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0 毫秒
1.
奴隶制湮没了人性,剥夺了美国黑人族裔作为人的身份,给黑人族裔带来了巨大的身心磨难。黑人族裔要想走出奴隶制的阴影,必须直面历史并互帮互助。本文从黑人族裔的身份入手,探究《宠儿》中体现的黑人族裔从身份丧失到重构这一艰难的历程。  相似文献   

2.
文学人物的文化身份认同是当代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而女性文学又是当代文学中的重要一支。其中,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是由女性作家在特殊的文化环境和族裔背景下创作的,多数作品揭示了性别歧视和种族主义两大主题,展现了少数族裔女性所面临的身份认同困境。论文通过对艾丽斯沃克作品的分析,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透视了美国少数族裔女性多重的、复杂的族裔文化身份及其认同。  相似文献   

3.
华裔美国诗人李力扬的思想和创作理念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力扬是美国当代著名华裔诗人,他的诗歌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都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李力扬的诗歌创作主题和艺术手法深受中国文化及西方文化的影响。同时李力扬的思想及创作理念受到神秘主义思想及东西方泛神论及现代科学的影响;具体来说,李力扬的思想受中国道教、美国超验主义及西方基督教的影响。李力扬在诗中通过描写痛苦曲折的移民经历和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来表现世界的逻各斯,规律和道。  相似文献   

4.
从散居族裔批评视角解读莫里森的佳作《宠儿》可以看出,莫里森将颠覆殖民话语与重构美国身份认同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一方面,莫里森通过对基督教文化的改写,颠覆了以"大熔炉"为象征的殖民话语;另一方面,莫里森重新构建了被喻为"被子"的美国身份认同,强调了多元文化并存的和谐之路。  相似文献   

5.
美国文学评论界曾就印第安作家路易斯·厄德里克的小说《甜菜女王》中族裔性的存在与缺失问题,展开了一场著名的论战。争论的焦点在于族裔作家的文学创作是否必须表达对种族问题的关注以及如何去表达这种关注。本文以印第安核心价值观中的家、身份、和位置感为着眼点,探讨厄德里克在小说中对印第安价值观传承的独特书写方式,进而指出在解读族裔文本时,只有将"族裔性"看作一个动态的历史构建过程,才能正确阐释作者的文化立场。  相似文献   

6.
华裔美国诗人李力扬是当代美国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由于特殊的家庭背景和经历,李力扬在题材选择和写作手法上有着独特的风格,并取得诗艺上的创新。他融合了传统的写作技巧和后现代派的手法,从他的中国家庭中寻找创作素材,表达爱和死亡的主题。李力扬思想理念深受中国道教、西方的《圣经》及美国超验主义的影响,他的诗歌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中心——他者关系显著的帝国的老行政长官与一位边境蛮夷少女,在对抗——融合的短暂相处过程中,老行政长官对自己有了重新的审视和反省,而蛮夷少女在短暂的"文明生活"后最终回到了属于自己的"蛮族部落"。少数族裔被置于"他者"处境下对身份的诉求,对话语权的抗争历来频繁。本文从后殖民批评以及内部殖民角度入手,来解读边缘化少数族裔在陷入难以挣脱被主流文化同化和湮灭的命运时,对自己少数族裔文化能够受到主流的尊重和保留所作最后抗争。  相似文献   

8.
保罗·帕顿教授现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弘毅讲席教授,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院士,德里达、德勒兹及后结构主义研究国际知名学者。近年来,帕顿教授将后结构主义应用到库切、石黑一雄等族裔作家的文学作品解读中,其精彩的哲学解读为族裔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灵感。在访谈中,帕顿教授首先分享了他在中国教学和做研究的经历及感受,接着对后结构主义理论的兴起、后结构主义的局限性及解构主义在中国的接受进行了评价。之后帕顿教授指出德勒兹哲学与族裔文学研究结合可能的切入点,并从德里达"将临性"的视角对小说《极端希望》做了精彩的后结构主义解读,最后结合具体的文学文本阐述了自己关于族裔文学"丧失"特点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华裔美国作家任碧莲认为传统上凭肤色来界定族裔身份的情况,在多元化的美国社会已经不再适用。在小说《爱妾》中,任碧莲通过人物的多视角内聚集叙事技巧,展示了多元文化背景下一个美国多族裔家庭内部的文化冲突,以及家庭成员在重新阐释家庭定义过程中所经历的内心变化,探索了建构美国族裔和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当今美国社会是一个倡导多元文化的社会。这样的多元文化氛围催生了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同时叉使美国的文学批评呈现出“百花争鸣”的繁荣景象。美国少数族裔女性作家将文学理论应用于其创作实践中,书写蕾族裔女性的文化身份,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糅合了族裔女性意识和女性特有的生理、心理体验,继承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承载着美国异域文化经验,成为美国文化与文学中一种独有的美学奇观。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当下的全球文化语境下对王卓教授新著《多元文化视野中的美国族裔诗歌研究》(2016)进行了述评。该专著考察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最具代表性的美国少数族裔诗歌,即印第安诗歌、犹太诗歌、非裔诗歌,是迄今最全面的关于美国族裔诗歌的综合研究专著。本文认为,这一专著在宏观上反映了中国学者在美国文学研究中的中国立场和建构中国学术话语的努力;在微观上,则不仅对美国族裔诗歌的基本面貌作了全面梳理,巧妙而深刻地勾勒出相关族群诗歌的独特性,而且提出了众多富有前景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2.
美国华裔特定的生活环境使得华裔作家对中西两种不同的文化有自己独特的认知,反映在作品中常常表现为对固守中国传统文化的老一代移民和完全西化的华裔青年的形象的刻画。在此过程中,作家也加深了对自身华裔族群的文化属性的认识与思考,厘清了族裔文化的独特属性,从而有助于确认族裔集体身份。本文将以华裔作家雷祖威(DavidWongLouie)的短篇小说《爱的痛苦》为例,通过对文中的华人母子形象的分析,找出作家对其对华裔族裔身份的认知。  相似文献   

