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所讨论的编辑是指从事编辑活动的主体即以编辑为职业的编辑工作者。近年来,对编辑主体的思维、素养、创造性等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而研究更多的则集中在编辑是否应和能工能成为学者的问题上。多数人提出“编辑学者化”、“学者型编辑”的口号和目标;与此相反,也有人反对编辑成为学者,提出“编辑编辑化”、笔者赞同编辑同时应是学者,并想对此做些补充说明,探讨编辑作为学者的类型特征。一、编辑与学者的两位一体编辑与学者是两种不同的身份.在实际意义上两者不存在对立的问题。编辑是一种职业,如同教师是一种职业一样。而学者…  相似文献   

2.
编辑人员应提倡学者化: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对所从事的专业要有一定的造诣;要求编辑广泛阅读、厚积博累;参加一定的科学研究。提倡编辑学者化,不是提倡编辑成为单纯的学者,应为有助于出色地完成编辑工作的学者。市场经济条件下,编辑学者化要溶入新的内容,既要注重社会效益,又不能忽视经济效益,编辑的学者化不仅仅是学术上有造诣,还必须要有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能力。  相似文献   

3.
编辑和学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不同的职业,传统的编辑“学者化”的实质是:编辑应当成为与其编辑工作相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这种结论显然是荒谬的,尽管编辑和编辑工作的存在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真正把它当作一门学问研究还是刚刚开始,它尚属于一个经验性学科,由于这些客观原因的存在,人们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编辑,编辑工作和编辑学的问题也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应赋于传统的编辑“学者化”新的内涵,编辑只能和争取成为编辑学家,文中论述了如何正确处理学者化中的编研关系及赋予新的内涵后的编辑学者化的具体体现,了解某一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编辑工作本身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力求有一定的著述能力。  相似文献   

4.
关于“学报编辑学化”的理论探讨已经很多,但至今尚未达到应有的共识,远没有付诸编辑实践。从古典学稿件编辑的实践来看,学报编辑学化是十分必要的。针对目前学报编辑队伍的实际情况,要实现学报编辑的学化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强调学报编辑的专业对口;二是提高学报青年编辑的学历要求,为其提供进修、深造的机会。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编辑学者化”的首倡者为林理明,其被提出的时间为1989年的观点在学界几成定论。经过文献梳理和考辨,我们认为最早撰文提出“编辑学者化”的应是湖北人民出版社的编辑胡光清,他发表的《试论编辑的专业化与学者化》一文,可以看作是对20世纪80年代初老一辈编辑走专家学者之路的较早的经验总结,而最早撰文提出“学报编辑学者化”的是时任《苏州大学学报》编辑的王英志。  相似文献   

6.
能够提供“优质教育”的学校,才是真正的优质学校。优质学校应该包含相互递进的三个层次:一是结果层次;二是能力层次;三是化层次。创建优质的学校化,是提供“优质教育”最重要的保障条件。学校化不单是学校历史的积淀,更是学校发展的潜能、趋势和自我更新的机制。优质学校化的创建,应该是学校化的整体优化。可以从三个维度去实现学校化的优化:一是从学校化“分支群体”的维度,即校长化、教师化、学生化、行政人员化、班级化的优化;二是从学校化自身的“静态结构”维度,即精神化、制度化、物质化的优化;三是从学校化的“动态结构”维度,即学校化的水平、持续发展潜能、创新能力的优化。  相似文献   

7.
赋,最早是作为一种文学表现手法出现的。春秋时卜商的《毛诗·大序》中说:“诗有六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周礼·春宫·大师》郏玄注:“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卷一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正>编辑学者化的话题已经谈论过一些年头了,眼下似乎“余热”未消,仍不时可见有关文章问世。总的来说,赞成的意见占多数,持异议者较少。笔者认为,编辑学者化这一命题的提出,有着种种客观原因和社会背景,也包含促进编辑事业健康发展和提高编辑工作者社会地位的良好愿望,然而认真推敲一番,却不难发现这一命题其实有违倡导者之初衷。 编辑学者化,顾名思义,就是编辑工作者应该成为学者。接下来面临的问题是,编辑工作者应该成为哪一行当的学者?这对科学研究工作者来说是不成问题的。他们从事什么学科专业的研究,目标就是成为这一学科专业的学者。而编辑工作者则不然,他们成为学者有两条道路可走:一是成为编辑学专业的学者,一是成为作为工作对象的各学科专业的学者。不排除有极少数优异者可能一身二任,一般人则只能选择其中之一。不知由于什么原因,“学者化”倡导者回避前者而选择了后者。按照倡导者的设想,编辑工作者成为各学科专业的学者,就可与身为学者的作者平等对话,既有利于提高书刊的学术质量,也有利于提高编辑工作者的社会地位,这当然是大快人心的好事。 遣憾的是这一选择事与愿违,倒让倡导者陷入失误的泥沼。这一选择将编辑工作者的奋斗目标定位于非编辑专业的学者,表面上似乎提高了编辑工作者的?  相似文献   

