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一代有一代的文学,而文学批评往往都是为了构建同时代的文学身份认同。当代文学批评和当代文学创作同步,因而文学身份认同又成为一个时代某种价值判断和共识的基础。我们每个人都并非完美,都要在生活中经历挣扎、犹豫、痛苦,并在这一过程中思考自身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80后"文学作为青年亚文化的一个符号,已经完成了自身的文学叙事。"80后"作家注重个体自我和城市个体经验的表达,这也代表着当下青年写作的一种方式。当"  相似文献   

2.
"多余人"形象已是一种引起广泛关注的世界性文学现象.杰克·伦敦于20世纪初创作的长篇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中的主人公马丁·伊登是"多余人"家族中的一员: 他孤独、自省、叛逆,想有所作为又无所作为.它充分表达了身处美国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的下层青年知识分子马丁·伊登的艰难生活历程和绝望心境.这一"多余人"形象丰富了美国文学的人物画廊.  相似文献   

3.
“80后”文学是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个较新的文学现象,它的命名是因为其创作主体为1980到1989年间出生的“80后”的一代青年.在这个时段出生的青年恰是出生于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之始的80年代,成长于国家全面建立市场经济体系的90年代,他们进行文学创作时虽未有意识地形成某种固定的创作倾向或集结成任何一种团体和流派,却因具备特殊而相近的生活经历、思想资源和情感体验而在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生活方式、社会参与意识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共性,是为成长在全新时空状态下“新的一代人”.  相似文献   

4.
"百花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的舞台上只作了短暂的表演,却为我们提供了窥视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内心世界的窗口。从成长叙事的角度解读"百花文学"中的代表作品,可以归纳出"青春的力量"和"成长的烦恼"两大主题,从而能够在文学史有关"百花文学"干预生活和写人情人性的定义之外去探求作家们的创作心理,去追寻那个特殊年代属于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记忆。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文坛上,青年文学创作者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精神,怀着对生活的巨大热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创作出一大批当代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青年本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繁荣我国的文学事业做出了贡献。青年富于生命力,朝气蓬勃,一旦缘分把他们与文学联结在一起,其创作的激情、能量会随之进发,其作品也会丰厚而势不可挡,形成~神文学现象。这种由处在不同时期被誉为青年作者创作出来的作品所形成的文学现象,我们称它为青年文学。那么,新中国的青年文学是怎样发展起来的?显然,促成其发展的因素不可能…  相似文献   

6.
海明威是20世纪美国最负盛名的小说家和“迷惘的一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以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和独特的思想艺术风格享誉世界文坛。海明威亲身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多次身受重伤;又遭遇多次飞机失事和车祸,均大难未死。他根据在战争中的亲身感受创作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反映了战后美国青年的幻灭与迷惘。写出了一代人的失落与困惑,成为“迷惘的一代”文学的宣言书。他的另一部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以爱和死的变奏,表达了一代人的精神危机,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主题,代表了“迷惘的一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7.
鲁迅,这位文学巨匠,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而且影响和培育了一代青年作家,从鲁迅的文学观对萧红的影响中看他们在创作思想、艺术见解上的师承关系。  相似文献   

8.
青年社会化中的"文化反哺"现象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青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同时对父辈进行着"文化反哺":青年对社会的新器物的使用和新潮流的了解上拥有优势的"话语权力";青年在日常生活层面影响着父辈的行为取向;青年在价值观、人生观上"反哺"父辈.文章立足于现象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急剧变迁的社会大环境是"文化反哺"现象发生的社会宏观背景;青年同辈群体的交往、社会大众传媒的影响是青年"反哺"能力形成的主要社会途径.  相似文献   

9.
打工文学已然成为当代文学创作中不可忽视的一种文学现象,打工文学现象是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而出现的,展现出独特的文学价值。打工文学表现了农民工在进入城市打工后充满焦虑心理的生存状态,农民工渴望融入却被拒斥的无奈。  相似文献   

