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与鲁迅乡村小说相较,赵树理创作于40年代的乡村小说的化批判有三大特点;对农民化的认同使赵树理以平视的目光审视农民化,五四人精神和阶级论构成其化批判的双重视角,而以故事负载化内涵,以直觉思维构建本和在政治学社会学层面展开批判等特点使其小说具有形而下的批判格调,这三大特点是赵树理乡村小说的成功之处。但这些特点也带来了其化批判的两大缺憾,自足的化心态限制了作的化视野。“问题小说”的创作模式影响其批判深度,赵树理小说化批判的形象性,具体性与鲁迅小说化批判的抽象性,形而上特征形成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2.
李锐的知青经历不仅为他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且也为他提供了一种基本的生命体验,它融贯于李锐的整个小说创作中。但不可否认,知青经历也给李锐的小说创作造成了难以摆脱的困境。乡土空间价值判断的摇摆游移;“革命”身份的有意回避导致作品反省力度的减弱。  相似文献   

3.
知青小说创作视角的缺憾主要表现在个人苦难的展示与控诉、历史责任感与自我批判的缺失、人文关怀与道德良知的泯灭.产生这种缺憾的原因是知青小说的自我意识在反叛于政治话语得以确立之后,迅速地畸形强化,使得知青小说的创作视角极为狭隘.  相似文献   

4.
在众多知青题材的小说中,梁晓声的创作引人瞩目.他的这类作品,是北大荒四十万知青,也可说是全国当过知青的两千万人坎坷历史的缩影.他的笔触,没有停滞在对十年动乱烙下伤痕的哀怨,而是着力再现知青们和愚昧告别,从迷惘中醒悟,在磨难中探求,“向光明、向理性、真理和美前进”的曲折历程.由于作者有着丰厚的生活积累、严谨的创作态度和正确的审美情感,作品数量不算很多,但相当坚实,有自己独特的色彩和韵味,初步形成充实深邃的思想内  相似文献   

5.
20世纪70年代末期出现的知青小说开创了我国新时期学创作的先河。但是,今天重新审视知青小说,就会发现其创作上的某些局限性,诸如“自己写自己”、单薄的人物形象、雷同化的结局等等。  相似文献   

6.
1 在现代乡土题材小说改造农民灵魂这一主题的发展进程中,如果我们把二十年代的小说创作作为它的第一阶段,那么,三、四十年代的农村小说创作,则可称之为它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批判”的意向是相当明确、强烈,甚至是占主导地位的,第二阶段的乡土小说,改造农民灵魂的主题意向则有较大的变化,它呈现出一种多重变奏的局面:一方面,“肯定”与“批判”的主题意向交错叠合,在不同时期、不同作家的作品中,或此或彼,或强或弱。另一方面,这种“肯定”或“批判”有时还表现为一种“嘈嘈切切错杂弹”的形态。现象纷繁,难于规整,使我们几乎无法描绘出一条大体切合其运动形态的轨迹。  相似文献   

7.
巴金前期小说创作中体现出一种青年文化心态,这种青年文化心态表现在作品思想内容的激进、时代青年群像的塑造和激情四射的叙述风格。写青年、为青年而写的文化追求与创作态度,奠定了巴金前期小说创作的内容与基调。巴金前期小说激流般的创作风格是巴金作为创作主体对时代情绪的激情描述与言说。  相似文献   

8.
知青小说是新时期小说中凝重而又奇特的组成部分,知青出身的作家们随着新时期西方文学创作理论向中国文坛的不断涌入,其创作方法也在不断改变。拟以叙事学理论为研究基点,探究张抗抗知青小说中叙事空间的嬗变现象,总结出新时期以来张抗抗的知青小说创作中,其叙事空间建构技巧呈现出单一空间到多重空间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
无论是创作数量,还是艺术质量,郭小东的作品都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文章选择郭小东小说创作作为探讨对象,运崩描述、归纳、概括的方法,对创作中的知青倾向进行梳理。清醒者、怜悯者、探索者三类形象体现出郭小东小说创作的知青倾向,代表着文学创作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以及对人们生存处境的关怀。  相似文献   

10.
郑义、朱晓平、李锐的知青小说主要是对秦晋高原乡村生活的审视与思考.三位作家以贫困的乡村生活为背景,叙述了山区农民深重的苦难与不幸,深切地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与怜悯,同时也理性地对乡村文化的愚昧与落后予以了深刻的揭示与批判.他们的作品对农民的生存境遇与命运的真实摹写,充分体现了宝贵的人民性,其思想的深刻性与艺术的完美性在当代农村生活题材的同类小说中是出类拔萃的.  相似文献   