13.
美国的《双语教育法》尊重语言少数族裔儿童带进美国学校的母语和文化,注重追求教育公平,但忽略了教育效率,未能解决语言少数族裔儿童语言学习问题。《英语习得法》将政策追求目标转向结果或成功的平等,对语言少数族裔儿童既不公允也不公正。它是在牺牲其母语和文化的基础上追求教育效率的,未能把握好教育公平和效率的平衡,最终会延宕政策终极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14.
纵观历史,身份危机的出现导致各非裔美国作家致力于探寻非裔美国人真正出路。华特·莫斯里则以其自身特殊的散居经历为依据,反对因本族群固步自封而忽视其他族群的文化精髓的做法,强调各族裔之间的融合才是解决之道。华特·莫斯里在其作品《黑人贝蒂》中对人物价值观的塑造阐释了其所体现的散居的族裔群体之间文化融合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15.
文化身份认同关系到个体的自我归属和精神命运,文化身份的不确定性和分裂会导向主体的焦虑感和无根感。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身份具有流动性,差异性、断裂性的特点,传统文化身份的恒定性,单一性受到了挑战。托妮·莫里森是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她感受到黑人对族裔文化传统的遗忘导致自我缺失,通过黑人族裔文化身份历史流变的书写,寻求白人语境中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重塑和建构。  相似文献   

16.
汤亭亭是美国华裔作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主要代表作有:《女勇士》、《中国佬》、《孙行者》和《第五和平书》。通过分析汤亭亭四部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发现中国文化内容的多少、作者对各层次中国文化的选择、以及对一些中国文化的态度不尽相同,这种不同表明了作者逐渐从族裔作家向普适作家转变。  相似文献   

17.
弗吉尼亚.伍尔芙的作品往往结合了自己对于女性社会身份和性别身份的独特见解。她的小说《奥兰多》被著名编剧及作家莎莉波改编成电影之后,获得了批评界和大众的广泛赞誉。小说对于吉普赛人形象的再塑造和奥兰多的性别变换及其契机改写体现了在多元文化盛行的世界文化语境下,对与歧视少数族裔的谴责与反击和对各民族文化平等的社会思潮的认同,折射出新的时代潮流下欧美国家独身女性生活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18.
美国少数族裔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自南北战争以来虽然经历了几次种族骚乱,但是族裔冲突都没有导致严重的社会动乱.美国宪政机制发挥决定性协调作用的同时,对少数族裔高等教育的优惠政策及其国家认同战略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从“隔离但平等”原则被宣布违宪和《民权法案》的通过,到肯定性行动和“百分比计划”的实施,美国对于少数族裔落后的高等教育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取得了积极的成就.  相似文献   

19.
冯玥 《安顺学院学报》2012,(5):29-30,45
邝丽莎的《上海女孩》再次唤醒人们对移民经历的记忆,讲述了两姐妹从上海到洛杉矶在1937至1957年间的生活。小说的情感主题是姐妹关系和母女关系,展现了移民的心路之旅。小说的主题揭示了族裔文化中的矛盾情结:一方面,女主人公为生存接受了美国文化,另一方面她排斥美国文化中某些方面,害怕失去自己的中国性。  相似文献   

20.
表现非白人移民的自我文化身份认同和他者文化身份认同的矛盾是诸多非白人移民文学的重要题材,这些作品通过探讨造成这种文化认同困境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表明具有不同族裔身份的人在多元文化景观中应该互为主体,才能真正实现族裔文化之间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