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东部地区的高校、科研机构、社会团体等随之西迁重庆。大量知识分子和社会精英来到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他们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并举办各种学术活动,出版了大量研究性论著,涌现了一批如郭沫若、吕振羽、翦伯赞、侯外庐等学术研究领域骨干,推动了抗战大后方社会科学的近代化进程,使大后方的社会科学事业空前繁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
战时兵工内迁保护了中国兵工事业的基础和精华力量,形成了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最大的兵工生产基地,构建了以重庆为中心的中国战时兵工生产体系。同时,重庆兵工厂为中国抗日战争提供了近八成的武器弹药和军事装备,使重庆成为了抗战期间中国最大的军火生产基地和战略物资供应地,支撑了国民政府正面抗日战场的武器装备供应。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重庆市抗战文献保存状况调研报告的分析,阐述重庆抗战大后方文献中心建设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正2017年9月15~17日,由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西北抗战研究中心主办、《历史教学》编辑部、《历史档案》编辑部、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协同创新中心协办的"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第二届高端论坛暨大后方政治、经济与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在甘肃兰州隆重召开。来自国内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百余名专家学者与会,提交学术论文97篇。学者们围绕抗战大后方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思想与文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在大后方,国民政府为了坚持长期抗战,号召和组织大后方群众开展了一系列体育运动。这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军民的体魄,坚定了大后方群众抗战到底的决心和信心。重庆作为国民政府战时的陪都,是大后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一时期在陪都举行了多次体育盛会,这对中国抗战的胜利和中国体育的现代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全面抗战爆发后,大批知识分子随国民政府迁都而移居重庆、昆明、桂林等地,一时间西南大后方群英荟萃,成为文化中心.素来"以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以手中的笔做武器,通过文学创作揭露日军暴行,鼓舞抗战和胜利信心,形成了独具时代特点的抗战文学.西南地区的抗战诗歌是抗战文学园地的一朵奇葩.目前,学术界多从文学角度研究抗战时期诗歌,少有从抗日战争与民族解放的视角分析这一时期诗歌的兴起与作用的.本文以西南大后方诗歌为考察对象,对其形成、内容、特点进行剖析,从新的角度解读抗战的全民性、进步性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7.
彭博 《现代企业教育》2009,(18):127-127
1891年3月,重庆正式开埠通商,太古、立德洋行的挂旗船出入重庆。重庆开埠通商和川江轮船公司的兴起,使原有的陆路贸易路线改变,以广元为代表的北川城市逐渐衰落。抗战爆发后,随着日军对长江航运的阻断,川陕公路的开通,广元城市的商业活跃起来,得到新的发展机遇。抗战结束后,广元城市和整个大后方一起由盛转衰。  相似文献   

8.
重庆抗战文献整理开发具有较为突出的意义。抗战文献整理开发有利于为世人提供全面客观、丰富翔实的第一手抗战文本资料,完整展现波澜壮阔、气壮山河的抗战历史画卷;有利于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内涵,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凝聚力,激扬中国民众的爱国精神;有利于凝聚海峡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怀,增强海峡两岸同胞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有利于弘扬以重庆地区为代表的中国抗战大后方军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爱国精神与抗战文化。  相似文献   

