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恰当的问题,让学生达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状态,即达到“心求通而尚未通,口欲言而未能言”的状态。对于探究性的学习而言,教师的作用就是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进入“愤悱”状态,去尝试、去猜测、去实验。比较常见的探究性学习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2.
“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学生的求知欲是数学学习的“助燃剂”。为此,教师教学中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愤悱”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  相似文献   

3.
在新课程改革教学实践中,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层次置疑、实践参与法等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解,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启迪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4.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的精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 :不到学生心求通而尚未通之时 ,不启迪他 ;不到学生口欲言而未能言之时 ,不开导他 .即是说 ,当让学生达到“愤”、“悱”这种边缘的状态 ,再去启发、引导 ,就能促成学生“领悟”,达到发现、创新的境界 .这是将素质教育落在实处的具体体现之一 .启发引导发现创新的教学模式就是要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来达到“愤”、“悱”的状态 ,发现问题的内在因素 ,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明确问题的正确结论和应用 .习题的教学更能体现这一模式 ,下面是笔者对一道浮力习题教学的探讨 .题目 如图 …  相似文献   

5.
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英 《四川教育》2002,(4):26-27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探究性学习是让学生自己思考做什么,怎样做,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的现成结论。显然,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就是学生利用原有知识经验,去解决教材中包含的未知因素,通过“学、思、问、探”等多种方式,去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既获得新知,又增长能力。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呢?一、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  相似文献   

6.
新的《课程标准》着重强调了“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探究性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的教育已从继承性学习转向创新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科学研究的方式去学习,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针对低年级学生自学能力较弱的特点,设计与例题相似的尝试题,让学生模仿例题进行学习,最后“仿学”提问。让学生知道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样可以激励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落实“以生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基于探究性学习模式特点,从高中物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以及解题教学三个层面探讨应用探究性学习模式,转化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状态,推动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稳定提升的方法策略.通过对探究性学习模式的运用实践,达到提升高中物理教学效率,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8.
石鹏 《广西教育》2009,(5):49-50
新课程改革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围绕具体的问题展开的,适当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使其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及表象得以激活,从而主动地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达到对新知识的建构。可见,创设问题情境对促进学生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致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已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然而,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改精神不太理解,加之受自己传统教学根深蒂固的影响,课堂经常出现“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假象,学生毫无主见地跟着教师设计的去“探索”,研究的问题是教师提出的,研究的方法是教师告诉学生的,学生照教师的方法去做,没有体验研究过程的情感与价值,没有创新机会。当然,不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那么,怎样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看法,请同仁们斧正。  相似文献   

10.
启发式教学法的核心是“激疑启思,变教为导。”就是通过适时发问,设疑启思,使学生产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形成一个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最佳情境,当教师略加揭示指点,他们即可意开词达,恍然大悟,不仅让学生学习掌握了知识。而且从心理上也获得了一种满足,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成为下一次学习的动力。  相似文献   

11.
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重视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这句话对探究性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新课导入是指在一堂课开始时,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环节.数学课的导入,教师可用语言、问题和组织编排方式等进行.如果教师将能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有趣的或带有挑战性的问题,用生动精确的语言,描绘出问题的要点,给出问题思考的感情线索,那么就可使学生产生一个“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注意力和思维活动调节到课堂教学的最佳状态,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达到思有方向、学有目标的状态.  相似文献   

13.
中学物理探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用科学探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这里,学生的探究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它有别于个人在自学过程中自发的、个体的探究活动.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尝试解答并进行验证”的过程去揭示知识规律,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其实质是让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结合教学实例谈谈探究性学习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实施.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把实施探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探索、组织和开展探究性学习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但是,在组织和实施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中,课堂上的探究活动还有“表面化”的现象,即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没有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只是按照教师规划好的“路径”被动地去表现,把探究性学习变成了被动地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和过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生物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向探究性学习转变的过程中,最难的是学生不能发现问题,意识不到问题的存在,当然也就不可能寻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而开展探究性实验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英国科学家阿姆特朗说:“实验总是以发现、以探究为追求目标的。实验在学校里是教授学生去发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许业进  李红斌  黄权 《广西教育》2009,(27):112-113
探究性学习作为“学习方式”,关注的是学生通过何种方式来发展自我;探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则从教师“教”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提高探究性学习在高职教育中的实效性。本文通过分析探究性学习的内涵特点和目标指向,进一步探索如何在高职教育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和教学。  相似文献   

17.
谌登玉 《贵州教育》2010,(10):36-36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改理念倡导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在数学教学中引导、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很多问题:有“经验”的教师会把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分类,适时引导学生开展几次探究活动,搞几个专题训练,结果探究问题成了“探究题海”;或仅限于探究性学习的“一招一式”,其操作流于形式;另外,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结果性知识的获得,而忽略了探究的过程,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无从谈起。笔者以为,在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应注意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倡导发现性学习。发现性学习的核心是问题,这种学习方式是以问题为中心进行的。一是教师要提出能吸引学生兴趣并对学生构成挑战的问题;二是学生产生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问题能成为学生感知的对象,在学生心理上产生一种“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学生急于解决,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新的更有价值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阴玉平 《考试周刊》2011,(36):91-92
数学伟大的使命在于从混沌中发现秩序,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力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其核心是促进学生有效地开展探究学习活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这种教学理念,必须精心选择问题,并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性学习过程,让学生达到“愤悱”状态,在“愤悱”状态下去尝试、猜测、实验、发现。当然,不同的内容进入“愤悱”状态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提供的具体教学源创设不同类型的数学探究性学习过程。“真实”数学教学探究不应只是点到为止,更应是点到不止,直至探究的根。过去,教师只要告诉学生什么是数学、怎么“做”数学就可以了,现在不仅要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而且要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平等地交流,给予恰到好处的点拨。因此,“真实”数学教学中需要教师的干预、点拨、指导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论语》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处于这种“愤”和“悱”即“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学习状态下,思维就会十分活跃。这时,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和所提的问题加以高度注意,积极思维,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巨大的内驱力,教师若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引导他们通过思维去理解知识,解决问题,就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1.创境引思。心理学研究证明,在简单重复的对象刺激下,人的注意力往往会迟钝起来,难以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