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死亡叙述是余华小说创作的常见手段,在《第七天》中,余华延续了以往"向死而生"的主题又有所突破,赋予其对于生与死的全新理解。文章阐释了余华如何用死后的虚无世界来承接对"向生而死"的融合与转换,又以"因情而永生"、"因绝望而永生"对"向生而死"主题进行两种解读,将其作为余华对生存与死亡关系的总结与升华。  相似文献   

2.
《伤逝》作为《彷徨》中的代表性小说,它从相爱离出两性之爱的轨道、启蒙者的理想在现实遭遇中隐退和"往那里去"的追问等三个层面,以第一人称写作表达了20世纪社会转型以来生活在"无爱的人间"的鲁迅当时所深刻体验到的虚无,也从内面固执地承载着鲁迅在长期"沉默"中所持有的虚无感。这种虚无感来自于在启蒙话语的构建中深刻地体验到的质疑启蒙思想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小说《平静的生活》主题充满了"死之痛"和"生之厌",是集中表现作家杜拉斯死亡观的一本小说,也是作家一系列表达"爱与死"小说的前奏。小说主人公在他人之死的观照中,体会到人生的虚无与幻灭;在感受自我之死中,完成了对爱和生命意义的找寻。这与海德格尔"向死而在"的死亡哲学殊途同归。从小说叙事中,作家杜拉斯完成了对死亡、生命、爱情的富有哲学意味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李锐的小说始终关注着人类存在的困境,这主要表现在对宿命的表达上.在他的小说中,人物的宿命结局大致存在两类:人自身的性格缺陷造成的人生悲剧以及历史、社会、环境等因素导致的无法逆转的命运.同时,人在"宿命"这张巨大的网笼罩下产生的无力感和虚无感与人的理性之间的对立,又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种生存的荒诞感.  相似文献   

5.
冯陶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4):111-112
活着与死亡是人生的两大基本问题。踯躅于生死两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生成了不同的生死观。余华的小说《活着》展示出了中国人典型的生存方式,顺天知命,以生抗死,对死亡进行了否定;波伏瓦的小说《人都是要死的》则阐释了‘死亡的意义与价值,肯定了向死而生。  相似文献   

6.
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自面世以来一直好评如潮,这是一部展现人类存在的虚无感的作品。小说通过言说主体独立言说空间的丧失揭示了"说"的无解与"说"的苍凉,并在宿命的轮回中展现了人类自我在现实世界的迷失,但作家并未深陷虚无的泥潭,而是积极地去寻求生命本体的超脱。这部小说是对人类生存现状的典型化示范,刘震云在作品中回答了人类对生命存在的反思和诘问,是对人类精神史掷地有声的回应。  相似文献   

7.
追寻生命意义是米奇·阿尔博姆在小说中反复书写的主题之一,他的小说中充满对生命有限思索。通过对死亡的理性解剖,阿尔博姆试图指导人们应如何去生存,帮助人们建立积极的向死而生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8.
依据海德格尔哲学理论,从“非本真向死而在”和“本真向死而在”两个方面比较分析张艺谋电影《活着》和黑泽明电影《生之欲》中主要人物的死亡观,可以发现两位电影导演在死亡观方面和哲学境界方面的不同。张艺谋电影中主要人物的存在方式是“非本真生存”,对待死亡的态度是“非本真向死而在”,即中国人的世俗哲学“好死不如赖活着”。而黑泽明电影中主要人物的存在方式先是“非本真生存”,直接面对自己的死时,对待死亡的态度转变为“本真向死而在”。两部电影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体现了电影艺术家在死亡观维度上的追问与反思,更反映出了黑泽明导演比张艺谋导演的哲学观念要深刻。  相似文献   

9.
穆旦的诗歌言说最初表现为对“回归自然”之梦的追寻,理想化的生命状态是此阶段诗人言说的核心,但是时间的不可逆性证明了“回归自然”的空幻。诗人的战争经历与死亡体验强化了他的虚无之感,于是诗人转而向更具实在性的本己肉体生命寻求存在的支撑。从个体感觉出发的生存要求使诗人对一切暴力形式充满了否定和反抗。  相似文献   

