业的实践育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实践创新能力,文章以大连海洋大学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专业为例分析了农业硕士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开展了依托基地、对接产业的实践创新育人模式改革。通过营造渔业装备工程实战场景,以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为抓手,构建了农业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育人新模式,并以健全校企联合培养机制、深化案例教学改革、贯彻协同育人理念为实施路径,推行实践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我国农业硕士培养提供可参考的方法及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6.
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进行探讨,以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为例,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顶层设计、育人模式改革、专业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协同发展、深化教学改革和加强党支部的模范作用等方面探究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7.
以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从课程改革入手,构建了"线上线下混合、课内课外融合、理论实践结合"的育人模式,通过开放共享网络课程教学、校企共建实践基地、动态更新实践项目库等资源建设,形成培养目标引领,育人模式配套,优质资源支撑的实践育人体系。以实践项目为载体,以任务和要求为驱动,将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注入各个实践环节。实践表明,该教学改革使学生在科技创新、学科竞赛和校企协同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重要的办学模式,适应地区产业发展特色,探索独特的融合模式对职业院校发展至关重要。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深入探索产业学院的产教融合模式,对接莆田智能制造千亿产业集群,与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带动区域中小企业联动办学,形成“1+N”产教协同育人模式;以学生全面成长为主线,重构“强基础、重融合、多方向”的课程体系,实施师资、课程、评价、赛训“四融并重”教学改革与产、学、研、训、赛、创“六位一体”实践育人。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家校社协同育人方面陆续出台多项政策,家校社协同育人成为时代之应然。江苏省张家港市江帆小学秉持“不论何时,以人为中心”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学校初步形成了以“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为中心,“家校社协同育人”一体联动、优势互补、课程关联、多元激励的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10.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推动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与改革。在此趋势下,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符合当今高校育人工作的需求,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文章从当今时代需求、理论依据、原则规定及路径设计等方面分析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逻辑理路。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广东海洋大学与中共湛江市委组织部合作开展以“科技兴市、实践育人、活力党建”为主题的研究生社会实践项目,形成了“二元驱动、四方参与”协同培养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模式。指出该模式是我国在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开展“协同育人”“实践育人”和“校地合作”的有益探索,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新农科”建设和大数据人才需求的双重推动下,涉农各级高校要对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调整。为此,提出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下应用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引入OBE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从课程目标、内容及组织形式方面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多元化实践平台。  相似文献   

13.
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坚持“五育”并举,构建全面培养体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杭州市下城区“双新名师智慧空间站”以“小候鸟驿站”为实践载体,定位“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构建以体育课程立基础、以德育课程树灵魂、以智育课程搭枝干、以美育课程活血脉、以劳育课程展气魄的“五位一体”的“融合育人”课程体系,坚持直接教学与实践体验共生教学策略,融合多方力量,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区与社会协同育人格局。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课程是工科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为满足新工科和工程教育认证对土建类毕业生的具体要求,在“房屋建筑学”课程建设中,引入校企协同育人模式,针对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重塑课程体系,拓展教学资源,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形成了以“产业需求和人才产出”为导向、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体系。课程建设的实践结果表明,校企协同育人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了创新性思维,推动了教育创新,实现了校企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5.
喻鹏  余烈 《科教导刊》2023,(2):108-110
桥涵水文课程是针对土木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等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文章以东莞理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路桥方向为例,分析和讨论了目前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情况,然后从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建立产学研协同育人实践基地、打造“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方法、注重思政课程融入和改革课程考核方式等五个方面阐述了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为“桥涵水文”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同类课程的教改教研提供有益的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6.
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是对传统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继承与创新,契合了新时代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新要求。河南高校在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中,强化顶层设计、试点先行先试、凝练书院文化、注重“双院协同”,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遇到一些困惑与瓶颈。经过不断探索与交流,在路径选择及理论建构方面基本上形成了“围绕一个目标、遵循两个规律、注重三个协同、完善四项功能、强化五个保障”的共识。  相似文献   

17.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新形势下国家对高校育人工作的新要求,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是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结合近年来长安大学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改革经验,提出一种以项目为导向的自动化专业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围绕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这一核心议题,采用项目导向方式,在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创新项目训练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度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并就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8.
大思政格局下,有必要阐明“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各自的内涵和同向同行的必要性与可能性,探索大思政格局下二者协同育人的推进策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关键是教师,中坚力量在教师党支部,应充分发挥教师和教师党支部在协同育人中的作用,高度重视高校顶岗实习等实践活动,探索“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育人机制体制,完善内容、学科、教学和评价“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9.
郝文斌 《职业技术》2023,(5):97-102
“课程思政”+“医教融合”双驱动育人模式是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在“大数据”“新医科”时代背景下,部分院校内康养专业群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建设存在着思政元素碎片化,教学内容单调、教法枯燥,脱离临床实际要求和学生真实需求,难以引起学生共鸣等突出问题。为探究康养专业群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新路径,课题组通过多年教学实践,依托“大数据”信息技术,构建了以临床工作者、高职院校教师、学生融合共创的“医+教+学”课程思政体系、具化了课程思政元素、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新方法、搭建课程思政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最终形成了以课程思政临床实践为主要路径的康养专业群课程思政改革新思路。探索出一条以康养专业群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为引领,以推进“仁心、仁德、仁术”立体化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为主体的改革新路径。为“课程思政”+“医教融合”双驱动育人模式体系的建设,培养适应未来康养模式的创新型康养人才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机械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构建,有利于形成专业育人特色、丰富专业课程思政育人资源、创新专业协同育人方式、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遵循“德技并修”“利益相关”“显隐结合”“多元交互”原则,通过分析育人主体的价值主张、价值共创、价值传递和价值实现,构建了包含育人理念、育人内容、育人策略和育人载体四个模块的职技高师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模式。该模式的实践路径为:基于理论创新,实施育人模式顶层设计;面向合作共赢,创新协同共建育人策略;立足主体优势,探索实践育人系统方法;聚焦实践应用,开发课程思政应用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