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庄子》最早创造了“小说”这一概念,虽然与后来广为流传的小说相距甚远,但早期小说雏形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应该有一致之处,并取代了其他概念而成为现代文体概念。西方人对“小说”这一概念的称谓,同中国人给小说的命名,在观念上也有着一致之处。从东西方小说命名可以看出,小说具有民间性、虚构性、可讲述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西方现代派小说是推动中国小说完成由古典向现代转变的重要力量,它在20世纪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运动形态,也留下了清晰的跳跃式的发展轨迹,并提供了一些有助于我们正确借鉴外国学影响的经 验教训。  相似文献   

3.
在20中西方文艺理论的交流中,时空的转换常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碰撞和共鸣。苏联杰出的语文学家、哲学家、美学家巴赫金的文化转型理论指涉的虽然是欧洲文化的脉络,但他的理论思路对于当代中国的转型文化同样有着深刻意义。狂欢节转化为文学语言,即巴赫金概念中的狂欢化(carnivalization)。“戏拟”作为狂欢化的一种主要话语策略,在小说写作中的风格体现为我们探究文化转型期小说的复杂面貌和创作主体的深层心理提供了一个参考借鉴的窗口。  相似文献   

4.
赛珍珠作为一个从小在中国长大,以创作中国题材的小说闻名于世的美国作家,其身上的后殖民倾向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她的中国题材小说以她的亲身经历为素材,为西方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窗户;另一方面,她的小说中也存在着浓厚的说教意味或说是化殖民的色彩。  相似文献   

5.
西方意识流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批作家自觉地运用意识流手法进行小说创作,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等人的意识流小说创作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融合在一起,使意识流小说呈现出东方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鲁迅小说死亡意识的出现与中国传统文化、近代历史、鲁迅的国民性研究、西方文化思潮的引入等有着密切的联系。鲁迅小说死亡意识不仅表现了中国文化直面死亡的勇气,也使中国生命结构的组合出现了某种转折,是现代中国重建新的生命观的标志。  相似文献   

7.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之小说史构建,以小说与稗史的考辨为基础,揭示了中国古代小说不同于西方小说的独特的进化历程。这种建立在对小说与稗史考辨基础之上的小说史观,符合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实际,揭示了中国古代小说不同于西方现代小说的独特审美趣味。重新审视《中国小说史略》之小说史构建,对于今天我们构建民族小说理论有着很强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8.
论废名与普鲁斯特小说之“断片的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废名的长篇小说<桥>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非叙述性、空间化的结构方式,同时借鉴了中国画的册页形式,并使之与现代小说体式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断片化小说结构.而断片化的结构形态,正是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在普鲁斯特的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桥>与<追忆似水年华>尽管在艺术风格上不尽相同,但仅就结构而言,两部小说却有着高度的相似性,即都体现了一种"断片的美学".  相似文献   

9.
西方现代主义学思潮对中国“新时期”小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外在的写作技巧和内在的思想观念两个层面上。这些影响对原有的现实主义主流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另外,学本土化和全球化的二元对立问题也随之产生。但无论怎样,在新时期小说中,西方现代主义创作原则已然成为了中国化的现代主义,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0.
<正> 鲁迅小说,作为中国新文艺小说之林的奇苑,有着独特的艺术美。由于借鉴了西方小说的表现手法,鲁迅小说有别于中国的传统小说;且因深邃地研究了中国古典小说史及创作经验,更深刻地表现着中国现社会,故鲁迅小说又表现为地道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探讨鲁迅小说的美学特征,既要注意西方美学理论的规范,又要注意中国传统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