10.
“愤怒的青年”们的小说继承了英国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它的发展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社会有着必然的联系。就其创作背景,对“愤怒的青年”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归纳出小说的创作风格。一,主人公们多为出生卑微的社会底层人物;二,主题都是反映战后英国的现实生活和道德问题。三,手法直叙平铺;语言质朴平实。  相似文献   

11.
文学批评是建立在一定的作家、作品、现象的解释、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之上,它在某种程度上指导着文学创作实践活动。但是在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文学中,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却呈现出与此悖反的情形。功利主义的艺术观是延安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产生悖逆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的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深刻地影响了俄罗斯文学的发展进程。90年代初期,俄罗斯文坛论争比较尖锐。社会转型分化了纯文学的队伍,造成了一段时间里文学创作的滑坡;大众文学对纯文学的冲击及其影响也日益清晰地显示。中期以后,文坛开始趋于平静。处于转型期的新俄罗斯文学呈现出与此前的整个20世纪文学不同的风景,许多作品以鲜明的时代色彩和令人心悸的追问、探求和思考引起读者关注,文学的艺术魁力犹存。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中国文学,以其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学状态。可以说,整个20世纪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就是一部文学与政治的结盟史,是一部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双向作拉锯战的历史。本文希望能通过分析巴金的创作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对20世纪中国文学创作与政治的关系作个总结疏通,以期对我们以后的文学创作的健康发展能起到一些警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文革结束后,回到城市的知青群体是失落的一代。心理的失衡,产生了寻求补偿的愿望。作为知青一代的代言人,知青作家通过前知青文学、知青文学、寻根文学,成功地扭转了知青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提升了知青的社会地位,并且最终占据了八十年代中国文学的话语中心,改变了文坛格局。  相似文献   

15.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已经结束多年,而在文学界及思想界,它的影响却并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正是由于当年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使新时期文学中出现了独特的一景——知青文学。它以其独特的内容和思想内涵吸引了包括知青在内的整整几代人的目光。"上山下乡"运动到今年已过去近半个世纪,而知青文学也历经了从幼稚到成熟,从单纯到深刻的蜕变,但贯穿其中、始终如一的是作品中难以挣脱的"知青情结"。本文以时间为顺序浅析知青文学在不同时期的流程,并从中揭示出贯穿其中的"知青情结"。  相似文献   

16.
鲁迅二十年代中期的文学创作,无疑构成了他数十年文学生涯中一道特别绚烂的景观,也成为现代文坛上一个典型的文学现象。他以旺盛的创作势头和杰出的创造才能,涉及了品种繁富的各类文体的写作。本文从作家各体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入手,探讨了该时期整体创作构成的三个层面及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学的自觉是随着文学的发展与兴盛,从文学群体、文学创作、文学风格、文学批评等方面渗透出的一种成熟表现。在观照古人的文学创作活动时,有一个重要的领域不可忽视,就是正史史臣对文学现象的反映和对个别作家乃至一代文风的记述与评价。在南朝四史即《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中,史臣记述南朝文学的各种兴盛表现时,意见详细而具体,评价亦趋全面而完备。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一个显著的成熟化、明朗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市场经济时代,人们加速奔向没有灵魂的欲望之乡。与此相呼应,欲望化叙事成为世纪之交中国文学重要的文学现象。灵肉分离的欲望化叙事对传统中国文化形成强烈的冲击,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也产生了背离。中国文学需要一种精神还乡,重新确立崇尚个体生命价值和个性自由、人格独立的文学创作方向,回归文学追求超越意义的文学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文坛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这就是底层文学的崛起。底层文学无论是在语言的运用方面,还是在叙述视角的采用方面,抑或是结构的安排和人物的塑造方面,都鲜明地体现了文学的基本属性——文学性。底层文学就是新世纪的先锋文学,其文学性毋庸置疑。  相似文献   

20.
文学作品的魅力正是通过生动的创作体现出来的,文学中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往往别含深意,它在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时,这种审美形象具有想象、虚构和情感等特性,它使得文学在反映生活的同时,又影响和提高我们对生活的认识。所以,在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对语言加以雕琢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