10.
萧乾小说的生命意识与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乾小说的诗性首先源于其诗性的人生体验,一种生命的忧郁感。萧乾对生命虚无的体认,首先是对人生无常、个体生命孤独无依的感受,还包括个体生命竞争的残酷与盲目。其小说中闪烁的人性光辉,或者说人的本质特征,正在于人对奴役的抗拒。而小说中清醒的死亡意识逆向地表现为一种高扬的生命意识与诗性。  相似文献   

11.
死亡是余华《活着》和海明威《老人与海》的切入点,也是他们创作的本质表现。对两部小说的死亡意识进行探讨、挖掘并加以比较,可以发现:在死亡阴影笼罩下,福贵以坚韧的“活”来抗死,而老人选择了与死亡作勇敢的抗争,他们的行为都体现了“向死而生”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12.
死亡是阎连科小说创作的主题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个人对死亡的情感体验:恐惧。阎连科没有局限于抒发一己之感,而是将这种恐惧感深广为对人类存在的深切关怀。《日光流年》和《丁庄梦》这两部小说,体现了贯穿在阎连科小说创作中独特的死亡意蕴,即在面对注定要失败的命运,人的生存形态和精神形态将会如何。  相似文献   

13.
“向死而生”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在其著作《存在与时间》中提出的观点。这个观点对人如何面对无法避免的死亡,给出了一个终极答案——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向死而生。“向死而生”站在哲学高度,用“死”即生命短暂的客观性激发我们把握今天、珍惜当下,用生命的宽度、厚度补足短暂的长度。  相似文献   

14.
“死亡教育”强调“向死而生”的价值理念,它引导人们探寻死亡的本质,追求生命的价值。结合死亡教育的内涵,重视我国大学生死亡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积极开展死亡教育是当前大学生教育中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5.
在存在主义哲学的视野下,托尔斯泰精神中强烈的否定、批判色彩是他对缺乏主体独立意义抉断的日常生存状态的否定,对生命根本意义上的虚无境遇的勇敢直面。而促使托尔斯泰不得不直面生存虚无的个人化体验则是他一生不息的“死亡”之思一一对“死亡”的先行体验。  相似文献   

16.
在存在主义哲学的视野下,托尔斯泰精神中强烈的否定、批判色彩是他对缺乏主体独立意义抉断的日常生存状态的否定,对生命根本意义上的虚无境遇的勇敢直面.而促使托尔斯泰不得不直面生存虚无的个人化体验则是他一生不息的"死亡"之思--对"死亡"的先行体验.  相似文献   

17.
生与死是辩证统一的,但人们往往出于生的渴求而畏惧着死,或由生而畏死,或因死而贪生,生活在死亡恐惧的阴影之中。只有当人们舞场脱死亡恐惧,直面死本身,从而向死而生时,才能真正领悟生的意义和死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目的:探讨高职生自我价值感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价值感量表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1046名高职生进行研究。结果:(1)男生的总体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道德价值感、个人取向生理价值感和个人取向心理价值感高于女生。而女生的个人取向家庭价值感和社会取向道德价值感高于男生;单亲家庭(离婚)成长的高职生的个人取向心理价值感和社会取向心理价值感上显著高于双亲家庭;非独生高职生的社会取向自我价值感显著高于独生子女;(2)高职生自我价值感与心理健康存在非常显著负相关,个体的自我价值感越高,其心理健康状况越好。结论:高职生自我价值感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索洛古勃的诗歌对现代社会里人的荒诞生存有着深刻的透视与揭露———他揭示了人的主体性的严重异化 ,描绘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异化 ,表现了强烈的宿命感、虚无感和死亡意识。又力图抗争乃至超越 ,渴望以诗歌创造甜美的神话 ,以超越尘世 ,使灵魂获得升华。  相似文献   

20.
在存在主义哲学的视野下,托尔斯泰精神中强烈的否定、批判色彩是他对缺乏主体独立意义挟断的日常生存状态的否定,对生命根本意义上的虚无境遇的勇敢直面。而促使托尔斯泰不得不直面生存虚无的个人化体验则是他一生不息的“死亡”之思——对“死亡”的先行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