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学习生命工程 一提起学习,有的教师就会说,平时我也在学习呀,但是您做到了系统学习、长期学习了吗?您把学习当成生命的一部分了吗? 从1996年开始我制定了“曾宪一教科研11个1工程:一天必读一份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报刊,必写出至少100字的札记、摘抄、心得;一人必拟出或发现一好“文题”;一周至少写出一篇或累计字数为2000字的文章;一周批阅出一篇达到发表水平的学生习作,写出评语;一个  相似文献   

2.
编者的话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听说了一位老师在学生毕业前夕给他们写了一封信。当该老师在主题班会“一起走过的日子”上为学生朗读时,因为毕业前的特定情绪,学生们都哭了。这封信发表在校报上后被一些师生收集起来。一位近八十高龄的老教师读过信后说,这位老师把自己多年做老师想说的话都充分地表达出来了,让她很感动;另一位年轻老师讲,这篇文章,自己读过多遍,每一遍都会掉眼泪。征得这位老师本人的同意后,我把信(有删节)呈献给广大读者朋友,并在教师节来临之际,祝愿教师们节日快乐!  相似文献   

3.
《古代笑话》中记录了这样一则故事:一人宴请三位朋友,届时,有一个朋友未赴约,主人当着两位已到朋友的面说:“该来的没来。”在座的一位朋友站起来走了,嘴里叨念着:“这不是说我不该来吗?”主人一着急, 又说:“不该走的走了。”留下来的那位朋友心想:“这不是说我应该走吗?”于是,这位朋友也走了。  相似文献   

4.
在一节美术课上,教师要求学生画风吹来的情景。一个学生就画了一股龙卷风,一张白纸上只有一团自下而上盘旋着的线条。教师问:“景物上哪儿去了?”孩子打着手势说“:没有,什么都没有了!风这么猛烈,景物都吹走啦。”如果某位教师就这个小片断生发开来,写成一篇教育叙事类文章,你看到后是否会觉得眼前一亮?这样的文章往往首先是教师的理解,再是教师的表扬,最后是教师委婉地让学生再画一遍。就笔者而言,我在读完这样的文章后,不禁感叹,这位教师真是太善于发现了!我们惊叹,同时又为之迷惑的是作者的精巧。写文章的人精于叙述、又巧于安排,才促成了这样夺人眼目的文章,而在文章中应该而且必须有的教育技术和智慧恰恰被“遗漏”了。读类似的文章,除了给人一种短暂的快感之外,还能给我们留下有“分量”的东西吗?没有。既然没有,文章存在的价值就值得商榷了。类似的文章不胜枚举,也正在被各大教育媒体所采用。这样的文章之所以被“津津乐道”,可能是由于与新课程的某些理念贴得比较近。看到文章题目,你就能猜测到作者的写作意图。如《我把“班长”借给你》、《原来是我错了》等。前者先抑后扬,文中的主角肯定表现不是那么出类拔萃,“我”就把班长这个职务借给他,后生可畏,不用说,...  相似文献   

5.
一天晚上,我和即将升入初二的儿子去散步。在热闹的广场,看着他的同龄人三个一群,两个一伙亲热地聊天,他惆怅地对我说:“唉,人家都有好多朋友,我怎么连一个异性朋友也没有呢?”他继续说:“我们班的×××,他在上学期一星期就接到7封信,还让我看。您知道是什么内容吗?”我微笑着  相似文献   

6.
武汉市“与时俱进”是说同时代一起进步。中学生也在与时俱进。在新的时代里,我们中学生应有新的特点,新的形象。请以“新时代的中学生形象”为话题,写一篇500至800字的文章。宁波市以“母爱”(或“父爱”)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500。甘肃省一、有人说,朋友不是那个随便和他说声“嗨”的人。朋友是一个可以给你依靠着嚎哭的肩膀,是一口你放心把内心的痛苦往里面倾注的井,是一排令你热情高涨的巨浪,是一双把你从黑暗和绝望中拉出来的手……你交过朋友吗?你从朋友那里得到过教益吗?你怎样看…  相似文献   

7.
国庆期间与朋友相聚,一位朋友看到我手腕上有一块小伤疤,说:“是不是被你老公鞭笞(tái)了?”我回答说:“呵呵,不要冤枉我老公哟,是我自己做饭时不小心烫的。”然后又友情提醒他说:“应该念鞭笞(chī)!”他不好意思地说:“呵,幸亏我不是你的学生,否则肯定要挨你一顿批了。”我笑了笑,说:“你错了,如果你是我的学生,我不但不批你,还会表扬你呢。”这时,在场的所有人都惊诧地看着我,他们都不是老师,可能从来没有想到过,一个学生念了错字,老师居然还要表扬他。于是,我解释说:“能想到我会对学生怎么说吗?我会说:‘真好,如果今天你没有念出这个…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拜访曹老师是在“一封信”之后.“一封信”是一个绝对真实的故事:一天中午,我放学后回到自己的宿舍,正准备休息.“笃、笃、笃”,一阵轻轻的敲门声.进来的是我高三的一个学生.他满脸的不好意思,嗫懦着:“老师,你还忙吗?能不能给我帮帮忙?”我说要帮什么忙呢?“我有一个朋友在外地上高三补习班,忽然给我来信说不想继续读下去了.请你帮我写封信劝一劝他.”我愕然了好一阵,竟无言功一劝站在眼前的他.  相似文献   

