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范进中举》中作家巧妙地运用嘻笑怒骂的讽刺手法,对范进及其周围的各色人物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和嘲笑,表达了作家对封建科举制度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的强烈憎恶之情。首先,作家运用揭示人物言行矛盾的方法进行讽刺。在作品中,作家让讽刺对象处于自我矛盾、自我嘲弄的境地,使其出丑,现露原形。比如,写胡屠户,就让他自己打自己的耳光,以暴露其肮脏的灵魂。他  相似文献   

2.
《等待野蛮人》是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南非作家约翰·马克思韦尔·库切的作品之一。根据荣格心理原型理论中关于人格个性化的理论,文章旨在分析老行政长官由服从帝国意志到以自身命运抗衡那种社会主流意识,最终获得正义良知并真正意识到个体生命和个人权利的珍贵的心理成长过程,他的人格面具调解了他的自我和外部世界,使他正视到自己的阴影,他的个性化是成功的。这样的分析展示了深层心理中人格面具原型和阴影原型进行生死搏斗的磨难历程,具有揭露和批判西方殖民残酷与虚伪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立极于1998年首创心理咨询小说,而《美丽心灵》则是此类小说的大成之作。这部作品的文学功能有三:其一,从文学作品的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进行心灵疗治,作品中的人物在完成疗治的过程中也使读者能够由此观察自我、了解自我,并找到一条解决自身问题的有效路径;其二,作家主动承担向儿童呈现各种苦难形态的社会责任,也由此体现出作家试图用文学的力量平复这些苦难的良苦用心;最后,作家在作品中将人的精神心理危机做了全面的展示,其终极目的则是对经历苦难后的即将崩塌的精神心理进行重新启蒙、开化和重建,这是文学的教育功能的本源表达。  相似文献   

4.
郁达夫个性心理机制及其小说的感伤基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认为,作家的艺术风格并不完全等同于他的人格,作家的创作和人格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作家的创作和作家的个性心理间的联系。我们对作家的研究,既要研究作品本身,研究作品产生的时代社会背景,更要研究作家整个人,不仅研究作家的生活经历、思想发展,也应研究作家的个性心理与他创作的联系。郁达夫认为:“艺术本来就是表  相似文献   

5.
台湾作家马森是位富有哲学理性的作家,他的作品深受西方存在主义的影响。他以存在主义为创作的哲学平台,表现了现代人在工商业社会中的“孤绝”心态,隐含现代人性格、心理病态的“异化”倾向。其作品人物的病态心理隐约带有“世纪末”思潮的痕迹;同时,对“孤绝”心态的表达使其作品具有一种“反讽”的美学品格。  相似文献   

6.
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结构图式主要包括三种心理因素:本我,自我,超我。黑人女作家爱丽丝.沃克(Alice Walker)小说《日用家当》的人物带有这三种心理人格的标记。作品中的母女三人分别表征着图式中的以本能冲动为行为准则的本我,理性地控制着人类的自我,拥有一切完美品质的超我。  相似文献   

7.
在新感觉派作家中,拖蛰存是受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影响较大的一位作家,在他的创作中,他有意识地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来剖析他的人物,他笔下的人物,尤其是他笔下的男性,多呈现为变态人格特征,通过这些变态人格特征的解剖来完成他对既有文化的间接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8.
移民作家总以双重文化视角关注自己族裔在多种文化中的生存状态及由此产生了对身份的迷惘和思考。英国移民作家奈保尔的《米格尔街》正是这一探索的体现。本文打破小说《米格尔》的叙述顺序对人物进行分类研究,从自我认知模糊、他者的效仿和人格扭曲、异化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展示米格尔街人自我身份缺失、迷失的过程和特征,感受这些人物的迷失自我的心酸生活。  相似文献   

9.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菲茨杰拉德最成功的一部作品,这部小说通过主人公盖茨比的悲惨遭遇揭示了"美国梦"的幻灭这一主题。我们从故事的叙述者尼克和主人公盖茨比身上都可以捕捉到作家的影子。这两个人物分别代表了他人格中的两个侧面。本文拟从三个方面阐释盖茨比的"美国梦",并分析作家的人格在小说中的呈现。  相似文献   

10.
杨雯淇 《海外英语》2015,(1):213-214
美国自然主义作家斯蒂芬·克莱恩的代表作《红色英勇勋章》被认为是英雄主义与自然主义小说的代表。与以往意在描写战争中睿智英勇形象的战争题材作品不同,该作品选取了一个普通人作为小说的主人公,描写了他在面对恶劣环境及困境时的心理状态和行动。该文意在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的三重结构"理论(即"本我""自我"和"超我")出发,分析主人公亨利·弗莱明的"三我"间的冲突和协调,及其如何促成他的心理成长。  相似文献   

