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严歌苓小说中的男性人物形象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男性性别神话,在男性人物的塑造上多以病态、萎靡和缺乏男子气概的形象出现,生理或心理被"阉割"的表征使他们具备了"双性同体"的性别特质,表现出作者立足性别、超越性别的创作理念,和对"人性"母题的永恒关注。  相似文献   

2.
《辛柏林》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传奇戏剧。该剧通过对英国王室贵族男性气概和女性气质的艺术刻画,以及对男性社群内部、男性与女性之间紧张关系的细腻描写,揭示出性别象征与早期现代英国民族性的内在关联。男主人公波塞摩斯与两位王子的男性气概是早期现代英国民族性的性别象征;王后与公主伊摩琴则分别代表了野蛮、邪恶与温柔、贞洁两种女性气质,这两种女性气质威胁着早期现代英国民族性的塑造。剧中对两位王子身上女性气质的描写,以及对公主伊摩琴在男性社群中联结作用的展现,反映出莎士比亚对其所处时代性别等级极端二元化的反思;结尾处公主伊摩琴与波塞摩斯缔结婚姻则表达了莎士比亚"温柔与力量相结合"的民族性想象。  相似文献   

3.
海明威在小说中时常表现男性的力量和女性的温柔,并对强悍的女性表现出一种厌女情绪,但他并不是一个固守社会性别成规,强力主张男子气概,对社会性别问题麻木不仁的作家.在短篇小说<弗兰西斯·麦康伯短暂的幸福生活>中,海明威通过描写男女人物性别角色的颠倒,向人们揭示,女性的强悍是由男性的被动所致,而女性的控制又是导致男性刻意地表现男子气的原因.在海明威看来,强迫的男子气概是违背常理的,最终会导致悲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东方主义意识形态下的西方社会长期以来习惯于异化与扭曲华人男性形象,将他们视作胆怯、卑下、猥琐、毫无男子气概的无能的"他者"。小说《红浮萍》通过建构父亲楠这一刚柔并济的中国"书生"型华人男性形象,并以楠面对厄运磨难时不屈的精神斗志、至诚至善的真性情和儒雅与阳刚并蓄的"书生"气质挑战了西方白人主流文化长期以来对华人男性的歪曲与丑化,为华人男性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相似文献   

5.
采用"性别——女性"视角进行文本书写已经成为今日女性文学创作的一种主流书写手段。严歌苓于超文本叙事层之上采用作者本人的"性别"视角,恰吻合了埃莱娜西苏对"阴性书写"所下的定义,在《白蛇》中,此类性别书写的文本表征为徐群姗形象上所体现出的变装、酷儿色彩。本文从性别、书写、同性恋的角度入手,探究《白蛇》中性别作为主要书写元素的表意实践,以此来窥探"文革"题材小说的一种新式写法。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面临的心理发展主要任务是自我认同感的建立,其中性别角色认同是一个重要的成分。在现实情况下,我认为首先要进行性别认同的教育,在性别角色认同的基础上,进行双性化人格教育。近来因市八中学进行男子班教育试点,再次引发了对所谓"男孩危机"的论争。男孩危机究竟存在吗?女生成绩优于男生就是男孩危机吗?办男校可取吗?一时间议论纷纷。其实这些议论的背后话题就是男孩教育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女性诗歌的崛起,女性诗人开始以其独立、反叛的姿态出现在中国诗坛,而在大量女性诗歌文本中,一种具有某种共性的"自画"成为了这一时期女性诗歌重要而独特的创作倾向。可以说,在自我的镜照与打量中,女性诗人群体发现并彰显了自身强烈的性别意识,而女诗人伊蕾、翟永明则是以"自画"以及为女性群体"绘画"的方式重塑了女性的个体意义与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亨利·赖德·哈格德的历险小说《所罗门王的宝藏》中男性气概的建构,文章侧重研究了主人公们在非洲荒野中所体现的男性气概。哈格德试图重新建构一种新型的男性气概,强调在艰难状况下的适应能力,强调英勇、对抗、战斗与杀戮的本能。在小说中,三名白人男性在非洲荒原经历了一系列身体、精神上的考验,证明并建构了自己的男性气概。同时,小说中男性的男子气概建立在与女性的对立以及对女性的征服之上,女性化的地理空间以及两位殖民地女性对于白人男性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为了维护主人公们的男性气概,具有威胁性的女性力量被征服与杀戮,男性气概得以巩固。  相似文献   

9.
一些研究表明,表现出"双性化"人格的个体具备男女两性都具有的优秀气质特征,如自信、独立、沉稳、成熟等。文章从"双性同体"角度探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性别气质,并通过对《绿野仙踪》两个译本的对比分析,说明儿童文学译者应充分合理地展现原作所体现的女性和男性气质,以便对儿童的"双性化"气质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热点 "微博美女纷纷自毁形象,‘女汉子’囧图雷翻网友!‘女汉子’们爆发吧,不能再低调了,属于你们的时代就要来了!发送‘女汉子’图片或视频,优胜者可获得千元大奖。"前不久,有网友在微博上发起了"女汉子大赛"的活动。活动发起后,网友们纷纷响应,该活动也成了热门话题,排行榜上名列第7位。不知何时,"女汉子"已成热词。"女汉子",是指行为和性格都向男性靠拢的一类女性。这类女性可能言行粗鲁、个性豪爽,有男子气概。她们有着女性的外  相似文献   

