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与语言学习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学习中倘若忽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就不可能学好语言。因为,目标语与本族语文化的差异不仅会影响学习者对目标语的正确理解和准确运用,而且学习者的本土文化也会影响他自身的学习行为。文化因素会直接影响到学习者学习策略的选择和应用。学习者和教师只有充分重视文化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才能获得语言学习的成功。  相似文献   

2.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课堂评价语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答问、作业、演示、表现所作出的评价性语言。新课程呼唤充满活力的新课堂,新课堂呼唤“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评价。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语言。恰当运用课堂评价语言,能让课堂充满生机,焕发出人文气息。如上海的朱震国老师在教授《白色方糖》一课时,当有学生提出问题:“(老人)‘不愿意去’就说明女儿很想他去,他能喝咖啡就说明能去美国.他为什么不去呢?”其他学生回答“不想给女儿添麻烦”“人生地不熟”时.朱老师追问道:“如果是你,你现在也能喝咖啡.不会英语.也不认识周围那么多的人,你会去吗?”学生若有所悟地答道:“他喝咖啡就是思恋美国的女儿。”  相似文献   

3.
汉语詈语的文化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储节平 《学语文》2008,(1):43-44
所谓“詈语”,即那些用粗鲁、恶意地侮辱、伤害或斥责他人的话 ,俗称“骂人话”。一般说来,詈语是一个人情绪激动而普通语言难以表达其心情时的一种替代,用以渲泄情感、平衡心理。语言是文化的镜象,不同民族的语言记录了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风貌。不同民族的文化对不同民族的语言在某种程度、某些侧面、某种层次也有制约作用,詈语作为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的影响和渗透。  相似文献   

4.
语言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由科学语言和艺术语言共同组成。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看,理性思维创造出符合理性要求的合乎语法规范的科学语言;非理性思维即情感思维创造出符合情感要求的艺术语言。“定法”是语言的组合和运用所遵循的语法规则,“活法”用吕本中在《夏均父集序》中的话说就是“规矩备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遵循“定法”和“活法”也就成为科学语言和艺术语言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5.
生活磨炼了张艺谋,也赋予了他才华。当张艺谋以“赌徒”的文化心态,把自己的全部视点投注于电影事业时,实际上,他已经与女性形象结了缘。他由女性反观自身、观照人生之际,已经表现出他对于艺术独特而天才的追求。这追求使他在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心理的交融中获得了一点深切感受  相似文献   

6.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处处与社会发生密切关系,不管社会生活中出现什么现象、事物,语言中就会出现相应的词语。在人类社会交际中,人们对某些事物、现象由于某种原因不能、不敢或不愿意说,就产生了语言的禁忌现象。在中国,这种语言现象叫“忌讳”,在英语国家则叫“塔布”(linguistictabno)。由于我国与绝大部分英语国家相隔万里,社会制度、文化习俗、历史背景、心理特征等不尽相同.有的甚至差异很大,人们对于禁忌语的感受和表达也就不尽相同。这样,语言禁忌在汉英语言和中西文化之间会产生差异。本大拟就汉英语言禁忌的异…  相似文献   

7.
跨文化语言交际的符号学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符号是符号的主要类别之一,它也是由“能指”与“所指”组成。在跨文化语言交际中,如果交际者双方能明确同一能指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的所指,区分和建立多种支化的差异和联系,有意识地培养对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敏感性,便能实现和提高交际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语言变异是作家在运用语言时,出于表达的需要,故意在一定限度上突破语言、词汇、语法等种种常规而采取的一种变通用法。文学语言的变异,实质上是能指与所指、语符与语义,在具体使用时的分离和偏转,能指与所指的对应关系的破裂,从而产生语言的“偏离效应”。鲁迅是语言艺术大师。他笔下的语言,常常打破常规,运用语言变异艺术,创造一种别具一格的语言,给读者不平常的感觉,获得艺术享受。语言变异内容丰富,它是建立在修辞技巧的基础上的。他认为:“作文的人,因为不能修辞,于是也就不能达意。”修辞技巧促进语言变异,语言变异丰富修辞技巧。下面…  相似文献   