11.
余德庄是新时期重庆小说创作的重要作家,他以《忧魂》、《海噬》、《太阳雨》等三部长篇小说,充分显示了自己的创作实力。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在三部作品中一以贯之,而作品的时空体形式却有了明显变化,表现出作者对文学传统的反思和审慎的间离,及不断超越自我的鲜明意识。将城市文化精神与地域文化特色作有机的统一和融通,是读者对余德庄新一轮创作的期待。  相似文献   

12.
朱自清“表现自我”的文艺思想,虽然接受了古代和外国的影响,但却不是盲目照搬,而是结合创作实践做出了自己的理论阐释。他继承了公安派的主张,却没有那么散漫不拘;借鉴了英国随笔的创作主张,却又具有了浓厚的忧患意识。可以说,朱自清“表现自我”这一文艺思想的孕育与形成,有其历史的和现实的背景,是时代发展和文学自身变革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3.
朱光潜作为著名美学家,也曾对京派文学作品进行过评论。他通过对京派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的文学批评活动,总结京派“言近旨远”“静穆”“节制”“和谐”的艺术特征和审美理想。他将“美感的态度”“不即不离”的距离说、“物我交融”的移情说等美学理论运用到文学批评中,使其文学批评展现出系统性和全面性。朱光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文学批评,不仅在京派文学批评家中独具特色,而且对推动现代文学批评的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金圣叹是明清之际卓越的文学批评家 ,以小说、戏曲评点独树一帜。除了评点艺术 ,他的诗歌创作也颇有成就 ,著有《沉吟楼诗选》。《沉吟楼诗选》最真实地反映了金圣叹的内心世界 ,可以说是研究他的第一手资料。但是长期以来 ,《沉吟楼诗选》一直没有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为了整体把握金圣叹的诗歌创作 ,从作品中掘发出他的思想与诗艺 ,希望能引起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叙述苦难是余华80年代与90年代初小说创作的重大母题,这一叙述有两个层面:人性之恶和人世之厄。在他看来:苦难永远是人类不可超越的生存状态,呼唤苦难中的温情是一个具有人关怀的作家的极选择。  相似文献   

16.
苏炜在海南生活了10年,是典型的海南知青。海南岛的生活在苏炜心中永远地扎下了根,并且在苏炜小说中有着明显的印记。苏炜小说以地理空间呈现奇异的美学效果和广阔的意义空间,在历史的碎片中展现复杂而又独特的历史观,以人性剖析统一小说的地理诗学和历史诗学,小说还具有深刻的现实政治寄寓。  相似文献   

17.
海岩小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的爱情观以及对情爱与性以及人的生存的深沉思考和探究。海岩的小说极具故事性,其中真正动人的是故事的情爱内涵。同时海岩小说的故事充满了悲情。悲剧具有审美快感、悲剧冲突使得故事情节狂澜迭起,这也是他的小说为广大读者广泛接受、走俏市场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郭小东在海南生活了十余年,是典型的海南知青。郭小东是知青文学创作和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创作和研究具有强烈的主体精神以及鲜明的哲性思维,这些都源于他在海南的知青体验。郭小东具有80年代知识分子的典型特征,他的文学创作和研究始终洋溢着80年代的人文气息。他的小说具有自叙传色彩和感伤情调,也表现了宗教意识和存在主义哲学观。  相似文献   

19.
对许地山的研究,一直以来人们都将关注的重心放在其浪漫色彩宗教气息方面,其实许地山的小说集《缀网劳蛛》同时也都是披着宗教外衣的爱情故事。文章试图从文本的爱情婚姻模式入手,挖掘作品中所蕴涵的女性美,从而揭示作家深刻的女性崇拜意识。  相似文献   

20.
阎连科小说往往以河洛大地的乡土社会为背景,以乡村政治文化为底蕴,在苦难中隐现倔强与反抗.无奈与悲哀。对于现代性的认同与批判的矛盾纠结始终是他创作中无法回避也难以解脱的情结。在创作过程当中。文化情感与历史理性一直在他心中纠缠不休,执著的现实拷问则一直伴随着真挚的悲悯情怀。于社会底层文化、政治权力与人性异化的深入底里的描绘中.他从自己独特的角度向我们展示出了中国文学现代性追求中的整体的困惑与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