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红楼梦》文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强化了作为两性区分特征的"男子气概"与"女性气质"的概念。采用性别的视角对文本进行解读,探究贾宝玉的性别危机——男子气概与女性气质的动荡融合,以审视宝玉所面临的性别抉择危机,揭示小说文本对男性凌驾于女性之上的传统等级制度的二元对立进行强化的多种方式。  相似文献   

2.
唐璇玉 《文教资料》2012,(26):11-14
《雌性的草地》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女性主义内涵,在文本中严歌苓把自己对女性生命体验的思索通过女性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女性被迫"去女性"的性别异化表现出来,这对一直以来的女性书写既是种继承也是种超越,她本真地展现了女性在特殊年代的生存现状和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3.
白蛇传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中被现代人重述较多的一个。按时序考查一些代表性的现代重述文本,可发现它们对白蛇故事情节动因不同的重新阐释与演绎,蕴藏着一条现代革命与人性叙事更迭的线索:鲁迅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把白娘子许仙恋情悲剧归因为法海的“嫉妒”;田汉剧本《。白蛇传》冲突则源于法海所代表的封建势力对白蛇的压迫;李碧华的《青蛇》颠覆旧说,将灾难归结为男性的私欲导致的性别冲突;李锐、蒋韵的《人间》把白蛇的苦难演绎为人性普遍的自私与暴力之殇。这些重述文本体现了现代思想意识渗透传统文学母题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4.
现代女作家庐隐和白薇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具有现代意义的性别文本,她们的文学创作在某种意义上解构了现代妇女解放的神话。庐隐以敏锐的眼光质疑"五四"时期男性大师所建构的妇女解放话语;白薇的长篇小说《炸弹与征鸟》在"革命+恋爱"的模式下书写了革命女性的幻灭和悲哀;两位女作家对女性身体疾病与死亡的反复书写则隐喻了现代女性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5.
作为对名著《简·爱》改写,小说《藻海无边》通过解构男权中心,对阁楼上的疯女人伯莎进行重新塑造。通过女性主义理论对本篇小说进行解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小说《藻海无边》在借助于树立女性的经验主体、意识主体和言说主体来使女性这一性别群体的主体存在得以彰显和认同之时,在艺术手法上亦采用了以性别视角、尤其是女性视角作为参照角度来生发文本、展开情节。  相似文献   

6.
小说《月亮门》在儿童视角下书写女性成长时,倾向以个体真实的生活经历为原型,并且通过第一人称叙事方式,片断似的回忆来摹写主人公的成长故事,旨在表现"文革"对女性成长造成的伤痛。在《月亮门》的成长叙事中,女性主体性别意识的自觉与真实的历史情境相融合,女性的成长与作家的现实体验构成一种相互映照的关系,使女性成长小说呈现出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丁玲女性立场彻底消失的标志性作品。如果从性别视角切入文本,可以发现隐藏在文本深处的其实是丁玲对于女性命运的一贯思考。这是在作家被基本体制化后,在创作出“重大题材”的作品中潜藏的作家内心深处的无意识表露。这种无意识在黑妮形象的塑造、劳动妇女群像的书写和女性叙事笔法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显露。  相似文献   

8.
王新梅 《文教资料》2007,(25):65-67
冰心、丁玲、张爱玲是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她们的女性立场与关照视角各有特点,流动于其文本创作和个人生活中,表现出了复杂的性别意识。本文对三个作家的女性书写进行分析,以此为切入点探索中国女性文学的书写意义。  相似文献   

9.
当前。对女性作家的小说改编后的电视剧往往消解原著中的性别意识,回归到既定的性别形象和性别关系图式。由于创作者不同的社会性别观念和意识,在文本叙事中会体现出不同的性别视角。本文以《橘子红了》为例,通过对小说和剧本两个文本进行细读。从聚焦选择、人物描写、人物关系三个方面进行文本的叙事学分析,揭示文本中隐藏的性别视角,分析不同性别视角下文本的性别内涵。  相似文献   

10.
美国短篇小说家凯瑟琳·安·波特的《裂镜》是一部值得女性主义评论家关注的重要作品。作者在其中对女性自我和性别政治进行了隐蔽的书写,以象征的手法微妙地揭示了男权社会中女性的弱势地位。小说采用的双重文本的书写方式作为波特处理女性题材的惯用手法,体现了其女性观的保守性。这对于理解波特这名精于刻画女性人物、关怀女性境遇的作家,尤其是解决其是否女性主义作家的争议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女性作家不再认同传统文化书写的女性神话,她们不约而同地在她们的小说文本中召唤出大量的对封建男权/父权进行反抗和叛逆,具有鲜明主体精神的"逃离"女性.女性小说对"逃离"女性的书写具有重要隐喻内涵不仅表明了写作女性对传统女性形象的解构,同时这种书写还是一种指向人类和谐平等的性别文化前景的崭新建构.  相似文献   

