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新质生产力对融合出版的赋能价值,为推动出版深度融合提供助力。文章从理念、战略、实践三个层面出发,系统研究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出版深度融合的推动作用,指出在理念启迪层面,“新质”理念赋能融合出版主体,驱动融合出版劳动工具优化,拓展融合出版劳动对象;在战略转型层面,基于知识服务提供商、全媒体出版传播体系的定位,新质生产力推动知识驱动的内容生产走向数据驱动的知识生产,并指引了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战略转型的五个着力点;在实践推动层面,“新质”促进出版深度融合发展走向知识生成的整合化、知识管理的全域化以及知识传播的智能化。  相似文献   

2.
黄莹 《编辑之友》2022,(6):21-25
人工智能将出版推向了“人机协同”新阶段。文章基于生态心理学的可供性理论,考察出版人工智能的可供性以及其为知识的社会性生产与传播提供怎样的行动机会。首先,作为知识生产者的人工智能具有生产可供性,出版由此可以实现由智能机器与专业编辑协同生产、策划、编辑、生成、再造知识的全新层级。其次,作为匹配用户与知识中介者的人工智能具有连接可供性,进而推进用户与知识从泛连接到多维度联通的转变。再次,出版人工智能具有行动可供性,可以聚合内容资产在上下游的动态、自由、可追踪流动,带来存量内容资产的价值增值。基于以上分析,研究提出搭建传播前台、知识中台、数据后台为核心的出版人工智能系统,以此描绘“人机共融”的出版新景观。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数字出版机构内容创作和编辑效率的提高,实现个性化推荐、拓展国际市场,提升用户体验和参与度。【方法】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技术使得计算机系统能够实现对人类语言的处理和理解。通过深入研究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应用场景和可能的风险,制定相应的策略和规范,以确保技术的合理应用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力。【结果 /结论】经过深入研究发现,新时期数字出版知识服务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与挑战,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为数字出版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相似文献   

4.
人工智能的应用将出版推向"人机协作共同体"的智能出版时代,打破了原有的知识生产、把关和传播格局.本文聚焦出版人工智能理念下如何建构人机共生的出版生态这一重要命题.研究认为,出版人工智能将搭建多元生产主体协作网络,重构生产过程,带来人机协同下的数据组织、知识提炼及价值判断,创新知识产品体系,从而实现内容生态重塑.同时,出...  相似文献   

5.
米华 《编辑之友》2018,(7):104-107
人工智能是人类历史上跨时代的认知革命.文章从人工智能的内涵界定入手,结合美联社的智能化新闻实践,梳理人工智能驱动下美联社新闻生产的现状,分析人工智能为新闻业带来的从内容采集、生产、分发到内容反馈的智能化巨变,认为人工智能对新闻传播模式带来了冲击,世界新闻生态大格局正因人工智能而改变.  相似文献   

6.
杨涵  张小强 《编辑学报》2023,(3):258-262
从编辑实践角度出发,探讨人工智能应用对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影响并分析了学术期刊编辑的转型路径。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有:优化学术出版工作流程并提高加工质量、强化编辑把关能力和效果、AI生成内容给编辑从事全媒体传播活动提供了机遇、提升学术出版资源配置和编辑价值创造力。但人工智能也带来如何与人工智能技术协调、面对人工智能生产内容、人工智能生成的新媒体形态等挑战。期刊编辑需要锻造数据分析和价值发现能力、提高智能环境下的把关能力、形成与技术协同的全媒体编辑能力和以人文价值驾驭新技术的新能力应对上述挑战。  相似文献   

7.
人工智能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是新时代技术变革的主角。目前人工智能已进入爆发式增长期,"人工智能+图书馆"应用日渐深入,人工智能驱动着图书馆服务模式的重构与创新。基于对人工智能驱动图书馆服务变革的思考,分析了人工智能驱动下的图书馆服务模式,提出人工智能驱动下图书馆服务重构与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从产品形态、内容生产和智能连接三方面,人工智能逐渐渗透到数字出版领域.在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数字出版产业跨界融合趋势更为明显.人工智能时代,数字出版产业将形成三类新的商业模式,即:基于场景应用的智能连接模式、基于知识学习的个性化阅读服务模式和网络舆情分析报告智能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9.
人工智能的发展促进经济数字化、社会网络化和生活智能化,并在加速驱动图书馆变革,从图书馆构成要素分析,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加速替代馆员,图书馆管理少人乃至无人化;促进馆藏资源数字化、资源组织智能化;实现用户服务的个性化、精准化;催生馆舍智能化、阅读学习场景化和空间虚拟化。通过增强型变革、解构型变革和新生型变革,将传统图书馆变革成为具有无人化、数字化、个性化、场景化和智能化五大特征的新型图书馆。文章尝试构建了人工智能对经济社会影响的"I"模型和人工智能对不同岗位人力的替代作用模型。  相似文献   

10.
数智时代,面对大数据、大知识所带来的挑战,如何创新发展信息分析方法,关乎新时代信息分析工作的开展,关乎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本文在梳理现有信息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提出数据驱动、知识驱动,以及数据与知识融合驱动的三种数智型方法思路。首先,提出基于文本、网络、音频、图像等的数据驱动以及与之相应的文本挖掘、图挖掘、音频挖掘、图像挖掘等信息分析模式;其次,提出基于专家知识库、通用知识库、领域知识图谱、通用知识图谱等的知识驱动信息分析模式;最后,提出基于特征、模型、决策三种层面的数据与知识融合驱动的信息分析模式。通过以上三种方法,构建能够系统融合大数据、大知识的信息分析方法,实现数智融合型信息分析,促进图书情报学科方法论发展,赋能国家决策和社会治理。图3。表1。参考文献59。  相似文献   

