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汶川地震中的流言传播及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级地震。这次特大灾难发生以后,相关的流言也迅速产生并且大规模蔓延。此次灾难中的流言传播具有其他公共危机事件中流言传播的共性,但也有自己的独特性。在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本文回过头来分析此次地震中流言的产生及传播特点,并试图提出在灾难事件中有效控制流言产生及蔓延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从广州肺炎事件看流言的传播与控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20 0 3年春节后 ,我国广州地区出现了由非典型肺炎引发的社会恐慌。在这次事件中 ,流言成为主要的推动力量。本文总结了流言的研究范式 ,认为应该从传播方式和意义阐释两个方面来研究这次流言传播现象。作者研究了这次流言传播中出现的一些新特点 ,以及这次流言背后的社会心理因素。同时提出了一些在流言控制中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提出应该注意两类流言的监测与预警  相似文献   

3.
在传媒领域中,传统媒体①长久以来留给公众的印象是更强的公信力、更高的可信度,以及与制造、传布流言(谣言)的“绝缘”和在辟谣环节的当仁不让.以往的传统媒体基本不参与流言制造和传播过程,仅在辟谣环节发声,扮演辟谣角色.然而,在进行媒介融合和新媒体化的过程中,传统媒体在传媒生态中扮演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也加入了流言的制造与传播过程.这对传统媒体在传媒生态中的角色、整个舆论场域都造成了较为复杂的影响,引发了一系列新变化.  相似文献   

4.
媒体如何面对突发事件中的流言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言传播和新闻报道是两种本质截然不同的传播形态。流言,就是没有根据的话①,口头传播和人际传播一直是它的主要形式;而对于新闻报道来说,事实依据和信息来源可靠是它的两个基本准则。无论是从逻辑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5.
蒋亚东 《新闻世界》2011,(8):296-297
本文通过抢盐事件,探讨在新媒体时代下流言得以传播的原因、发生特点,以及对流言传播的控制。  相似文献   

6.
网络流言与危机传播控制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流言是一种扭曲的信息形式。在危机传播中,信息的真实与虚假、应激心态与理性诉求、民间话语与新闻话语的矛盾与冲突,构成网络流言控制的复杂性。建立政府、媒体、公众之间的信息互动,增强控制合力,方能构建网络流言控制的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7.
单松涛 《新闻传播》2012,(4):252-253
作为人类社会中一种古老而普遍的传播形式,流言是一直存在的。以往,流言主要通过口头的形式在公众之间或群体内传播,其传播效果、速度、规模往往会受到限制;现在,随着网络的普及,流言通过网络可以在更广的范围内、以更快的速度、向更大规模的人群进行传  相似文献   

8.
跨国传播的流言由于传播网络复杂、信息畸变严重、不易溯源等特点,与国内流言的传播相比有很大不同。在日常生活中,跨国流言往往存在时间更长、影响范围更广,辟谣更为困难。本文以"Momo事件"的传播作为研究对象,从路径和内容两个方面探析流言的跨国传播过程,总结传播特色及事件造成的后果,并探究流言跨国传播现象背后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9.
广州非典型肺炎事件中的流言传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概念说明及相关理论简介1、概念说明1.1 流言 对于未经证实、通过非正式渠道传播的信息,英文概念通常用rumour与gossip,二者的意义有细微差异[1];其所对应的中文概念,前者为“谣言”或“流言”,后者为“传闻”或“闲话”。[2]国内也有研究者认为“谣言”和“流言”的含义不完全相同。[3] 本研究在问卷设计中使用了“传言”一词,是因  相似文献   

10.
<正>网络时代快速发展,我国网络社交网络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起来。在我国行使舆论监督权有多种方法,然而利用网络平台行使舆论监督权也是近年来在我国形成的新型监督方式。但当我们利用网络行使监督权的同时,另一个现象也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网络流言的传播。我国有句古话叫"三人成虎"讲的就是流言的厉害,当一个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流言蜚语"一词,从未出现在一个好的场合,似乎它生来就遭人鄙视,令人唾骂,但万物存活自有它的道理,虽然厌恶,但在经意与不经意间,它便充斥其间,连我们的新闻事业亦同样不能免俗.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流言事件也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12.
危机事件中的流言传播有着特殊的规律,应对策略也需要有相应的针对性.本文以汶川地震中的"都江堰水源污染"流言为个案,分析了危机事件中的流言传播过程和应对策略,认为危机状态下的社会心理易使流言产生更大恐慌,而流言进入社会实践构成了对官方信息的质疑,需要有信息的及时公开和良好的信任机制才能使应对策略生效.  相似文献   