11.
男性气概危机是19世纪末历险传奇的复兴与繁荣极为重要的现实原因。历险文本由男性作家创作,以男性为中心,回避女性的影响与干扰,维护男权中心地位,是一种阳刚之气的文学想象。它宣杨一种积极的行动哲学,突出身体的力量,强调男性同盟在男性身份建构中的重要作用。某种意义上,历险传奇的复兴可以视作对19世纪晚期男性身份焦虑做出的文学回应,是讨论、质疑、重建与宣扬男性气概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12.
作为对20世纪90年代部分女性写作的一种描述,“私人化”一度成为评论界的热点.时过境迁,冷静观之,“私人化”写作从女性的自觉指向对生命个体与弱势群体的关怀.这种关怀基于性别意识,又超越性别对立,体现了文本的超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13.
《晚安母亲》从始至终只有杰西和母亲两位女性在场,可关于父亲的一切都与杰西的自杀息息相关,这也是为什么杰西的成长带有更有更多的"男性气质"而非"女性气质"。现实生活中不和谐的母女关系和生活的无意义让杰西陷入生存的困境,认为"自杀"是实现自我的人生选择,这其实也是她走向父亲的一种方式,是作者对女性寻找自我的拷问。  相似文献   

14.
帕特·巴克在《越界》里刻画了一仑因“性无能”而面临“男子气概”缺失的心理医生汤姆。通过对汤姆在两性性关系里困窘而尴尬的生活的描写,巴克揭示了现代英国社会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对男性阳刚之气的威胁和解构,并提出了“男子气概”重新建构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资源型农村环境危机日趋加剧,成为阻碍美丽乡村建设的一大顽症。而探讨环境危机的根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生态女性主义反对与自然/女性对抗的人类/男性中心主义,认同自然的女性气质,倡导女性在环境保护中发挥主力军作用,为资源型农村环境治理提供了新思路。由此,基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说明资源型农村环境危机的深层原因在于人类中心主义导致对自然的过度掠夺,据此提出性别公平是资源型农村发挥女性环境治理作用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意义上男性所建构的科幻世界里,夏笳凭借独具特色的女性气质及含蓄的语言风格,从中国科幻场域中脱颖而出。其从未回避女性作家的创作身份,并在作品中塑造出试图"越界"的女性形象,具备潜在的革命性与混杂性。她还善于运用丰富多变的叙事技巧,讲述天马行空的奇幻故事,为中国科幻文学创作出如初恋般清新的科幻文本。  相似文献   

17.
性别:女性文学研究的关键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旧世纪之交的十来年,我国女性文学研究正在进行着静悄悄的学术转型,其标志是:女性文学研究的关键词正在由“女性”而转向了“性别”。由此,女性文学文本与男性文学文本甚至历史文化语境构成的“巨型文本”,将作为互为参照比较的互文本被纳入研究者的研究视野。性别的双性视角,是一个充满希望和忧虑的话题,回到日常生活,也许能够有效地争取两性平等对话与男女主体间性的和谐。性别视角应是双性视角,应避免对性别视角的过度阐释。论文以现代女性文学研究引入性别关键词所带来的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为例,阐明了以女性主体性为价值支点进行文本解读的创造性,多文本互文性解读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作为当代文坛的一个重要的女性作家,王安忆本人的性别表述和文本中的性别表达以及女性主义者的批评之间存在着断裂与缝隙,而且王安忆的这种女性作家的性别表述在当代女性作家中极具代表性,如何看待这种断裂和缝隙,不仅能加深对作家本人及文本的了解,更能透视中国女性主义批评内在的矛盾和复杂。因此。在既要看到王安忆本人的性别表述的同时,更要注意她如何在女性主义批评者的理论框架和预设中以及在何种现实背景中进行表述。从而观其中间存在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相似文献   

19.
柳永与李清照同系一派婉约词宗,两人以婉约、细腻、曲尽人意的创作方式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女性写作题材也是两人的杰出词作之一。但由于他们各自的性别、性格气质差异以及生活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与不同的人生经历,两人在女性词创作上呈现出许多的差异。柳词多写生活在市井的歌儿舞女,词对女性世界表现广泛;李词则多写自身的经历历程,词的创作便局限在了她自身个人的视角范围,形成犹如自传形式的词作。本文将两者在女性写作方面进行比较论述,以便更全面地理解两位词人的文学创作,更深入地认识女性思想意识在二人词作中的萌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地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各有独特意象,且分别体现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社会性别角色定位,二者的审美偏好分别对应西方美学理论中的壮美与优美范畴。目的地的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主要特征是由具体意象引发个体内心触动,进而折射出的社会性别角色期望与价值导向。与西方既有品牌性别气质研究成果相比,中国旅游者对目的地性别气质的感知既有相同之处,更有独特之处,尤其体现在对目的地男性气质之“毅”、“勇”偏好和对女性气质之“婉”、“雅”偏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