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法战争前,中法两国的外交交涉曾在李鸿章与法国驻华公使宝海以及与法国驻日公使脱利古之间进行.李宝谈判中,李鸿章妥协求和;李脱谈判中,李鸿章据理力争.李鸿章态度的变化,虽然有其自身的因素,但是更重要的还是清政府的决策起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法新约》第二款的内容从近代国际法意义上宣告了中越宗藩关系的终结。事实上,该款内容是中法交涉的重点并贯穿于中法交涉的始终。从1874年法越《和平同盟条约》所引起的中法首次交涉起,越南的藩属国地位即受到来自法国的威胁;1884年《中法简明条款》第四款事实上成为《中法新约》第二款的草案;此后中法之间经过对具体条文文字的反复的秘密交涉,《中法新约》第二款终于尘埃落定。这段历史为从近代国际法视角来解读中越宗藩关系的终结提供了充分的史实依据。  相似文献   

3.
中法战争前,面对法国侵略越南危及中国西南边疆,清政府与法国进行长期的交涉。在中法越南交涉问题上清朝官员主和与主战的分歧很大,这实际上影响了最高层次的决策。薛福成就此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看法:主张援越抗法,反对驻越清军仓促撤回;依靠刘永福作为一支抗法力量;采取“以和为体,以作可战之势为用”的斗争策略。  相似文献   

4.
中法文化摩擦贯穿于中法战争的始终,其主要体现为宗藩权与保护权之争,它成为中法越南问题交涉的核心之争.中法战争爆发前,中法两国就越南问题进行了反复交涉,中国极力维护宗藩制度下的宗主权,法国始终强调条约制度下的保护权.随着文化摩擦的进一步加剧,和平交涉最终破裂,爆发了战争.  相似文献   

5.
1880年10月31日,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发生排华暴乱.丹佛暴力排华事件发生后,中国驻美公使陈兰彬积极与美方交涉.他亲自拜会并三度照会美国国务卿,要求美方采取措施,保护华人生命财产安全,并惩办凶手,赔偿损失.在整个交涉过程中,陈兰彬尽心尽力,占据道义和法理优势.但美方却不顾条约义务和基本的道义准则,蛮横地拒绝了他提出的合理要求.交涉过程表明,决定交涉结果的因素不是谁占了理,而是谁的实力强.陈兰彬个人虽勉力以赴,也无法扭转晚清时期的中国面对美国所处的外交弱势.丹佛排华事件交涉的屈辱结果,充分证明了"弱国无外交"的道理.  相似文献   

6.
20世纪60-80年代,美国对台湾发展核武器的制约是美台同盟关系的一个重要侧面。在中美缓和进程中,美国对台安全保障的不确定性是促其继60年代后重拾核武梦的重要原因。与以往不同的是,美国逐渐改变了单纯通过外交施压加以限制的方式,努力将其纳入一系列双边协定的制约之下。1970年代美国对台湾发展核武器的限制是"后正常化"时期美台关系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7.
18 8 3年 ,法国加速了侵略越南的步伐 ,并妄图以此为跳板侵略中国 ,中法之间剑拔弩张。赫德插手中法交涉 ,向清政府递交了五个《节略》。其目的是劝诫、恫吓清政府妥协退让 ,避免中法交战 ,以此维护英国在华利益  相似文献   

8.
论曾纪泽在中法战争时期的外交活动黄庆鸿目前,史学界对曾纪泽在中法越南问题的外交交涉活动正在研究。本人认为,曾纪泽在中法越南交涉中的外交活动很有价值,与当时李鸿章所奉行的妥协退让政策形成鲜明的对照。另外,他这次外交活动虽然无法成功,但留下了许多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9.
中法双方由越南问题而引发的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有相当影响的战争。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直接参与了这场战争。在与宝海的交涉中,李鸿章不再拘泥于中越宗藩关系之虚名。而是从国家安全利益出发,与法国划定鸿沟,防止法国以越南为跳板侵略中国西南。可以说,《李宝协议》的签订,实为李鸿章务实外交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
1907-1909年的"间岛"交涉是近代中日关系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其交涉结果对东北时局及近代中日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在交涉过程中调整外交策略,以"间岛"为筹码,向清政府发起了一场外交总体战,迫使清政府在东三省五案交涉上作出让步,攫取了大量路矿利权."间岛"交涉展示了清政府外交形象有新变动,清政府以积极有为的抗争姿态与日本展开了斗争,并试图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与支持,开放东三省地区,引进美资,限制日本侵略势力的发展,希望通过加快东三省建设逐步挽回各项主权.总体上看,"间岛"交涉的结果得失参半.  相似文献   