9.
范剑鸣 《江西教育》2004,(15):88-88
一天,初三政治复习课上讲到了“民族自尊心”,我自然而然地发问:”你们学过鲁迅的《藤野先生》吗?”学生的回答却出乎意料——“不知道!”“初三不是有这篇课文吗?”我问。“老师不上。”学生说。  相似文献   

10.
一位在中学教语文的青年朋友最近在省级报刊上发表了一篇小说,这本来是值得庆贺的事,但他却灰溜溜的,因为被学校领导斥之为“不务正业”,在教师会上受到不点名的“点名”批评。领导批评的根据是:“教师嘛,教书是正业,写小说干什么?”不错,教师的正业是教书,不过,这里有两点需要弄清楚。第一,教师在教书的正业之外可否有点“副业”,尤其是与教学有关的“副业”?第二,所谓教书,是否就意味着教师只要抱住了一本教本、一本“教参”,光“教”不练(指教师自己)?笔者认为,我们过去在这两点上,理解是相当偏狭的。大量事实证明,死抱住  相似文献   

11.
每当学校行政人员召开例会,排查问题时,中层干部们总会说“:我值班那天一切正常。“”上周工作中没有问题。”真的没有问题吗?真的没有一点异常现象引起你的思考吗?我满脸疑惑。偌大一个校园,有一千多学生,近百教师,这么多人的思想、言行,真的与学校主旋律和谐共振吗?真的没有“旁逸斜出的枝条”吗?真的一点也没有看不顺眼的地方吗?套用罗丹的话——美是到处都有的,关键是我们缺少发现——我认为,问题肯定是有的,关键是我们缺少一双敏锐的眼睛,缺少去发现捕捉。发现问题是领导工作的起点,发现问题的能力是领导的一项重要技能。只有敏锐地感…  相似文献   

12.
何俊 《湖南教育》2005,(17):46-46
1987年《湖南教育》1、2期合刊发表了我辅导的学生的一篇习作。不久,我就收到了样刊,里面还附有编辑部的一封来信及“班主任之页”的组稿提纲。那一笔不苟的字迹,那情真意切的话语,让我敬慕而倍感亲切。此后,我与编辑部开始了书信交流。编辑部每稿必复。我尊编辑为“老师”,编辑称我为“同志”。几来几往,我们也算是老交情了。虽然学生的习作发出来了,可我自己的文章一篇也没有发表。我实在按捺不住了,便诚恳地写了封信向编辑讨教。不出几日,就收到了回信,信中说:一是要有新题材,二是要有闪光点,三是要有真爱,四是要有凝炼的文字。经过这么…  相似文献   

13.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独立意识,为了提高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反复倡导学生写作文“批语的批语”。怎么做,才能让学生对教师的批语再加“批语”呢? 首先,批语决不笼统、空泛,而且要采用平等协商的口气。例如:“这个地方我看这样改,可以吗?”“你想想,这样结尾是否牢骚太盛?”,“你真对什么都无所谓吗?那你这篇日记本身呢?”“……以上意见,仅供参考。”“欢迎你发表  相似文献   

14.
各位茶客还记得2004年第4期“镇西茶馆”里的《感受〈冬天〉的暖意》吗?多年来,我经常在外面借班上课,坦率地说,并不是每一堂课都上得非常成功;但执教《冬天》是我为数不多的自己比较满意的课例之一。但尽管如此,面对大家的喝彩,我还是有点不安。在那期“茶馆掌柜的话”中,我这样说:“几位朋友对我的这堂课评价很高,我受之有愧;我感到遗憾的是,没有不同观点的争鸣,更没有对我的真诚批评。我将课堂实录的几个片断和大家的讨论放在这里,欢迎更多的朋友参与讨论,并期待着批评。”呵呵,许多读者读了那一期后,果真开始批评我了。下面几位老师都是我的朋友,但他们同样直率地对我的这堂普遍喝彩的课提出了不同看法。“镇西茶馆”欢迎这种思想碰撞!中学语文教学的繁荣更需要这种学术争鸣的风气!对于下面各位朋友的争鸣,我这里也提点问题:作为平等对话的一员,教师就不可以在课堂说“我认为”、“我喜欢”吗?说了“我认为”、“我喜欢”是否就主宰了学生的心灵?“读出自己”是否就会“限制学生的阅读视野”?应该如何理解“读出自己”之“自己”?“读出自己,读出问题”仅仅是“阅读方法”吗?先告诉学生阅读应该“读出自己”、“读出问题”就会压抑“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吗?……对这些问题的争论也许永远都  相似文献   

