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主体,不仅指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增进学生的主体性,更是指教学过程是随学习内部矛盾展开,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活动和自我拓潜的过程,即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交往能力,充分拓展学生潜能。  相似文献   

2.
沈杭 《贵州教育》2012,(22):40-41
一、自主学习的定义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也就是让学生积极能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认识和学习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美术教学主体,不仅指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增进学生的主体性,更是指美术教学过程是随学习内部矛盾展开,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活动和自我拓潜的过程。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交往能力,充分拓展学生潜能。  相似文献   

3.
师生互动教学中把教学看成一种交往 ,承认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 ,教学中师生共同成为学习的伙伴 ,师生之间的交流有机地结合 ,组成网络 ,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合过程。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 ,在师生互动的教学中转变为师生互教互学 ,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应认识到教师本身也是师生互动的主体之一 ,教师将通过与学生互动互惠的交往 ,在学生的不断触发中促进自身素质提高 ,使课堂教学不仅成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过程 ,同样也成为教师的成长与发展过程 ,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促进…  相似文献   

4.
交往教学论(Kommunikative Didaktik)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德国。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德国的K.沙勒和K.H.舍费尔提出了侧重研究师生间交往的教学论思想,并与其他一些教学论专家一起把这种思想系统化为交往教学论。该理论以“教学过程是一种交往过程”这一观点为基础,着眼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关系,十分强调教学的教育性,把“解放”作为学生的最高目标,要求学校尽可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个性的“自我实现”。交往教学模式是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中交往缺失与阻隔、学生非主体等状况提出来的,对传统教学模  相似文献   

5.
教学交往是指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以符号(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为媒介的进行信息传递、思想交流、感情沟通的过程。教学交往包含着两个关系的活动主体即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主体通过符号发生关系,并产生教育效果。语言交往是课堂教学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常用的教学交往手段。  相似文献   

6.
接受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更希望在知识的殿堂与任课教师和同学进行教学交往。高校课堂教学应该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教学方式相衔接。教学交往是指教学主体之间(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精神客体为中介所构成的交往活动。高校课堂教学交往有利于面向课堂中的全体学生,有利于培养合格人才,也有利于高校教师发展与专业成长即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7.
王莹 《职业技术》2008,(1):11-12
教育作为人类一种自觉的自我发展与提升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本质就是人与人的交往,是教与学的存在方式,没有交往,教学过程就会流于形式,教学任务就无法真正落实,教学目标也就不可能达成。在教学交往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作为一个完整现实的人而存在的,都是教育的主体,交往的目的不仅限于知识信息的传授交流,更多的是精神的相通,情感的交流和人格的相互影响,教学交往的准则在于相互理解,教学交往为学生主体性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交往教学论将教学过程视为全体学生和教师平等、合作地交往的过程,强调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学校体育改革强调学生要作为体育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得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在体育教学中应用交往教学论可从社会性的发展、自主性的培养、主动性的培养以及创造性的发展等方面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当前教育理论习惯于从集体主体的角度来探讨教学过程的主体问题,常常使人从教师和学生这两类角色的地位和作用这个角度界定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问题,常常以教师或学生集体的共同的特征为出发点来构建教育教学理论大厦。反过来整个理论大厦又进一步维护集体主体的地位。个体主体是参加教学活动的起点,也是建构交往教学理论的起点,而交往机制是交往教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韩雅丽 《考试周刊》2007,1(21):96-98
教学过程也属交往范畴。在传统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这两者之间更多地呈现的是一种主体—客体关系,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传统的主体—客体关系,应该转变为主体—主体关系,即应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本文从换位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研究性教学这几个方面突出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构建了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1.
教学交往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它是一个复合概念。教学交往是指参与教学的双方之间以教学过程为中介所发生的一切促进学生进步和教师发展的活动。这是一种教与学统一的活动,其本质是交往,交往与教学密不可分。本文以一般的交往理论为基础,从教学的基本特点出发,试图对教学交往的基本内涵、特点及作用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一、“为学而教”必要性浅析1.“为学而教”的含义是指教师的教学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学习,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而从事教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交往活动,离开学生的学谈教学就没有实际意义,教师和学生互为教学的主体。一方面,学生需要教师的指导、帮助,教师起释疑、解惑的作用,而且也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楷模;另一方面,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终生学习也应是教师的本质属性,教学生学也是自己学习的最好方式,面对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有时在某一知识领域教师不见得比学生有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师生…  相似文献   

13.
教学交往是指教学主体之间(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精神客体为中介所构成的交往活动.接受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教育的学生,进入大学学习更希望与任课教师和同学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交往.高校课堂教学应该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教学方式相衔接.高校课堂教学交往有利于面向课堂中的全体学生,有利于培养合格人才,也有利于高校教师发展与专业成长即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14.
一、更新教育观念,解放教育思想,树立创新榜样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要坚持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同时,我们还要解放教育思想,开放教学空间,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开  相似文献   

15.
语文交往式教学是指教学主体之间以精神客体为中介所构成的交往活动,它不仅反映了现代语文教学的开放性、社会建构性,而且也反映了现代教学的多重主体性和交互主体性,是现代语文教学的需要。实施语文交往式教学模式,可以促进知识的建构,弘扬个体主体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建构语文交往式教学,要更新教育理念,营造民主氛围,开放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16.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交往是否有利于学生发展是教学过程能否按照新课程标准来运行的前提和保证。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  相似文献   

17.
周云 《文教资料》2006,(4):127-128
交往,指互相来往。交往模式,指交往的标准形式或样式。交往是活动的基本形式,也是人的基本精神需要之一。交往不是静态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是动态到表现出来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表现出来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包括师生之间的交往和生生之间的交往。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按新课程理念,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是由浅入深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既可向好的方向发展,形成浓…  相似文献   

18.
在课堂中发展学生的交往能力是现代社会的要建立“全员交往”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落实素质教育、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渠道。一、“全员交往”教学模式的内涵“全员交往”是指学生与教师之间全体参与的交它既有个体的交往,也有群体间的交往,而且它更学生群体间的交往,  相似文献   

19.
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双向交往观,是指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起主导作用),而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主体能动作用),二者在体育教学情境中所进行的信息、思想观点、情感和需要的平等交流,以及共享信息的人际沟通活动。体育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师生主体性双向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在体育教学中的交往由于双方处在特殊的环境中,具有与日常生活中的交往不同的独特性,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师生主体性双向建构的交往是有目的的活动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为了某一共同目的而进行的沟通、对话、理解等活动。体育教学中师生主体性双向建构的交往不是一种单向的流动,而是双向的互动。  相似文献   

20.
大学交往教学视教学为一种交往过程。交往过程乃是大学教学过程的本质,师生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是交往教学追求的目标,交往教学过程是一个民主的教育过程。 在此过程中,会受到诸如化心理、教学传统、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干扰,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更新教育观念、重视交往的教育价值和转变教师职责则能消除这种种干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