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朝魏、齐、周宗室女性的通婚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朝魏、齐、周各代宗室女性的通婚均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北魏太武以前,宗室女性与北方其他少数族政权或部落通婚频繁。太武以后,北魏宗室女性与南北士族的通婚逐渐频繁。东、西魏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采取了和亲政策,同时将相子弟亦是东、西魏公主重要的通婚对象。北齐、北周宗室女性的婚姻主要是与北镇军功集团、武川系军功集团之间进行的,与汉姓高门通婚的很少  相似文献   

2.
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迅猛发展,清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清廷为了维持它的统治,于宣统三年四月宣布成立13人“责任内阁”: 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宗室);协理大臣那桐(满族),协理大臣徐世昌(汉族)、外务大臣梁敦彦(汉族)、民政大臣肃亲王善耆(宗室)、度支大臣镇国公载泽(宗室)、学务大臣唐景崇(汉人)、陆军大臣荫昌(满族)、海军大臣贝勒载洵(宗室)、司法大臣绍昌(觉罗)、农工商大臣贝子溥伦(宗室)、邮传大臣盛宣怀(汉族)、理藩大臣寿耆(宗室)。由于在13名内阁成员中,宗室即占了半数,舆论大哗,被讥之为“皇族内阁”。但“皇族内阁”  相似文献   

3.
宗室出镇是北魏为巩固地方统治而采取的重要措施,它不仅是对魏晋旧制的遵循,也是拓跋氏族传统的延续。与汉族王朝相比,北魏宗室担任方镇长官的比例偏高,接近全国总数的三成,但由此引发的宗室变乱却屈指可数,载于史册的仅拓跋道符、元愉、元熙和元法僧四次而已,且叛乱时间短、规模小、威胁有限,与两晋南朝宗室内战频发形成巨大反差。这个局面的出现应归结为北魏行之有效的方镇监控体制,具体包括压缩方镇辖区、缩短长官任期、委派军副分权、利用军佐制衡、设置行台布控、差遣使者督责及扣留人质防范七个方面。诸种举措虽非专门针对宗室,但对其确实产生了强力效用,在保证宗室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上维护了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4.
保州宗室是宋朝宗室中较为特殊的一脉,虽有宗室之名,实属疏属之列,故在荫补子弟、任官俸禄等方面远低于其他处宗室。宋朝皇帝为维系和繁衍宗子脉系,多次破格优待保州宗室,并设保州敦宗院专门管理这一支宗室,南宋时期更是进一步提高保州宗室的任官级别,比照两京宗室之例注官,使其政治地位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汉族的形成和稳定后的发展进行论述。认为,秦朝的统一,使过去的华夏族与吴、越、巴、蜀、楚人相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并在两汉期间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它就是汉族。东汉以来从东北、北方和西北进入中原黄河流域的匈奴、鲜卑、羯、氐、羌族的人口至北周时期,已经全部汉化而加入了汉族,就使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较之秦汉时期大为增长、分布面更为扩大。  相似文献   

6.
赵孟 作为赵氏宗室而出仕元朝 ,长期以来受到一些人的指责与讥讽 ,认为“有伤气节” ,并影响到对他的艺术作品的评价。但是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应将赵孟这一历史人物置于宋末元初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探析。从他与南宋宗室关系的淡漠 ,他对南宋末年黑暗政治的不满与失望 ,再结合元初统治者忽必烈所采取的对汉族儒士、赵氏宗室的怀柔政策所产生的作用 ,综合考察后不难看出赵孟仕元是一件自然而又合乎情理中事。因此 ,对赵孟仕元不必多加指责 ,更不必为此贬低他的艺术成就及他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北魏宗室是特殊的社会阶层,其上限可追溯至始祖神元皇帝拓跋力微.出身天潢贵胄的他们构成统治集团的骨干,对北魏社会的发展和政局走势产生深刻影响.北魏宗室有“虏姓”头号高门之尊,又是中古北方内徙胡人家族的典型代表.北魏宗室阶层以极高的学术价值备受学界瞩目,经过前辈学者的不懈耕耘,业已取得丰硕成果.然而在某些具体问题和总体特征的把握上尚有欠缺,亟需努力弥补.  相似文献   