11.
《儿子与情人》是DH劳伦斯经典的作品之一,也被认为是作家自己的自传性作品。对作品中的父亲,母亲以及儿子这三个主人公进行解读,可以从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入手。在原型层面,运用"俄狄浦斯"神话情节对人物进行解析;进而在心理方面,运用荣格的心理学的见解,从阴影、人格面具以及阿尼玛角度分析本书的人格原型;最后在仪式层面,解读主人公"献祭"仪式在作品中起到的转折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弗洛伊德的心理人格剖析为我们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心理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人物心理人格的状态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与命运。在欲望四处游荡的社会里,本我狂放、自我折磨与劝说、超我缺席与缄默,这是格非长篇小说《欲望的旗帜》中主要人物心理人格的不同状态。  相似文献   

13.
真诚是散文人格力量的基本内涵,散文的魅力显在于作者独立真诚的人格形象.个性化情感的自然流露是散文获得精神力量的源泉.新时期新疆散文创作的勃兴与发展正得益于抒情个性的张扬与真诚自我的复归.本文从当代散文发展的角度,以作家真诚的自我人格形象的演变为审美基点,结合代表作家作品分析,论述了新时期新疆散文创作从个性迷失到真诚回归、突现个性自我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中主要人物的个性特点、生存环境的剖析 ,从人物所处精神世界与客观世界出发 ,阐述了人物个体世界的特征 ,挖掘出文章中与真实世界相对立、相碰撞的由这些个体所组成的宁静美好而不可及的世界 ,表达了对这部作品主旨的看法 ,指出作品触动人心之魅力所在 ,并对喜爱这部作品的读者心理进行了尝试性初探。  相似文献   

15.
吴志梅 《考试周刊》2009,(13):28-29
《归宿》是澳大利亚当代小说家伦道夫·斯托的第三部小说,其深刻的主题和独特的创造性使他成为一个早熟的作家。本文借助20世纪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的原型论对这部作品进行解读,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寻找自我之旅。通过分析小说中主人公在旅程中逐步撕破“人格面具”,展示内心;走出“阴影”,净化灵魂;最后找到“自我”的过程,探索作品的现实意义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王国维对人格问题十分看重,在对作家作品的评论中,他是将作家人格的特质视为作品意境之深浅有无,他所谓的人格是和他的意境说完全一致的.他也十分重视人格审美教育,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将人培养成完全之人格的人.  相似文献   

17.
精神分析(或心理分析)是西方现代心理学中的一个主要流派.其影响波及了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尤其是文学,不仅影响了现代文学的创作,而且影响了现代西方文艺批评思潮。《弗兰肯斯坦》是英国诗人雪莱的妻子玛丽·雪莱在1818年创作的小说,被认为是世界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作品中主要人物的人格发展有着极为清晰的轨迹。本文用精神分析法的人格层次理论来解析主要人物的本我、自我、他我.以及三者之间的矛盾冲突.揭示了人类具备的双重性格——善与恶的一念之差。  相似文献   

18.
基于精神分析的方法,文章从作家的创作心理和人物的心理结构两个方面对《伤心咖啡馆之歌》进行分析。从创作心理学看,这部小说是作家无意识心理的反映;从人物的心理特征看,小说中的三个主人公都是由于不能很好地协调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关系,最终上演了一场畸形的三角恋,导致了悲剧人生。  相似文献   

19.
作品是作者思想的表达,印证了文学即"人学"的道理。长篇小说《将军和他的部队》是弗拉基莫夫生活在西德期间创作完成的,小说的创作与作家的自由思想和个人生活经历密不可分。在这部作品中,弗拉基莫夫表达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尤其体现在他对战争的反思、对个生命价值的思考和对良心的拷问。弗拉基莫笔下的人道主义是对以往战争文学中人道主义的一次新发展。小说中所触及到人的尊严、个体的生命价值、是否可以用"俄罗斯价值来拯救俄罗斯"尖锐而又敏感的问题被弗拉基莫夫提升到了人道主义层面,作家反思战争的悲剧,关注战争下的人物命运和心理状态,深层思考个体生命价值是作家对战争深刻而有力的反思。  相似文献   

20.
《夜色温柔》中迪克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悲剧是社会性的,但是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角度来剖析迪克的三重人格,可以窥探出迪克悲剧人生的精神根源,他的人生经历充满了自我、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相互冲突和相互转化,最后三重人格失衡,导致了他人格和心理上的扭曲和异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