13.
如果说2003年的“非典”事件开启了手机短信流言传播“新时代”的话,那么2008年的“四川广元橘子生蛆”案则无疑是给这个时代投去了一枚重磅炸弹。美国气象学家罗伦兹的“蝴蝶效应”理论也在手机短信流言传播中被展示得淋漓尽致,由此,手机短信成为流言传播温床的双刃剑性质毕露无疑。面对这种现象.如何理解、分析和合理控制便成了一个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4.
隋岩  李燕 《新闻大学》2012,(1):73-79
不能机械地以人数多少来区分人际传播与群体传播,应当以传播过程中信源是否确定来判断.人际传播的信源是确定的,群体传播中大多信源不明.不确定的信源就会产生谣言、流言,带来风险,所以群体传播是风险性最高的传播形态.群体传播虽是谣言、流言的根源,但更可怕的是人际传播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谣言、流言从群体到人际的扩散过程中,人际关系的确定性使其由“黑户”摇身变为有“户口”的“合法人士”.新媒介本身并没有风险,也没有媒介技术决定论所宣称如此强大威力,它只是为谣言、流言在群体间和人际间的快速传播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5.
在各类重大社会事件发生时流言总会不胫而走,恣意蔓延。对于流言,学界专家也从各方面对其进行了解读。本文结合"瓮安事件"、"合肥地震"事件,从多个角度分析了流言扩散的机制,探讨了流言与舆论的互动,并就流言控制与舆论引导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一种流言传播的小世界网络模型及控制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复杂网络中的小世界网络模型对流言的传播过程进行了描述,并通过我国甲型H1N1病毒疫苗流言这一案例进行了模拟分析,归纳了病毒流言小世界网络具有的一些特点。最后,结合我国实际,对流言的控制策略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提高了草根民众的社会抗争能力,但是随着抗争客体对新媒体的不断适应及其反制能力的逐步提高,再加上新媒体在利益诉求方面存在自身局限性,草根民众的集体抗争焦虑并未因新媒体增权而得到根本缓解,以致"流言"作为社会抗争的畸变形式大量出现。"流言"具有制衡强权,迫使执政当局回应和处置抗争民众利益诉求的积极作用,但它对社会秩序的冲击和破坏也是异常明显。然而,各级政府及其主政者不应过分强调"流言"的负面影响,而应看到"流言"背后的结构性因素以及与之相关的民意民情,构建和完善制度性民意表达机制,提高政府公信力,以此才可有效抑制"流言"的大量生成和传播。  相似文献   

18.
蔡静 《当代传播》2011,(4):26-28
从2003年的SARS,2008年的"5.12"大地震,到后来的"3.14"事件、"7.5事件",几乎每次公共危机的出现都伴随着流言的产生和传播。从信息传播的角度考察,非常时期流言信息的广泛接受和传递不仅意味着信息渠道和信息内容的变化,更关键的还透视出传播主体与受众的心理需求变化。因此,本文将尝试从公共危机中心理需求的变化出发,  相似文献   

19.
<正>以微信、微博等自媒体为代表的社交平台,日渐成为当下信息传播的主要形式之一。在打破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格局之后,自媒体以其"平民化、个性化;门槛低、运作简单;交互性强、传播迅速"等特点被广为关注。然而,正是以上这些特点,使得自媒体也存在着"良莠不齐、可信度低"等问题。网络流言,正是这类信息的典型体现。从动机角度入手分析网络流言,可以发现其存在的一些基本规律,从而也为网络流言的控制带来一定方便。  相似文献   

20.
流言的传播在突发事件发展中产生着重要的作用.流言公式告诉我们流言受信息的重要性、模糊度与公众的批判能力三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拟从流言公式出发,分析影响流言产生及传播的因素,为媒体在突发事件中进行流言控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