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父母对儿童性别偏爱的差异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男尊女卑的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由来已久 ,这种陈旧的观念在当今社会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内涵 ,但它并不是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还能发现父母对儿童性别有所偏爱 ,男尊女卑的思想遗迹还在人们的脑子里徘徊。由天津教育科学研究院孟育群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国家教育部重点项目《充分发挥家庭德育功能的研究与实验》 ,就父母对儿童的性别偏爱的差异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 :父亲对儿童的性别偏爱差异不显著 ,母亲对儿童的性别偏爱差异显著 ,母亲对男孩更加喜欢。  一、从总体上说 ,父亲对儿童性…  相似文献   

2.
在不少家长眼中,世界名画是神秘的、高深的,是悬挂在美术馆里供人膜拜的。而我们的研究发现,在宽松、自由的对话情景中,儿童不仅喜欢欣赏名画,而且能够欣赏名画。他们往往对作品的色彩、线条、形状、构图等要素有很好的感受能力,由作品展开的想像也很丰富。十多年来,我们致力于在幼儿园里开展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天,我们希望让儿童美术欣赏教育走得再远些,渗透到家庭中,希望亲子在互  相似文献   

3.
纵观语文教育改革的一系列问题、一系列纷争,无不与对语文教育的根本认识即语文教育观密切相关。没有正确的语文教育观,就会导致语文教育改革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模糊、偏执、摇摆、徘徊甚至倒退。那么,什么是正确的语文教育观呢?我国杰出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  相似文献   

4.
唐妍 《海南教育》2014,(24):24-25
一、寻找教育的切入点 儿童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国际心理学界首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他认为在认知成长的过程中,每一个儿童都毫无例外地按照固定的顺序从前一阶段过渡到后一阶段,不能跳跃过某一阶段,也不会倒退。依照这个发展理论,我们可以把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的原因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有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有一定的阶段性和顺序性;第二,知识来源于主体和客体(儿童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第三,儿童是主动学习者而不是被动学习者。  相似文献   

5.
沈颖洁 《幼儿教育》2014,(Z1):29-31
我们在传统的教育背景下成长,因此,我们的身上或多或少延续着某种定势和习惯。只有在发现儿童、发现自我的过程中,我们才能逐渐地自我修复和更新,变得阳光、智慧、坚定和拥有爱的能力。让我们行进在"发现儿童"之旅中,找寻学前教育的本源,还儿童本真的童年!《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重申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以儿童发展为本""让每一个孩子富有个性的发展"的核心理念。《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反复出现  相似文献   

6.
教育的新生     
宇宙是在动,世界是在动,人生是在动,教育怎能不动?并且是要动得不歇,一歇就灭!怎样动?向着哪儿动?我们要想寻得教育之动向,首先就要认识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之对立。一方面是生活教育向传统教育进攻;又一方面是传统教育向生活教育应战。在这空前的战场上徘徊的、缓冲的、时左时右的是改良教育。教育的动向就在这战场的前线上去找。传统教育者是为办教育而办教育,教育与生活分离。改良一下,我们就遇着“教育生活化”和“教育即生活”的口号。生活教育者承认“生活即教育”。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教育,前进的生活就是前进的教育,倒退…  相似文献   

7.
西方发达国家对学前超常儿童(又称天才儿童)的教育极为重视。美国学者詹姆斯·约翰·加勒格尔在《天才儿童的发现和教育》一书中,介绍了美国一些研究人员提出的学前超常儿童的特征和教育目标。一、学前超常儿童的特征1.渴求知识。超常儿童的知识极其丰富,他们很想让这些知识发挥作用。有段时期,他们可能很想把他们知道的东西告诉你。2.需要感受到学习中的进步。教育中应该用各种方法使超常儿童有学习的进步感。在开始学习某种内容时,他们应该知道自己原有的水平和将  相似文献   