12.
在《热情之骨》中,作家从男性视角出发来书写女性,将女性视为物化后的私有品,以男性单方面的贞洁观念来评价女性,作者笔下的女性是一种被物化的欣赏物、把玩物,而不是与男性一样的独立个体。女性的话语权被男性的书写所蒙蔽而掩去了真正的面目。  相似文献   

13.
<正>一、童话中的性别书写与角色定性《格林童话》中女性空间布局的"性别刻板印象"对幼儿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从古至今的童话故事,不难发现故事中的女主人出现的场景以及随之出现的道具,基本都是在室内而且其中家庭居多;而男主人公则恰恰相反,大多是在室外。这与传统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几乎吻合。《格林童话》所包含的"性别刻板印象"分别体现在对男女主人公的外貌、性格包含所处的空间布局与才干的描述上。固定的女性空间布  相似文献   

14.
《麦秸垛》是铁凝"三垛"系列小说的第一部,作品在正视女性情感欲望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性别意识形态的踪迹。以性别视角关照文本,在梳理作品性别意识形态表现形式的基础上,深究人物行为方式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因,深入理解《麦秸垛》内在的寓意与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当下状态回首观望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进程中,自新时期以来的小说创作中,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女作家,铁凝以独特的书写姿态站立在文坛中,作为一位女作家,铁凝并不否认自己的性别身份,但她又不拘泥于女性的视角,不以"女性意识"自居蜷缩在自己心灵最为隐秘也最为真实的地方。而是以一种超性别视角关注整个人类文化历史,探寻普遍的人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台湾女作家李昂的《迷园》中,国族论述与性别论述相互切入。在文本中国族意识、历史记忆和性别意识之间的复杂张力,形成了国族想象的重构与性别论述拆解吊诡的并置。最终女作家采取揭示女性从属处境和对男性阉割去势的书写策略,变奏出国族论述中的女性杂音。  相似文献   

17.
性别:女性文学研究的关键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旧世纪之交的十来年,我国女性文学研究正在进行着静悄悄的学术转型,其标志是:女性文学研究的关键词正在由“女性”而转向了“性别”。由此,女性文学文本与男性文学文本甚至历史文化语境构成的“巨型文本”,将作为互为参照比较的互文本被纳入研究者的研究视野。性别的双性视角,是一个充满希望和忧虑的话题,回到日常生活,也许能够有效地争取两性平等对话与男女主体间性的和谐。性别视角应是双性视角,应避免对性别视角的过度阐释。论文以现代女性文学研究引入性别关键词所带来的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为例,阐明了以女性主体性为价值支点进行文本解读的创造性,多文本互文性解读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写作女性不再认同传统男性中心文化创造的"女性神话",她们不约而同地在她们的小说文本中召唤出不甘于男权压抑,并对封建男权、父权表现出强烈反抗精神的"疯癫"女性。写作女性在具体的性别权力关系中对"疯癫"女性的书写,正构成对传统文化书写中"天使"女性的深刻讽刺和无情解构。  相似文献   

19.
陈学昭的《工作着是美丽的》和杨沫的《青春之歌》,两个文本,具有女性书写的不同维度,体现出她们的个性特点。《工作着是美丽的》字里行间流溢出的是生动的、可触摸的女性人生体验,在表层的“革命叙事”背后,潜隐着女性个人叙事的内核,是一部以“个人记忆”叙述知识女性自我成长经历的朴素的女性文本。《青春之歌》却并非来自作者自我人生体验的“如实”书写,女性自身的经验被置于以政治为中心的男性主义话语场后,本真意义的“女性自我”已不能完整的“呈现”。作品叙事视点的选用不是纯粹“女性本位”的,女主人公的“成长”,也是建立在作者对其主人公性别身份的部分扬弃和阶级、民族身份确认上的。但无意识潜文本对叙事者性别经验的“泄漏”,又使它在民族、国家叙事话语的背后,隐含着女性话语的某些痕迹。  相似文献   

20.
《白鹿原》叙述了清朝末年至建国初期渭河平原五十多年变迁的神奇史诗,也塑造了众多生活在男权宗法世界里的女性,她们与男人们一道共同构建了"白鹿原"。本文试图以女性主义视角来观照《白鹿原》的女性形象书写,分析作品中女性形象,解读作家性别立场对女性形象塑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