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哈代小说中人物居无定所,心灵也一直游离在反抗与顺从之间,是"漂泊"中的小人物.哈代巧妙地运用时间和空间,使人物的"漂泊"带有普遍性和永恒性,从而增强了人物漂泊的悲剧性.因此,从叙述时空的角度来解读哈代小说中人物的"漂泊",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哈代小说.  相似文献   

2.
托玛斯哈代继承并革新了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悲剧中的命运观念,结合19世纪英国的社会现实,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命运观。本文试从哈代重要的悲剧小说《卡斯特桥市长》出发,逐层深入分析哈代体现在其作品中的命运观念,以期更好的理解哈代的创作和思想。  相似文献   

3.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末英国杰出的小说家,诗人。他的巨著《德伯家的苔丝》讲述了一个贫穷纯洁的农村姑娘被“诱奸,抛弃,最后由于谋杀罪而被绞死”的凄惨故事。本文以《苔丝》的故事梗概为源头,从作者的创作思想、当时的社会环境、女性主义视角、家庭背景、苔丝的性格特征等多角度探讨造成苔丝悲剧命运的种种原因。具体分析了小说中造成苔丝悲剧的两个主要人物安琪.克莱尔和亚雷.德伯的形象特征,这两个人物形象包含了哈代的哲学和社会思想,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4.
哈代小说封笔之作《无名的裘德》中的“时光老人”,是英国农村变革过程中裂变出来的一个新人形象,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开拓意义。然而,在表现这一形象时,暴露了作者小说创作上的局限性。准确认识和定位如“时光老人”这样的新人与新的价值观念,寻找恰当的文学形式以表现他们,从而延展自己的题材库,这对哈代继续小说创作构成了严峻的挑战。这是哈代小说创作在《无名的裘德》后难以为继中不应该被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哈代的小说《卡斯特桥市长》采用了高超的叙事策略:独特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塑造,灵活的时间和空间安排的叙事手法。本文通过分析偶然与巧合、对比与冲突,以及时间的循环和空间的重复的叙事艺术在增强小说悲剧性和揭示小说主题方面的作用,希望人们能更好地理解哈代的这部小说和哈代独特的创作技巧。  相似文献   

6.
哈代在小说创作中巧妙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高超的象征艺术是构成其伟大艺术成就的重要方面。文章分析了哈代"威塞克斯"小说在背景、结构、自然景物方面的象征表现手法,进而阐释其作品强烈的感染力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伤痕小说”主要是指控诉“文革”罪恶,揭露“文革”的黑暗现实给党和国家造成危害,给人们身心造成创痛的小说。在“文革”历史背景下,对人性的扭曲理解变本加厉。我们从惯常的“伤痕文学”主题出发,透视“文革”中被政治主题所掩盖的人性主题。即“伤痕小说”体现出的“文革”中的人性主题,即病态畸形的人性和健康优美的人性。“文革”时期,由于“社会生活变得残酷无情,人性的水平日益下降”。即使在“文革”那个恶劣的政治气候大环境下.也仍然有优美健康、催人感动的人性存在。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哈代主要小说的婚恋情节,可以发现哈代的婚恋观从对传统的威塞克斯爱情婚姻生活的赞美到对维多利亚时期婚姻观念的猛烈抨击经历了三个阶段性的变化。哈代婚恋观的这种阶段性变化与哈代的个人经历以及哈代所处时代的社会变革是紧密联系的。理解哈代婚恋观的变化以及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有助于加深对哈代小说创作思想的认识和对他的小说作品的解读。  相似文献   

9.
蔡亚 《江苏教育》2023,(9):91-94
<正>我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一直喜欢儿童文学。我的学生特别喜欢阅读“儿童小说”。“儿童小说”是根据少年儿童的理解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进行创作的、适合他们阅读欣赏的小说。我和自己、我和学生、我和同事就是在“儿童小说”的阅读与分享中,在儿童的小说与现实的世界里不断相遇、相知、成长,去领悟生命成长的真谛。  相似文献   

10.
正阅读理解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两大终极目标之一。选修课程中的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尤其离不开阅读理解。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学大纲》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明确规定:能阅读实用类、文学类、理论类等多种文本;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或阅读材料,灵活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对阅读材料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能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思路,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体会评议  相似文献   

11.
英国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塑造了男主人公安琪儿·克莱尔的形象。通过对克莱尔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展示出人物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挖掘出克莱尔的思想挣扎、变化的原因。这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2.
明克,澎湃     
4个年轻人,没有很高的音乐造诣,却凭着响亮的嗓音、满身的活力、不羁的言行。创造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音乐奇迹。他们就是The Sex Pistols,短暂的存在,却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正是他们推动了朋克运动的全面兴起。  相似文献   