8.
儿童是可爱的,因为儿童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与保卫者。人民教师为了完成光荣的任务,实现伟大的理想,要教好儿童,一定要能真正地热爱儿童。在党和人民政府的教育下,我们已有许多教师,爱祖国、爱人民教育事业,因而自然地产生了爱儿童的真挚的感情。从儿童的生活、学习、品德各方面,都贯串了教师对儿童的热爱,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教育,使儿童获得全面发展。这里有一些事例,说明由於教师具有伟大的理想,光荣的责任感,热爱儿童,就能不嫌肮脏,不怕麻烦,随时随地关怀到儿童的痛苦和疾病,关怀到儿童的日常生活细节,倾注着慈母般的爱,给儿童以各种实际的帮助,使儿童生活得很愉快、很幸福、很健康。  相似文献   

9.
在媒介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学前儿童也在媒介的环境中悄然成长,但所有的媒介环境对学前儿童来说都是有益的吗?值得我们深思。在“喜洋洋”动画片所引发的“儿童烧伤事件”背后我们看到,作为弱势群体的学前儿童在“媒介素养教育”中易被忽视。家庭是学前儿童生活和学习的首要场所,也是学前儿童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主体之一。笔者通过对学前儿童家长的访谈,发现学前儿童家长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认识模糊,对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存有困惑。因此,本文针对学前儿童家庭媒介素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并根据家长在培养家庭媒介素养中存在的疑惑给予解答。  相似文献   

10.
多元智力理论尊重儿童智能组合的个体差异,相信每个儿童都有其长处,认为“智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和教育重塑的结果,良好的教育经历在个体个性与能力结构的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Gardner),教育应当而且也能够发现和实现儿童的智力潜能。因此,将此理论运用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针对每个儿童的智力特征去帮助他们建构自己的能力是很有意义的。 但是加登纳教授在提出多元智力理论时,认为不应该也没有提出一套与其理论相应的教育模式。教育对象不同,教师特点不同,各学校、各地区情况不同,运用该理论指导教育实践的方式、方法也应不同。幼儿园具体应该如何做?如何使儿童在学前阶段从我们的教育过程中真正受益?换句话说,多元智力理论如何体现  相似文献   

11.
基础教育是针对儿童,为了儿童的教育,但在教育中我们却很少看到儿童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成人的思想和观念;儿童的学习应该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但是我们却悲哀的发现儿童探究的权利被剥夺,被动地接受来自外界的所谓的“知识”。当教育沦为一种训练,当儿童沦为做题机器或知识口袋时,教育已经产生了异化。探究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儿童拥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和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儿童的探究对其建构意义、理解世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若想成就“智慧人”,就必须向儿童归还探究的权利,让儿童在探究中成长。  相似文献   

12.
培养儿童的阅读能力是目前世界教育科学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不久前,美国图书馆协会进行了一项儿童阅读态度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 1、喜欢阅读的儿童数量占半数。在对6岁到10岁儿童的调查中发现,他们中多数都认为阅读是很有趣的事情,有50%的儿童  相似文献   

13.
"多重流动"是当前"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面临的突出问题.农民工家长的流动造成其正常的生存状态的异化,并使其子女的社会角色发生转化引发诸多包括被接纳问题、适应性问题、认同感问题,以及对流出地农村教育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监护问题等等社会教育问题.其中"留守儿童"监护类型自身的缺陷使被监护儿童受到心理和教育方面的影响,而"流动儿童"在城市中的徘徊使流动个体学前教育缺失、罹患"流动综合症"并造成辍学比例升高、教育管理环境混乱等诸多不利儿童发展的后果.但不可否认,流动对儿童成长也有正面作用.我们应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高度关注并努力兴其利除其弊.  相似文献   

14.
一谈到儿童,人的内心就会变得温和愉快。几乎每一位成人都深信不疑自己对儿童的爱,但我们要扪心自问的是:我们真爱儿童吗?我们会爱儿童吗?追寻历史,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教育在前进,先哲们无不把认识和研究儿童作为教育的前提。在这个意义上,与其说教育培养了儿童,不如说不同时期对儿童的发现造就了"教育"。认识儿童、发现儿童贯穿整个教育史,从西方"认识你自己"到"儿童中心",从中国的人性争论到因材施教,"认识儿童"成为中外教育的历史主脉络。不断发现儿童生命真谛,把潜伏在儿童身体内部的能力及其幼芽巧妙地引出来,成为先哲们前仆后继、努力探索的主旋律。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人不断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历史,一部  相似文献   

