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路学军 《兰台世界》2014,(1):121-122
北朝时期,史学出现了明显的官修化趋势,山东士族依仗其文化优势多参与其中.在编撰史书的过程中,他们并不局限于修史本身,而是多力图将自己的政治、文化理念贯穿其中,故此对北朝时期的史学和政治演进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北朝时期,史学出现了明显的官修化趋势,山东士族依仗其文化优势多参与其中。在编撰史书的过程中,他们并不局限于修史本身,而是多力图将自己的政治、文化理念贯穿其中,故此对北朝时期的史学和政治演进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诗文评论及史学评论类著作出现较早,唐吴兢《西斋书目》始设"文史类",专收诗文评论、史书评论著作,为北宋官修目录所沿用.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从"文史类"内析出论史者,创设"史评类","史抄类"亦渐被析出.明代焦竑《国史经籍志》首次提出"诗文评类","文史类"被取而代之.祁承爜《澹生堂藏书目》兼取众目之长,同时增设"史抄类"史评类"诗文评类"三大类,突破了先前文史相杂的观念,进一步厘清了史评、史抄的界限.《四库全书总目》则对此类文献作了最后的界定和归类.  相似文献   

4.
裴理 《大观周刊》2012,(31):13-13
明清时期(明洪武至清嘉庆年间),史著繁多,内容复杂,官修史书和私家著史并举,各具特色。在官修史书中,统治阶级严格控制著史的主导思想,其著书的质量不尽人意,而私家著史则是佳作频出.这是因为私人修史符合历史学的学术创作的规律,而集体著书则适得其反。在史学著作中,历史学的发展规律、功能与作用、以及史学的基本方法论等都是应值得注意的.同时,还应引进新的史学方法论的研究,以促进史学的健康、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王传奇 《兰台世界》2014,(1):105-106
黄宗羲作为晚明的文学大家,基于对故国的历史责任感,不得已参与清朝的官修《明史》,而且他还同意自己的弟子和儿子参与官修明史,并作为顾问提出一些修史意见和建议,为修史提供资料,对官修《明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黄宗羲作为晚明的文学大家,基于对故国的历史责任感,不得已参与清朝的官修《明史》,而且他还同意自己的弟子和儿子参与官修明史,并作为顾问提出一些修史意见和建议,为修史提供资料,对官修《明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满文又称"清字",清代被尊为"国书",因而形成了大量的满文文献,数量浩繁.其中形成时间较早、备受中外学界关注的当属清代官修编年体史书——《满文老档》.  相似文献   

8.
盛世修典,盛世修史,是中国几千年绵延不绝的文化传统.纪录片作为一个时代最真实的影像,正逐渐从边缘化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知,成为一种重要、生动、有效、不可替代的修史手段.  相似文献   

9.
李淑敏 《档案》2012,(3):23-25
清代史馆制度是官修史书的制度,与政治有着密切关系.清代时皇帝可以发起编纂项目,全面干预编史过程,指定编史人员,并且形成次第御览制度.清代史馆制度成为帝王意志发挥作用的工具,统治者可以在编史过程中自由取舍材料,树立良好形象,抗衡夷夏观念,证明正统身份,配合政治形势推行教化政策.  相似文献   

10.
<清实录>作为大型官修编年体史书,受多种因素制约,在缮校、选材及体例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  相似文献   

11.
吴荣政 《档案学研究》2017,31(3):118-122
《资治通鉴》有六项优点、两大特点。其成功编撰的客观原因:百年太平;两位皇帝支持;丰富的官私文献;时间充裕;先贤名著的影响。其成功的主观原因:司马光极具文献编撰才能与素养;同修与校对都是硕学宏儒;编撰部署周密。  相似文献   

12.
国史纂修是清代官方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史纂修包含史料征集、编纂长编、拟定凡例、纂修稿本等几项步骤。档案文献是国史纂修的重要史料来源;纂办长编为稿本编纂提供了便利;凡例为国史纂修之纲;稿本初纂后再次复辑。全面广泛的档案史料基础,保障了国史纂修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霍艳芳 《图书情报工作》2009,53(19):138-141
辽代虽然战争相寻,还是延续并发展了官方修书的传统。有关辽代的历史文献遗留下来的很少,致使人们误认为辽代统治者不重视官方修书。其实,辽朝统治者比较重视文治,设立国史院专门修史,国史院有监修国史、修国史、同修国史等职务分工。终辽一世,统治者组织编撰了不少史书,这与其“以史为鉴”的目的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4.
熙宁变法时期,为了选拔人才,鼓励更多的官员加入到变法派阵营,宋神宗下诏,令进奏院发行一种新的官报。这种官报按月发行,主要刊载官员任免、赏功罚罪之类的消息。新官报没有留下名称,后人暂以进奏院月报呼之。进奏院月报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新闻月报。  相似文献   

15.
叶建 《出版科学》2012,20(5):103-107
《图书评论》作为国立编译馆主办的书评期刊,带有强烈的官方色彩,但是不能以此否认刊物在近代书评期刊史上的地位和价值。20世纪30年代初,《图书评论》以书评的形式关注新兴学科的发展,回应思想文化界中重大问题的争论,是当时办得较有特色的学术期刊。但终因其语言风格在当时出版界、学术界引起诸多非议,成为迄今为止评说纷纭的众多近代期刊之一。  相似文献   

16.
本文聚焦于《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的编撰,通过论文、著作、口述等多种材料,首先较为全面地回顾其编撰过程并重新梳理分期为五个阶段,随后着力总结、呈现了编撰的成功要素,最后从《善本书目》编撰史角度出发,对编辑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成就与启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开展传统村落档案利用是传统村落档案建构的终极目的。目前传统村落档案社会化利用的主要方式有档案编研、村史编修、乡村记忆展演。其面临的困境主要是档案编研主体和成果类型单一,影响面窄;村史编修覆盖面和多样性不足;乡村记忆展演形式同质化、展演内容浅表化、展演场所空洞化问题突出。其突破路径如下:开展大协同、大格局和全媒体开发的档案编研新探索;以村史编修促乡土文化复兴,将其作为传统村落档案利用的主阵地;乡村记忆展演形式力求生动,内容力求独特,深度力求拓展,场所力避空洞。  相似文献   

18.
论文介绍了我国古代书目和类书编制的发展简史,旨在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书目、类书编制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王鹏  施松绘 《兰台世界》2020,(5):98-100
文章分析了利用者对高校校史编研的需求呈现出价值性、亲近性、时效性、多样化等特点。基于利用者需求特点,提出了高校校史编研新思路:坚持内容为王,注重形式创新,增强编研成果的时效性,注重策划与传播。  相似文献   

20.
清代《四库全书》的编纂,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研究它的纂修情况离不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当时提要的编写是由纂修官分别拟定,再经过修改和补充,然后由总纂官纪昀修订并总其成,因此提要分纂稿与总目提要两者之间存在差别。这些差别对探讨当时全书及提要的编纂有着重要价值。但分撰稿传世无多,甚为研究者遗憾。当时的总目协勘官张羲年所著《噉蔗全集》有分纂提要稿三篇,为辑佚者所未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