9.
抗战的全面爆发,造成了特殊的战争环境,改变了中国保险业的发展进程,形成了以重庆为中心,并由此辐射到整个大后方的保险市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保险业务分为人身保险与产物保险两类,经营人身保险的保险公司不多,业务量不大;而产物保险却十分发达,种类繁多,其中战时兵险由国民政府出面办理,是国民政府在产物保险方面的一个创举。战时保险业的发展体现出战时特殊环境下的鲜明特点,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0.
抗战爆发后,为打破日军封锁和开展大后方正常对外贸易,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重庆为中心发展西部航空运输业。西部航空运输业在发展中呈现出航线变动频繁、航空运输建设服从军事需要为主等特点。西部航空运输业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抗战.并推动了整个中国民航运输业的发展。但由于航空人才缺乏、航空制造技术落后等原因,西部航空运输业的发展又难尽人意。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现代以来的戏剧始终与中华民族命运休戚相关,相互影响,在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下的民族存亡关头,抗战戏剧运动也产生发展起来,经过了上海、重庆、武汉、延安等地的探索、实践,并在桂林抗战文化城的深厚基础之上,随着桂林从抗战大后方到前线的形势转变,最终在西南剧展中达到了最高峰,成就了西南剧展作为抗战剧运最后一个高潮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2.
文章指出,抗战大后方歌谣在时间分布上存在阶段性的特征,并对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将抗战大后方歌谣以1940年为界,分为“井喷阶段”和“跌落阶段”,进一步分析揭示出其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及文学发展规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大后方的交通建设是在中国特殊历史阶段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经济现象。抗战爆发后,随着日军军事力量的推进,南京、武汉相继沦陷,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我国的政治、经济、军事重心也随着由东部移向西部,大西南和大西北成了中国抗战的大后方。但是,中国东西部自然条件的差异,尤其是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造就了中国东西方交通发展极不平衡,东部沿海交通发达,西部内地交通闭塞。作为战略的大本营和总后方,大后方的交能设施根本无法适应战时的军运和补给,因此,开发和建设大后方的交通运输业,成为国民政府的燃眉之急。一、大后方…  相似文献   

14.
抗战相持阶段到来后,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发起了“学术中国化”运动。随即,这场运动在抗战的大后方重庆得到了热烈的回响。运动的发起不但有力地推动了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大业和抗战文化事业的进展,而且也深深影响到了其后中国的学术事业,在中国共产党思想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广大内迁兵工以国家前途命运和民族利益为根本,历经千辛万苦,将散布在华东、华北、华中等地的兵器工业整体搬迁到以重庆为中心的中国抗战大后方。他们在日军敌机频繁空袭轰炸的恶劣环境下重建家业、复工生产,在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的感召鼓舞下,充分发扬英雄主义气概,积极研发和改进兵工生产技艺,加班加点生产械弹装备,保障了抗战前线的武器装备供应,也为我们展现了一代中国兵工人的精神和力量。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职业教育起源于东部,抗战之前一直以沿海沿江地区较为发达。抗战军兴后,由于大后方经济的开发和文教重心的西移,国民政府、职教人士及教育、实业界均致力于发展大后方职业教育事业,遂使大后方的职业教育从规模到内容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值得记录和深思的一笔  相似文献   

17.
战时纺织关系着军需民用,在整个战时工业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抗日战争局势的紧张,重庆成为"战时首都"。在优越自然环境、政府政策支持、战时沿海纺织工业工业、人口西迁以及纺织技术的进步等条件下,重庆成为抗战大后方纺织业中心之一。  相似文献   

18.
抗战初期大后方通货膨胀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初期大后方通货膨胀程度比较轻微的原因在于:国民政府为弥补赤字而增发货币,未使得大后方市场流通货币量急剧增加;这一时期信贷的扩张和政府投资的增加,没有引起急剧的通货膨胀;粮食价格平稳,稳定了大后方物价的总体水平,也使得法币较受民众信任;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尚未确立以通货膨胀政策作为解决战时经济问题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国民政府将大西南作为抗战大后方的认识过程、大西南成为抗战后方的历史背景及实现经过,并分析了将大西南作为抗战后方对国民政府抗战态度、抗战发展过程及战后国内形势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更好地维护和巩固抗战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对大后方的文化人进行了统战工作:发扬民主,尊重文化人的抗战意愿;为大后方文化人提供舆论平台;积极参加大后方文化界活动,宣传其主张;对大后方文化人给予援助和进行营救。通过这些统战工作,既使广大文化人得到了自由和民主,又维护了民族统一战线,推动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