15.
基础教育是针对儿童,为了儿童的教育,但在教育中我们却很少看到儿童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成人的思想和观念:儿童的学习应该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但是我们却悲哀的发现儿童探究的权利被剥夺,被动地接受来自外界的所谓的“知识”。当教育沦为一种训练,当儿童沦为做题机器或知识口袋时.教育已经产生了异化。探究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儿童拥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和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儿童的探究对其建构意义、理解世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若想成就“智慧人”,就必须向儿童归还探究的权利.让儿童在探究中成长。  相似文献   

16.
消极教育观是卢梭自然教育思想中很重要、很独特的思想,它对当代教育改革具有重要价值。消极教育观是批判"积极教育"有力的思想武器;消极教育观提醒我们:教育是一种等待的艺术;消极教育观有助于我们重视感官教育,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消极教育观为我们实施"自然后果"的惩罚教育提供了思想指导。  相似文献   

17.
嘟嘟的故事     
这篇自然来稿,心情和作者一样,忧伤而复杂。怀着童年伤逝的情感,我们很能理解作者的困惑:由自然的人变为社会的人,在习得社会规范的同时,是否意味着要让自己的内心越来越封闭?人类本性中那些至纯至善的成分难道就不能保留下来么?这是作者在同我们的讨论中反复提及的问题。作者自己无法解答,而我们的讨论似乎也只是停留在理想的层面,这一切到最后让人有些沉重。然而需要提醒的是,事情并不如想象中悲观。在与宋老师的交流中,我们分明看到了中国儿童教育的未来希望,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在自觉思考与探索中"发现了儿童"。"发现儿童"必将引导出具有现代文明精神的儿童观。这种儿童观正是现代教育的起点,它意味着对儿童世界、儿童成长的尊重,而这种尊重主张成人给予儿童更富人道的影响。什么才是更富人道的影响呢?首先它并不放弃对儿童成长的指导。粗暴和专制地将儿童当作"成人世界的附属"当然不正确,但完全把成人作为儿童的对立也不正确。更富人道的儿童教育应通过对儿童天性、儿童世界和儿童文化更仔细更科学的了解来有效地帮助和指导儿童成长。其次这种教育影响要求教育者既拥有儿童本位观。能够融入、尊重儿童,又应该是一个理解儿童成长愿望、具备人格魅力的成人世界代表。在学校教育中施与这种影响的人是教师,因此,一个具备现代文明精神的教师,理应是儿童文化、儿童世界的"守护者",是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那个过滤、筛选社会文化的"把关人"。教师,用鲁迅的话说,应该"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这一切需要主动创造、自觉担当。惟此,我们才会看到一个健康而美好的儿童未来。  相似文献   

18.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在现代教育中还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如何在小学美术课程中通过灵活运用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提炼小学美术创新教育观,从对事物的描绘中发现打开儿童内心世界的"钥匙",解放儿童的天性和创造力,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在学校中如何深入普及抗美援朝卫国保家运动,把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贯彻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使每一个儿童认识到祖国的伟大,发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对美帝仇视、鄙视、蔑视,并进而把这些思想体现在实际行动中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神圣任务。这是一个经常的细致的而且很艰巨的工作,如以简单、粗暴或突击的方式来进行是不能收到效果的。我们必须深入的钻研体会,启发诱导.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学习的好习惯。那怕是对级微小的一事一物,我们也必须抓住要点向儿童进行教育,使每个儿童感到生在祖国大地上是格外的幸福,作一个新中国的儿童足以自豪。  相似文献   

20.
有人曾这样说过:现代教育的趋势是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作者很有同感。从英语教学大纲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英语教学的课程目标已重新设定,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自信心、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为核心,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学生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目的。而其中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尤其重要。"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本篇论文就结合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性教育思想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进行理论性描述,浅谈如何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