15.
金华 《天津教育》2006,(11):51-52
《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探究”成为我们当今众多科学教师讨论和研究的一大课题。反思我们过去在教学中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些认识和实践,发现我们由于对相关理论学习不够,对“科学探究”的许多方面还缺乏清醒、完整的认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得更多的只是一些零星的、不完整的、不系统的科学探究活动。在实际的教学中,科学探究活动还存在着一些盲目性。一、关于“科学探究”的几点困惑困惑一:探究主题谁来确定更为合理?如果探究的主题由教师来确定,那么学生是否对这项探究活动有兴趣呢?如果毫无兴趣,那么又怎能让学生经历一个像科学家那样的探究过程呢?即便学生在教师“的束缚”下,经历了、完成了这项探究活动,但学生在探究活动时感到快乐吗?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吗?如果主题让学生自己来确定,那么学生所选的主题是否符合他们自己的认知规律呢?(也就是难易度合适吗?)这个探究主题有意义吗?对他们的发展有帮助吗?学生自己很难把握。困惑二:已被证实的科学结论是否有必要花大量的精力去探究?综观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不少教师还是把得出一个科学的结论作为探究活动的一项重要任务和目标。然而,在一些科学结论过分简单或已被证实的探究活...  相似文献   

16.
我曾读过一组关于“爱的艺术”的文章,其中有一篇写的是“献爱心”主题观摩班会课。一位班主任老师耐心地说了大半节课,要结束时,他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讲:“爱要表现在行动上。我们班的某某同学家中特别贫穷,有时连饭也吃不上……从现在开始。我们帮帮他,好吗?”他原以为那位贫穷的学生会感激涕零,其他学生也会爱心涌动。可出乎意料的是,被老师指名道姓的那位贫穷学生,却涨红着脸一头冲出教室。教室里一下子闹开了,  相似文献   

17.
刚参加工作,业余闲来无事,一做生意的朋友请我上门辅导他孩子的作文.小男孩悟性不错,几个月辅导下来,竟然有一两篇作文被我润笔后在报纸上发表了.朋友对此很高兴,常在他同行面前夸我.意想不到的是,有许多人带着孩子登门请我也给他们的孩子辅导作文.  相似文献   

18.
课改改什么 ?新的课标是什么 ?迎着这股冲击波 ,我的角色是什么 ?一时 ,众说纷纭 ,我茫然不知所措。前几天 ,有这么一件小事 ,有这么一句玩笑话 ,却让我思考了许多 ,感悟了许多。有朋友帮我设计了一张论文封面 ,一个学生问我 :“老师 ,这封面真漂亮 ,是您设计的吗 ?”我说 :“不是 ,老师正在外面拜师学习呢 !”这时 ,不知谁开玩笑地冒出一句 :“时老师 ,刘帅的电脑玩得可棒了 ,你干脆拜他为师吧。”虽然是童言无忌 ,虽然是一句玩笑话 ,却让我对教师的角色有了新的认识。一、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的角色就好像筹划一部舞台剧 ,学生是这个舞…  相似文献   

19.
马志国 《中华家教》2014,(Z1):48-49
这一天是周一,一位小学女教师预约后急切来访,说是因为一个女学生对自己的爱,让自己很困惑。学生爱老师,不是很自然的事情吗?何况还是小学女生,怎么让老师觉得不对劲了?落座心理咨询室,女老师先拿出了女孩写给自己的一封信,说请我先看看这封信。信中写道:您是我遇到的最好的老师,从来没有人这样关心过我,这样对我说过话,特别是那次我对自己没有信心,您说的那句话——人生要乐观,有困难坚持下去。这已经是我的座右铭了。您知道吗?您的话语时时温暖着  相似文献   

20.
<正>"我可以做好教师吗?我能够管得了学生吗?怎么开班会啊?刚入职,我心里直打鼓,就怕教不好学生,又担心被同事取笑,被领导批评。""教学一个月下来,学生家长不满意,说我布置的作业太难,学生完不成,领导批评我教学目标太高,不适合学生。我好心加强练习,结果费力不讨好。"中小学新教师指刚从大学毕业从事教师职业的新手教师,他们面临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新教师入职后会有各种担心,包括教学能力、班级管理、人际关系等方面。但是,胜任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