8.
在封建王朝中,宗室在政治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金朝,为了使宗室为维护王朝统治服务,为其提供了非常宽泛的入仕升迁途径。其中一些途径几乎为宗室所特有,如以军功、世袭和门荫入仕;还有其他一些途径如科举和出职等。在所有这些途径中,宗室成员或多或少都享有一些特权,可以更加容易地入仕或得到升迁。随着金王朝由盛转衰,宗室享有的入仕特权有所减少,这与金王朝内部的权力斗争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9.
对张氏的起源与清河郡望的形成以及十六国北朝时期清河张氏与胡族的关系及其演变历程进行考述。认为随着东晋政权偏安江南,既无力也无意收复中原,同时北方由于胡族统治者逐渐尊重汉族士人权益并积极引用,使的清河张氏等北方士族开始走上自觉与胡族政权合作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全宋诗》及《订补》收录了234位宗室的两千余首诗。据宗室自身及诗歌创作的发展实际,将宗室诗分为五个时期描述,宗室诗的发展特点与平民特色既受制于宋代的“隔离政策”,又与宗室自身的平民化相一致。整体看,宗室缺乏一流大诗人,宗室诗亦缺乏鲜明特色;而另一方面,部分宗室诗投射出对赵宋王朝的特殊感情,部分宗室的诗歌创作则为整个宋诗的繁荣作出了较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北方各民族的墓葬壁画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故而,本文选取北方少数民族墓葬行猎题材壁画为对象,通过分析、探求其审美特征来梳理古代汉族与少数民族绘画审美思想交流、融合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北方各族,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族源上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文中着重探讨了华夏族与北方各族的关系:(一)史前时期北方各族与华夏的关系;(二)夏商周时期北方各族与华夏的关系;(三)春秋战国时期北方各族与华夏的关系;(四)秦汉时期北方各族与汉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明代中期以后,宗藩问题突出地表现为宗禄问题和宗室犯罪,宗禄逋欠直接引发宗藩与明王朝的对立,是导致宗室犯罪的重要诱因.当然,宗室犯罪也表现为宗室的僭越,宗室的违制婚娶与乱伦败度,宗室檀离封禁、越奏等.但在藩府之中,宗室内部彼此因为名位、利益而勾心斗角,相互倾害,甚至父子反目,同宗相残的情形,也属司空见惯.  相似文献   

14.
面对日益增多的宗室人员,如何解决他们的出路,成为清朝统治者需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否通过科举来开辟宗室的出路,在嘉庆前还处在争议与探索阶段,直到嘉庆年间才确立宗室科举制度。嘉庆、道光年间先后确立了宗室会试覆试制度、乡试覆试制度。清代宗室乡试、会试覆试制度完善了宗室科举制度,这一制度防止和减少了科场舞弊行为的发生,基本上达到了覆试的目的,维护了宗室科举的相对公平、公正性。  相似文献   

15.
汉代宗室在受到政府褒赏与惩罚时,因亲疏不同、在籍与否而待遇有别.在每年朝请、新君登基和皇帝大婚等情况下,宗室集体受到封赏.个别宗室成员会因德行出众而受到褒赏.通常宗室王侯受厚赏,在籍宗室受薄赏,无属籍宗室则不再受到赏赐.宗室违反礼制和法律会受到相应处罚,如牵扯到在籍宗室,须由地方报知宗正,再由宗正报告皇帝量罪定刑,无属籍者则视同平民对待.拥有爵位的宗室有可能受到削地、除国、废迁、耐刑等处罚,严重者甚至处死,宗室妇女则可能没入宫中为奴.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北方的蒙古高原上,曾居住过许许多多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以自己独特的生存方式发展着自己的原始文化,并不断地与先进而又悠久的中原文化相互碰撞.在这个碰撞过程中,有很多的少数民族接受了汉族文化的冼礼,通过自身的变革,把本民族文化的个性融入汉族文化的生命洪流之中,成为汉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既使他们的原始部落文化进人文明的境界,同时又给汉民族注入了  相似文献   

17.
一从汉代以来,在中国北方的边境上居住着许多不同种姓的部落、氏族。他们长期与汉族人民杂居来往,通过和平的关系,也通过战争,逐渐接受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和由此产生的文化。在“五胡乱华”和拓跋入据北方以后,这许多部落、氏族先后同化于汉族,形成中古期间汉族、鲜卑等各族的大融合。汉化的过程也即是较高级的经济、文化战胜较低级的经济、文化的过程。汉族早巳建立了成熟的封建制度,它的文化也正反映了此一阶段间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所达到的水平。“五胡”以至拓跋族之同化于汉族首先由于汉族的经济、文化是较高级的,因而不仅能够坚强地抗拒各种由征服者带  相似文献   

18.
北魏初期,宗室的界定沿袭着拓跋部的直勤传统,凡是神元帝拓跋力微的子孙都属于宗室的范畴。孝文帝时采用五服制改革宗室结构,只有"五属"和"四庙"子孙才能成为宗室。但是,并非每个宗室成员都有宗室属籍,疏属或谋反都会导致宗室属籍的丧失。北魏宗室属籍的管理机构是宗正卿。北魏宗室属籍者享有许多政治、经济和司法特权。  相似文献   

19.
清代八旗科举的宗室教育与考试是清代科举制度的重要内容,清朝统治者奉行对满族宗室贵族的优待政策,力图通过满族宗室贵族达到对全国政权的统治。因而在教育和科举考试中,一方面积极学习汉民族优秀文化,一方面则恪守祖制,维护以清语骑射为特征的满族固有文化,并在教育与科举考试的各个环节为宗室人员提供了方便的条件。清代八旗宗室教育与考试是清代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清代科举制度最重要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两晋南朝时期,北方流民大批南下,经过侨州郡与土断,南下北人逐渐与土著汉人融为一体。南北汉人之融合,既壮大了南方汉族队伍,更提升了南方汉族素质,为南方社会进步提供了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