13.
英语教师职业形象是英语教师教育研究中一个上位的、具有综合性的研究课题。由于对英语教师职业形象专门研究的不足,英语教师职业形象存在认识上的模糊性和片面性,这将严重制约英语教师良好的职业形象塑造和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本文借鉴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CIS理论,对英语教师职业形象CIS内涵、构成要素及其如何CIS设计稍作探析与勾画,旨在为英语教师职业形象塑造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铁凝的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的主人公白大省是一个天性善良、仁义的女性,她的核心性格就是善良。如果说白大省的善良是人性光辉的体现,铁凝在此也毫不犹豫地彰显自己对善良的推崇。铁凝把白大省放置在爱情经历、与同性交往和家人关系中,诠释彰显她本真的善良本性,以及在现在和未来的生存角逐中无所适从的悲剧,在白大省的生存悖论和困境中诠释了她丰富的形象。  相似文献   

15.
萧红是一位命运悲苦但富有传奇色彩的现代女作家,她的一生颠沛流离、悲凉短暂。传统观念里的"母亲"一直是伟大和崇高的化身,是牺牲和奉献的代名词,而萧红划开笼罩在"母性"之上的灼人光辉,使被施予了华丽外衣的"母性"骤然赤裸,她笔下的母亲不仅形体、相貌丑陋,而且大多在无爱的婚姻中进行着动物似的生育,游走在生死的边缘,为"物"而疯狂,都是自私、冷酷、残暴的母亲。萧红之所以淡漠母爱,颠覆母爱,与她成长历程中母爱的缺失、贫穷的流亡生活及萧红对母性的颠覆性认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Full-time undergraduate applicants to English universities must apply via the University and Colleges Admission Service (UCAS). By analysing the UCAS statements of 15 undergraduate applicants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develop a crit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that the personal statement has in applicants’ formation of themselves as subjects within higher education. The article explores how UCAS’s advice around the personal statements draws on discourses that frame higher education as an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Through a textual analysis of applicants’ statements, the article explores how applicants come to present themselves as competitive subjects within their personal statements, and suggests they adopt this position not because they are preparing themselves for the unlimited number of student places in higher education, but for the limited number of graduate jobs that await afterwards. The article suggests there is a ‘cruel optimism’ to this element of the application process, linked to structural inequalities.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experiences of a New Zealand family and their ‘disabled’ daughter Clare’s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in her early childhood centre and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experiences for shifting from a discourse of ‘inclusion’ to ‘belonging’ based on ‘an ethics of care and obligation to others’. I argue that the meanings and understandings of ‘inclusion’ for disabled children in education are variable and that they often default to dominant deficit discourses whilst believing themselves to be ‘inclusive’. I also argue that we must consciously develop a critical awareness of how exclusionary power operates in society and in our own settings. In this paper, I present ideas drawn from a ‘pedagogy of listening’ and Te Whaariki – The New Zealand Early Childhood Curriculum to critically reflect on some of the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experiences of Clare and her family. I suggest that teachers’ use of critical reflective ‘child’s questions’ can be used as tools for educational transformation towards the full and meaningful participation of disabled children in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8.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是英国著名的浪漫诗人雪莱作品中的人物,起源于希腊神话故事。在这首诗中,普罗米修斯被充分描述成为一个勇敢的、具有高尚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英雄,而不是一个被拷打的反叛者的传统形象。相反,宙斯作为一个强横专制统治者,既残暴,又没有同情心。雪莱用这二个形象代表了当时在欧洲,尤其是在英国逐渐清醒过来的人民大众和残暴的封建统治者。充分表达了雪莱对一个理想的、没有阶级压迫和剥削的理想社会的渴望。  相似文献   

19.
《为奴隶的母亲》是柔石最优秀的短篇小说,标志着作者的艺术视野开始从青年知识分子转向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小说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名为母亲实为奴隶的悲剧形象,她已经不被当做有生命、有灵魂、有意志的人,被剥夺了做母亲、做妻子的权利,只被当做可供买卖的物品。作品控诉了在"典妻"制度下封建阶级对于农村妇女的残酷压榨和欺凌,这是继鲁迅《祝福》之后,反映被侮辱被损害的劳动妇女的血泪生活的又一力作。  相似文献   

20.
周朴园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曹禺在《雷雨》一剧中创造的人物形象。在经历了人们反复欣赏甄别后,周朴园被人们贴上了"凶残、狡诈、自私、伪善"的标签,周朴园这个彻头彻尾的坏人,成了"假恶丑"的形象代言人,成了一个"万人恨"。但是,恨由爱生,这恰恰是人们对周朴园这一艺术形象的喜爱的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