9.
语言问题一直是20世纪中国新诗历史发展中一个相当重要的论题,而语言的不断变化又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国诗歌的艺术风貌。一个民族诗歌语言的发展变化,一方面取决于社会时代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取决于语言自身的内部运动。台湾诗歌语言在20世纪70年代后的30年间发生了显著变化:首先突出表现为诗歌语言风格的变化,即由“欧化”到“白话”、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从精神化到肉身化和科技化;其次表现为语言资源的开发,即“方言”(闽南语)入诗。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颇具韵味的语言艺术 ,艺术语言的符号通过自然的情感逻辑来显示其结构和脉络的“意合性”与“神摄性” ,从而在物质材料上为艺术语言的表达效应提供了美学基础 ,同时也使艺术语言的表达效应必须穿透一种侧重于写意的隐喻形式 ,才能获得破译。虽然这种符号形式在可接受性上不易为受话主体把握 ,极有可能导致艺术语言的表达效应的流失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由大量的不合格的艺术语言符号形式所导致的艺术语言表达效应丧失殆尽的情况。艺术语言符号形式的可接受性 ,是特定社会文化风貌的重要组成方面 ,也是民族文化素质的重要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11.
影视艺术作为一门来源于生活的艺术,其人物语言来自于真实生活,因此也具有语言的交际性.而示兆功能作为语言交际功能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影视作品的人物语言中是有深刻体现的.这就要求翻译跨语际影视作品的时候要将语言的示兆功能的四个意义体现出来,这样才能让目标语观众欣赏影片时获得同原语观众一样的观影感受.  相似文献   

12.
当代小说艺术家毕飞宇在他的作品中应用词类的变格、超常的搭配、辞格的变异三种特殊的语言技法,使作品语言重新获得“活力”与新“质”,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更新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陈旧感觉,在出乎意料与惊叹之中被他赋予的清新之味而吸引,而感染,而陶醉。这种创作手法无疑正实现了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艺术主张,体现着一个文学写作者对语言修辞的积极追求。  相似文献   

13.
一、含蓄性语言暗示艺术 含蓄是一种美,是一种艺术,任何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教学语言艺术,都离不开含蓄性语言的暗示艺术。 (一)言近旨远法。常言说得好,语贵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究者”,善言也。唐代史学家刘知己在《史通·叙事》中说道:“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不尽。”他告诉我们叙事说理不要把话说尽了,要给听者或读者留有思考的余地。 (二)说古喻今法。在有些问题上,在某种场合照直说,不仅不能产生某种感染力量,同时也不能造成愉悦的心情氛围。采取比喻暗示,既能使学生乐意接受,心情愉悦,又能增加教学的感染力。宋代学者严羽就说过:“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音韵忌散缓,亦忌迫  相似文献   

14.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用语言来表达的造型艺术”(高尔基语),它是以语言为物质手段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的美主要体现在语言美上.文学的生命力决定于语言的生命力。因此,语言鉴赏是文学鉴赏的重要内容。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作品写了什么.更要让学生知道作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人类在为生存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中,逐步创造并发展了语言。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被用于各种人类活动领域,“包括生产的领域,也包括经济关系的领域,包括政治的领域,也包括文化的领域,包括社会生活,也包括日常生活。”在西方分析哲学史上,维特根斯坦(L.Wittgenstein)后期从论断可说与不  相似文献   

16.
颜色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感知,大自然里、社会生活中,颜色无处不在。现代抽象派艺术的奠基人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在所著的《论艺术的精神》(“On theSpiritual in Art”)中指出:“色彩直接影响着精神”,可见颜色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语言既是人类交际的工具,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民族的语言既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制约,又反映各自特定的文化内容。因此,“必须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地进行交际”(胡文仲,1995)。“跨文化交际之所以成为可能,正是人类享有某些共通的文化信息;而跨文化交际之所以产生某些偏差,是因为双方不能共享另一些有差异的文化信息”(赵贤州,1992)。在英汉文化交际中同样存在着这种“差异”,而这种“差异”同样也表现在颜色词的运用中,即便是对同一颜色词的理解与运用也会有所不同。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表示颜色的词汇不断丰富,其意义也从原来表示某种单纯的颜色而派生出许多新的意义,从而使人类的语言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丰富多彩。因此,了解英汉文化,掌握表示颜色的词汇在两种语言中的深层涵义,是有效交际和顺利交际的必要条件。因为“没有这种相应的学识和素养...  相似文献   

17.
翻译除了忠实和通顺外,还应给读者以美的愉悦.文学作品翻译所使用的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语言的选择有助于译入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原语的确切含义,展现中国文化色彩.译者要通过自己的文学笔力和人生体验,用形象的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受到启发,获得美的感受.这需要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技巧.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同时,课标中提出的阶段目标要求也提出阅读时要“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这一切目标的实施都需要以“品读语言”为核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语青强大的表现力和美妙的神韵,让语文课散发它真正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正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拥有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多方言的国家。从中国语言国情出发,提高国民语言能力,首要是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民族语言能力、方言能力和外语能力也是重要的语言能力。多语能力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交往的产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文化繁荣、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构建和谐语言生活的需要。从国家语言政策和规划的层面,需要从语  相似文献   

20.
非语言交际亦称身势语,它是一种交流手段,包括手势语、眼神、面部表情、握手等.非语言交际在交际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各国各地区由于文化的差异,宗教信仰的不同,同一身势语在不同的地区也会有不同的含义.所以我们要了解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恰到好处地使用身势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