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有计划有准备有步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一直是日本一些学者否认的问题。铁的史实证明,日本恰恰是有计划有准备有步骤地夺取平津地区,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日军大队长一木清直得意地称是他挑起了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11日,日本政府决定乘机给予中国一击,日本海陆军拟定作战计划。7月25日,日本完成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准备;7月31日,夺取平津地区,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在此过程中,一方面,日军有计划有步骤地攻打各战略地点:事变前期,主要攻打卢沟桥、宛平城及其附近地区,切断北平与外界的联系;事变中期,冲击北平各门,继续攻打战略地点和南苑,包围北平;事变后期,对平津发起总攻。另一方面,日军以谈判给第29军还可以妥协解决事变的幻想,使日本争取到20来天时间调遣夺取平津的足够兵力。总之,从攻打各战略地点到发起总攻,日军是有计划有准备有步骤地进行的。它却卑鄙地声称由于第29军的"不法"而调兵华北是"必要"的,又由于第29军的"不诚意"和国民政府的"不反省",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是"正当"的。  相似文献   

2.
从1894年到1937年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日本接连发动了两次对中国的大规模侵略战争。甲午战争对全面侵华战争的发动具有重大的影响;甲午战争奠定了日本作为东亚军事、经济和政治强国的地位,进一步刺激了日本侵华扩张的野心;甲午战争改变了东亚格局,日本成了帝国主义侵华的急先锋;甲午战争使日本在华势力恶性膨胀,各种矛盾日益激化,日本为摆脱困境,不惜铤而走险,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本文从阐述日本统治阶级自明治维新后到全面发动侵华战争期间的对内对外政策着手,剖析了日本军国主义形成、发展、覆灭的演变过程及其与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的关系,从而揭示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扩张的反动本质。  相似文献   

4.
在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日本法西斯决策层曾经有过关于"南下"发动太平洋战争和"北进"攻打西伯利亚迫使苏联屈服这两种争霸扩张的国策之争.  相似文献   

5.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同属亚洲乃至世界上的重要国家。中日关系的走向对中日两国、亚洲乃至世界都会产生重大影响。一、近代中日关系以日本侵华为主要特征近代史上,日本侵华表现在五个方面: 1.发动和参与侵华战争:1874年侵略台湾;1894—1895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4—1905年发动旨在侵略中国东北的日俄战争;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三省;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  相似文献   

6.
在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之前,由于英美对日本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以及对苏联与中国革命的偏见和相互之间的猜忌,无视中国抗战的战略地位,英美对日本没有采取强硬的措施,未能组建远东集体安全体系,丧失了阻止日本法西斯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时机。这是英美在战略上的短视和对形势的错误估价而做出错误的决断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7.
昭和年间是社会思想极为混乱的时期.在昭和统治的50多年内,国家主义、个人主义、法西斯主义引起了政治动荡,再加上不断加剧的经济危机对日本社会的冲击,这就是产生昭和动乱的根本原因.昭和天皇裕仁在位期间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其极为混乱的社会思潮也是推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祝红德  张维 《历史学习》2001,(11):16-17
近代史上,日本先后两次发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一次是甲午战争,另一次是全面侵华战争。将这两次侵略战争作一番比较,对于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推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和平发展,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9.
1934年,在宛平城西门外卢沟桥畔的龙王庙,河北省宛平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正式成立(以下简称"简师")。1937年,日军在卢沟桥发动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简师"不幸成为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被摧毁的第一所中国学校。学校被迫停办,当时很多学生怀着国恨家仇毅然弃笔从戎,投身抗战。抗战胜利后,1946年,学校迁址,恢复办学。  相似文献   

10.
严冬 《学习之友》2006,(9):60-61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14年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日本对华战争中代价最小,得利最大的一次侵略行动。日本轻易占领东三省后,又以东北为基地,向关内步步进逼,直到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半壁河山沦陷,伤亡3500多万人,财产损失更不计其数。因此,7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有必要认真反思“九·一八事变”的教训。  相似文献   