9.
<正>梁启超先生在1903年写了一篇《中国国民之品格》的文章,他在这篇文章中将国家分为三个等级:一曰“受人尊敬之国”,二曰“受人畏慑之国”,三曰“受人轻侮之国”。随后,他又在这篇文章中分析了中国的国民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爱国心之薄弱”,二是“独立性之柔脆”,三是“公德心之缺乏”,第四是“自治力之欠阙”①。这里且不论梁启超先生对国家等级分类是否科学,也不论他对当时中国国民心理的分析是否客观,我们参照这三个等级来对照当今中国的情形,  相似文献   

10.
一谈起差生,我们教师中就有人摇头叹气。一曰:“十个指头有长短”,班级中存在差生是不可避免的;二曰:“顾得差生影响优秀生”,保了芝麻丢了西瓜,划不来;三曰:差生是“低能儿”,“牵牛上树”,难!一句话,对差生的教育丧失了信心。  相似文献   

11.
论高校学报编辑学者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学报编辑学者化是由学报的性质决定的,也是提升学报品味的前提和保证。要实现编辑学者化,学报编辑既要有术业有专攻的学术水平,又要具备把握相关相近学科动态的博学素养。学报编辑专与博的定位是实现学报编辑学者化的首要条件,二者的有机结合是学报编辑学者化的学术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2.
报纸编辑素质主要有四点:第一、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 第二、要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 第三、要有创新能力和运用现代科技的能力 第四、要遵守高尚的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13.
学术方法对学者和编者而言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学术期刊在办刊过程中体现自身个性特征的有效途径就是,通过认真研究和探索,使学者的学术方法与编辑的学术方法有效地结合起来,实现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要实现这个目标。以下几个方面缺一不可:学者要掌握正确的学术方法;学术期刊要体现编辑的主体思想;编者与学者之间要建立坦诚而富有建设性的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4.
青年编辑走学者化道路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青年编辑走学者化道路所面临的困难和努力方向,从编辑工作实践出发,提出了青年编辑向编辑学者方向发展的必经之路:既要拓深专业知识,积累相关的学科知识,又要提高编辑业务素质,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高校文科学报要坚持社会效益第一,以特色求生存;在内容上坚持学术论文学科化;在编辑工作上坚持现代化依学报编排上坚持国际化与规范化:坚持编辑学者化,提高编辑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6.
高校学报编辑中存在着职业倦怠现象.职业倦怠对编辑的生理、心理、行为会带来消极的影响.其产生的原因有:主观期望与客观定位之间的矛盾,投入与报酬不相符引起的不公平感,人际关系处理不当,管理方式不当以及个人价值难以体现等等.学校领导应重视学报工作,尽可能提供优越的工作环境,改善不当的管理方式.编辑也应朝着"学者化"方向努力,并提高自我调适能力,以消除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7.
编辑现代化是当前编辑学研究的主要课题,其本质是编辑主体的现代化,编辑主体的现代化是指在编辑工作实践中,编辑主体在编辑理念和编辑手段与技术等方面由传统向现代转化的过程。作为一名现代化的编辑,首先要具有现代化的编辑理念,即树立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品牌意识、超前意识、经营意识等现代化观念,并在此基础上掌握现代化的编辑手段与技术。  相似文献   

18.
针对期刊、报纸在竞争中必须追求创新才能立足的现状,提出编辑人员应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文章从观念创新、理论创新、版面创新、内容创新及标题创新等方面对编辑的创新意识进行了阐述,对编辑人员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精品意识是指期刊编辑在编辑活动中形成的、以提高刊物质量为核心的一种编辑理念。精品意识是一种独立自立的意识,它既体现了编辑的社会价值,也是市场经济的需要。刊物要成为精品,必须在策划、组稿、审读、加工、校对和版式诸方面下大功夫。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的挑战对高校学报编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报编辑必须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组织策划能力、现代的思维方式、市场意识、网络意识、编辑学者化意识才能胜任新时期的编辑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