11.
自1988年缅甸新军人政权发动政变上台,镇压民主运动,拒绝承认1990年大选结果,软禁"全国民主联盟"领导人昂山素季后,美国就开始了对缅甸一波又一波的制裁。由于第三方对美国制裁政策的杯葛,制裁并没有达到美国预期的目标。虽然美国从2009年开始对缅采取接触加制裁的政策,但其以制裁手段来获取在缅外交目标的前景仍然黯淡。  相似文献   

12.
尼克松时期中美关系的突破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但事实证明,美国在这一时期实行的是双轨制外交,对华缓和的政策与美国对台继续支持的政策是并行不悖的。本文以美国新解密外交档案为依据,专门探讨尼克松时期的对台政策,认为这一时期美国的对台政策是其传统"两个中国"政策的变相,其实质是服务于中美缓和的形势要求,最大化地维护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  相似文献   

13.
马其顿是1991年9月脱离南斯拉夫而独立的一个小国,马独立后不久便与我国正式建交。马其顿和所有其他与我国建交的国家一样,在建交公报中“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马政府也庄严保证不与台湾发生任何官方关系。中马建交以后,两国关系一直发展顺利,1997年,马国总统还来中国进行友好访问。既然如此,马其顿为什么现在又和台湾建立什么“外交关系”呢?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台湾当局不顾民族大义和台湾人民的血汗钱,极力推行“银弹外交”,用金钱拉拢和收买一些国家与之…  相似文献   

14.
郑藻如是清廷派驻美国等国的第二任公使。任职期间,他为维护在美华侨的合法权益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如关于1882年美国排华法案的交涉、关于洛士丙冷案的交涉、提议自禁华工赴关等。郑藻如华工交涉的事迹对华侨史及中美关系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从九一八事变前夕到1931年12月10日国际联盟通过派遣调查团的决议,中日双方在是否直接交涉和第三方是否介入的问题上展开了一场针锋相对的外交斗争。1931年10月8日日军轰炸锦州之前,中方同意在第三方介入的情况下有条件地直接交涉。此后,中方要求日本先撤兵,然后再举行谈判。由于坚持不懈的外交斗争,中国在多数情况下得到了国联的支持。表面看来,日本政府曾一度主张通过直接交涉解决“中日争端”,但日本关东军侵华步伐加快,日本关于直接交涉的外交活动,竟成为日军拒绝撤兵并继续侵略和占领中国东北全境的工具。  相似文献   

16.
《大连大学学报》2019,(2):16-22
日本幕末时期,迫于西洋国家的压力,幕府与欧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其中《日美修好通商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日本与欧美列强开通商贸易之始,在诸多条约中具有典型特征。哈里斯作为美国派驻日本的第一任大使,也是签订《日美修好通商条约》的美国全权代表,来日后与幕府外交代表的交涉过程,再次呈现了幕末日本与美国外交初建时的曲折历程;对《日美修好通商条约》内容的深度解析及论证,可以进一步透视幕末日美外交的本质与特征。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伯克的戏剧五要素分析法和"同一"理论为分析工具,以习近平主席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大会上的演讲为研究文本进行话语分析,研究在外交演讲中如何创新性地运用修辞来赢得听众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
从国际法看美国的对台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美建交后,美国仍与台湾保持着特殊关系,该作法已违反了《上海公报》、《中美建交公报》和《八&;#183;一七公报》:美制订《与台湾关系法》并依其行事违反了主权平等、不干涉内政等基本原则;美方将台湾纳入TMD和美日安保体制;美国以武力威胁中国统一大业;美众议院通过《加强台湾安全法》;美方搞“两个中国”。根据现行国际法的理论与实践,美国上述对台政策已严重违反国际法,其行为已构成国际不法行为,美国应为此承担国际责任,停止不法行为,并提供不重复该行为的适当承诺和保证。美方也有义务对不法行为所造成的物质损害和精神损害提供充分赔偿。目前中国应大力维护国际法的权威,挫败美国将非法行为合法化的图谋。  相似文献   

19.
在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11月11日,中法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五校联合工作会议暨续签协议仪式在丽娃河畔举行。法国高师集团四位校长与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陈群五位校长第一次在法国以外的地方齐聚,开启中法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新的合作。  相似文献   

20.
1894年8月,法国税务司李约德在越南芒街被匪徒绑架。这本是一桩普通的刑事案件,但在处理的时候,却升格为关系中法条约的交涉。在交涉中,法国粗暴干涉中国的内政,蛮横地向中国索赔,几乎将这一偶发事件导致为战争。李约德事件的交涉,体现了近代中国弱国地位的苦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