11.
易龙 《出版科学》2023,(1):81-90
指出知识作为出版业的核心,其封装形态伴随出版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演进。由于数字出版与人工智能在知识层面的内在关联,智能出版将成为数字出版未来的必然发展方向;认为利用人工智能科技进行知识封装,推动了知识产品与知识服务形式的创新,因其可以自动化方式满足个性化、多场景、即时性的知识消费需求。详细梳理知识封装形式,发现作为知识需求解决方案的智能出版实现了从信息传递到知识组织的功能性迁移;人工智能技术将成为未来知识封装的主要形式;以知识图谱为代表的知识组织技术将成为智能出版的主流技术路径。  相似文献   

12.
2023年,媒体融合作为国家战略已历经十年探索。十年间智媒技术推陈出新,加速出版生产,再造出版流程,驱动出版融合。文章以人工智能技术与出版融合为研究议题,采用文献计量法和质性分析,透视学界研究焦点,展望出版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出版行业的应用场景呈现智能化、数据化、自动化、个性化的融合出版特征。未来我国出版业将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出版业的特殊性和国家相关战略部署,注重技术审度,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突出理论创新,构建出版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增进虚实交互,担负新时代文化使命;促进成果共享,挖掘数据化附加价值。  相似文献   

13.
OpenAI公司对话式人工智能ChatGPT的发布,引发了全球社会人工智能内容生成的狂潮,AI再一次以颠覆式的姿态出现在人类面前。AIGC的发展经历了规则驱动的实验、机器学习的崛起、深度学习的革命、生成智能的突破四个阶段,从生产者、生产方式和内容消费三个层面深度变革了当前全媒体内容生产体系。与此同时,AIGC也将从多个层面赋能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4.
翁昌寿 《中国出版》2023,(18):16-24
以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技术的创新扩散,深度改变了数字内容供给侧结构,带来了人机共生、共创的数字创意生态重构与话语权再分配。文章以我国28家出版类上市公司2023年半年度报告及2022年年度报告为研究样本,呈现AIGC创新在出版业扩散的路径、出版业采纳智能内容科技的实践与布局,由此进一步洞察在人类创意创作与人工智能生成所构成的新型人机关系中,智能出版如何做好价值判断与文化定位,并保有人类文化创意的“灵韵”。  相似文献   

15.
聚焦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学术生产和学术期刊出版领域的应用现状、存在的风险与挑战,并以此为基点,探寻技术的应用与失范之间的可能通路。首先,在技术层面对人工智能融入学术生产的历史嬗变进行勾勒;其次,在实践层面总结并分析目前欧美学界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学术生产和学术期刊出版的讨论;再次,梳理国外代表性学术出版机构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应对措施;最后,从建构多元主体协同监管的学术出版生态框架出发,尝试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下我国学术生态的良性发展提供可能的进路。  相似文献   

16.
刘欣  袁也 《出版科学》2023,(2):56-60
出版的本质是知识生产的公开化实践。在互联网的媒介物质性作用下,数字智能时代的知识秩序以链接、多重拼贴、生成性和混杂性为主要特征。一方面,颠覆了印刷时代对“知识”的定义,由此带来知识生产空间的极大释放。另一方面,随着“被动的”读者转向“能动的”用户,图书出版也由传统的知识产品生产者转为知识服务提供者。在万物互联的网络社会中,一种对出版的新的想象由此打开:数字智能时代的图书出版通过跨媒介叙事进行内容生产,搭建贯通线上线下的新型知识服务空间,打造具有公共文化属性的知识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17.
大数据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应用,重构了知识供应链,改变了动力机制,缩短了知识供应链条,使图书馆等中间环节面临严峻挑战。图书馆应当深入挖掘大数据价值,强化知识组织和知识增值能力,提供高附加值服务。本文对图书馆大数据种类和效用进行系统梳理,分析概括了数据驱动型图书馆的基本特征,探讨了基于大数据的图书馆创新服务种类,指出通过构建数据驱动型图书馆服务新模式,可以有效增强图书馆在知识供应链上的主导地位,全面提高图书馆服务效率和知识增值能力。  相似文献   

18.
李先慧 《中国传媒科技》2024,(2):107-110+13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人工智能在教育出版内容生成领域的创新应用,重点分析人工智能如何推动教育出版数字化转型,以及其在新闻、出版和传媒行业中的融合应用。【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当前教育出版领域的实际案例,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通过文献综述,总结人工智能技术在内容生成、编辑加工和媒体融合等方面的应用。【结果】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出版领域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内容生成的效率和质量,还促进了传统出版与数字媒体的深度融合,为教育出版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结论】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应用是教育出版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其在提升出版内容质量、优化传播渠道和拓展服务范围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9.
人工智能作为一个新型工具,能极大程度赋能出版行业。本文论述了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在出版行业中的不同应用场景,包括在文字编辑、美术编辑和音视频编辑中的实际应用,分析了AIGC在出版应用中的优势及挑战,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正推动传统出版业进入新时代。文章从人工智能技术在传统出版业的应用分析出发,对人工智能与传统出版业相融合的应用现状、应用探索等做出具体分析。面对人工智能对传统出版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应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传统出版业融合发展新平台——出版产业大脑的建设,以实现出版产业的创新产出和转型发展,推动出版业向更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