11.
马学松 《新高考》2007,(2):34-37
【考点指津】 1.分析、把握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必然性的原因日本:侵华方针(大陆政策--田中奏折--“国策基准”)、活动(九一八事变、伪满洲国、华北事变、全面侵华思想、经济、军事准备)。  相似文献   

12.
主题 1 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巨变●主题提示战争是近代列强侵华的重要手段 ,中学历史教材在中国近代史部分重点介绍了列强对中国发动的六次侵华战争的背景、经过和影响。当前 ,霸权主义、帝国主义仍然威胁着世界安全 ,区域性战争此起彼伏 ,世界并不安宁 ,争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的两大主题。吸取历史教训 ,认清帝国主义本质 ,对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在列强侵略和自身发展两种力量的作用下 ,近代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了全面的、深刻的社会巨变 ,其中最大的变化也是最本质的…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国的历史,是处于上升阶段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农耕文明强有力的冲击,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反抗侵略、捍卫主权、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1840—1900年,帝国主义列强先后对中国发动了四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即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学习时要注意从列强发动的几次侵华战争和几个重要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了解和把握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1937~1945年的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这场战争以中国人民的胜利而告终。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背景下获胜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抗日战争的胜利,它既是全民抗战的胜利,也是探索党派合作的胜利。  相似文献   

14.
日本为什么在1937年7月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是偶然还是必然?值得高度关注。分裂华北吞并中国、独霸远东,是日本的既定国策。自1935年起至1937年,日本三度拟定实施"北支明朗化"的处理要纲,三度制定对华全面战争意义上的年度作战计划;在之前和期间,拟定占领中国各地的计划。有了作战计划和占领计划,日本还需要准备和寻找时机。通过广田内阁到近卫内阁,日本到1937年6月上旬建立起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准战时体制"。同时,德国的崛起和《日德反共协定》的签订,使苏联被德国牵制住;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和西班牙内战,使英法等列强被牵制住而无暇顾及远东,日本动手的国际时机成熟。在此过程中,日本逼迫国民政府接受广田三原则,企图不战而亡中国;中国统一进程和抗战准备,使日本如坐针毡。按照既定的作战计划,在成熟的国际条件和国内战争准备下,驻屯军选择战略地点卢沟桥制造了事变。就这样,日本有计划有步骤寻找时机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相似文献   

15.
"天羽声明"是日本在"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前处理远东国际关系、实施对华政策的具体而重要的体现。扩张侵略文化是其理论基础,遏制中国的发展是其现实目标。国民政府的抗议声明以国际公法为依据,表明中国政府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严正立场,彰显了民族主义和国际正义,但其"效力"是极其有限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指出,日军蓄意制造卢沟桥事变和“谁先开第一枪”悬案的目的,首先是为了挑起事端,借口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其次企图把水搅混,以掩盖其罪恶行径;再次嫁祸于人,企图推卸战争责任;最后妄图否认日本对华战争的侵略性质,篡改任华的历史事实。战后50多年来,卢沟桥事变的起因问题一直是日本极右势力企图篡改侵华历史的焦点所在,这是值得警惕的.日本只有正视历史,吸取教训,才是走向自新的明智选择。  相似文献   

17.
关于日本侵华战争的原因,学术界已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本文利用前人研究成果梳理了日本霸权主义思想的源流,认为霸权主义思想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重要根源.  相似文献   

18.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卢沟桥事变,掀起全面侵华战争。当时,在华北一带的日军称“中国驻屯军”,直接制造卢沟桥事变的日本军人是田代皖一郎、牟田口廉也和一木清直。  相似文献   

19.
正笔者近期在中学发现很多历史教师在讲解日本侵华战争时都少不了讲到当时国共内战为日本侵华提供了机会。诚然,此说并无问题,但不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侵华作为日本既定国策,而20年代的中国正值北洋军阀混战后期,又有北伐战争,为何日本不在20年代发动侵华战争?为此,笔者特写此文来对该问题做一简要分析。主要原因与当时日本的"币原外交"政策有关。1918年  相似文献   

20.
关于日本侵华战争的原因,学术界已从经济、政治、思想、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本利用前人研究成果梳理了日本霸权主义思想的源流,认为霸权主义思想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重要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