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何其芳的《预言》从抒情对象的选择到表达方式、传达的情感、色彩的运用,各个方面都表达了象征主义和晚唐诗歌对于诗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晚唐诗人李商隐是中国古代诗人中刻意追求意象美的杰出代表,他是一位积极入世的诗人,但因其政治追求的失意和人生际遇的坎坷,情感长期郁积,导致他的诗歌意象运用独特,形成了一系列以悲剧心态为情感底蕴的诗歌意象,有浓烈的主观色彩和悲剧情调,从而产生了跨越古今的美学感染力。  相似文献   

3.
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之所以在后代引起众多文人的浓厚兴趣,首先归功于唐人的创作,唐代诗人在对"李、杨"爱情及其悲剧的描写以及对"李、杨"二人的评价与态度上,都因时代和诗人情感因素的制约而不同。晚唐诗人们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情感体验、结合时代的诗歌特色去塑造不同的帝妃形象,使得这一题材越来越带来传奇性、故事性。晚唐诗人一方面有意突出了"李、杨"悲剧的结局,一方面增加了社会批判色彩。另一些诗人从两情相悦的角度描写李、杨之间的一片真情,此外,也有许多为杨贵妃鸣不平的翻案诗。  相似文献   

4.
在中唐的文坛上,柳宗元诗文自成一格别具风韵。本文试图从柳宗元的生活经历、诗文创作出发,管窥其大致的心路历程和情感轨迹,即从盛唐诗人的自信到中唐诗人的自适再到晚唐诗人的自伤,并由此揭示从盛唐到晚唐文人心态的历史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5.
晚唐诗人李商隐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善于运用意象来表达内心情感的优秀诗人。在他的诗中,"雪"意象有着独特而丰富的象征意义,其中故乡、仕途、美人是雪意象在他的诗歌当中三种最常见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色彩的情感因素 "美丽的东西都是有色彩的",这是诗人泰戈尔说的一句话.生活中,人们对色彩的感觉是美感受中最大众化,最普通的形式.色彩没有国界和种族之分,它是世界性的.色彩所抒发的情感是全人类的,但又是最私人的,它所表达的确又是个人最内在的心绪.  相似文献   

7.
在唐代诗人笔下,灯烛是一种富于审美意蕴的艺术形象,是反映诗人独特的情感活动的经典意象之一。它是诗人情感的寄托,所以被诗人赋予了多重意义。灯烛意象在晚唐诗人李商隐笔下频频出现,体现了诗人的特定心态、特定的情感模式和审美模式。灯烛意象,映射出诗人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是诗人现实世界里苦痛怅惘的象征,是诗人虚幻世界里希望光明的象征。  相似文献   

8.
石金凤 《教学随笔》2016,(5):147-147
在唐代诗人笔下,灯烛是一种富于审美意蕴的艺术形象,是反映诗人独特的情感活动的经典意象之一。它是诗人情感的寄托,所以被诗人赋予了多重意义。灯烛意象在晚唐诗人李商隐笔下频频出现,体现了诗人的特定心态、特定的情感模式和审美模式。灯烛意象,映射出诗人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是诗人现实世界里苦痛怅惘的象征,是诗人虚幻世界里希望光明的象征。  相似文献   

9.
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上最杰出的大诗人,他代表了继盛诗歌创作高峰后的又一高潮,把唐诗创作推到顶峰。他的诗真切地反映了晚唐王朝衰颓没落的社会政治生活,同时也表现了同一时代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黑暗的社会现实,坎坷的仕途生活,缠绵凄苦的情感经历,使诗人‘‘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在荆棘丛生的道路上度日艰难,郁抑惆怅便成了他的主要心态。  相似文献   

10.
晚唐时期,由于社会颓弊、国家衰败以及自身想匡正时弊却无能为力等诸种复杂情况,使得晚唐诗人对历史、人生、事物以及客观规律产生了理性思索和省思,反映到诗歌中则产生许多哲理性话语,使晚唐诗歌呈现出一种哲理思辨色彩。  相似文献   

11.
杜牧的诗歌既有体现其积极入世、关注民生的华伟篇章,也有体现他重情尚义、怜悯贫弱的作品,特别是那些为受冤受难的朋友放胆直言、代抱不平与对沦为宫女和歌妓的妇女表示真挚同情的作品更体现了他伟大的人格,而这些充满了人文精神的作品也为世代传唱。在公务之暇、失意之时,杜牧也寄情山水,融入自然,因此,其思想中也就有了佛道两家的品格。对生命的深度思考给这些诗作增添了形而上色彩。  相似文献   

12.
程校花 《太原大学学报》2010,11(4):56-61,68
杜甫的疾病诗是杜甫诗歌创作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对杜诗“沉郁顿挫”风格的形成起了极为显著的促进作用。杜甫的疾病诗是杜甫寄予其忠君报国的思想、多病身世之慨叹的重要载体,是杜甫伟大人格和高超诗歌创作水平的具体体现。杜甫的疾病诗内容丰富,风格独特,成就巨大,并对后世疾病诗的创作起到了表率作用,引发了大量相关题材作品的涌现。  相似文献   

13.
晚清云南诗论家朱庭珍"取法于杜",基于自身对杜诗的体验和学杜经验,在"杜诗"阐释论、"学杜"方法论、"杜诗学"批评论三个方面进行了颇有创见的阐释和评论.细读朱庭珍的评杜文本,把握朱庭珍"杜诗学"内涵,不仅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更加深入体会杜甫诗歌的艺术真谛,而且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朱庭珍独具美学蕴涵的诗学理论.  相似文献   

14.
杜甫去蜀原因,一直是学术界颇有争议的问题。传统说法有三:一是“东归江陵”说,二是武“欲杀甫”说,三是“武卒”无依说。笔根据杜甫一生的政治思想、生活状况及归乡之志分析,认为传统众说皆不符合事实,杜甫去蜀的根本原因应是“出仕为郎”。  相似文献   

15.
杜牧逐怀孕之妾下嫁“长林乡正杜筠”而生杜荀鹤之说 ,流传至今。本文对这个传言的来龙去脉加以考辨 ,试图澄清杜荀鹤的身世之谜 ;并对杜荀鹤的家庭加以考辨 ,澄清一些夸大不实之词  相似文献   

16.
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主导思想是儒家思想,是积极入世的,因此很多研究者认为杜甫没有隐逸思想,但对杜甫的诗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发现,杜甫也存在一定的隐逸思想。文章从集中体现杜甫隐逸思想的四个时期的作品入手,全面阐述了杜甫隐逸思想产生的原因,以期对杜甫有较全面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杜诗利用中古同义又读字调适诗律的情况很普遍。考察杜诗对中古同义又读字的运用,对今人阅读和研究杜诗乃至整个古代诗歌韵文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其诗从内容到形式都对我国诗歌产生过重要影响.本文较多地将笔墨用在杜诗的政治作用和思想意识对唐宋时期的社会影响方面,认为杜诗经过了最初不被人重视到后来受到重视乃至被统治阶级利用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9.
杜甫的诗赋创作在他年轻时已得到文坛前辈的高度赏识。与他同时的著名诗人李白、王维、岑参、高适都与他有亲密交往或诗歌酬唱。杜甫晚年更有“新诗海内流传遍”的美誉。杜甫身后,著名诗人白居易、元稹、张籍、韩愈、李贺、李商隐、杜荀鹤等都盛赞其诗歌,或承继其直面人生的创作品格,或学习其博大多姿的艺术风神。总之,唐人对杜诗的接受,在他生前已经彰显,在他身后更为普遍。  相似文献   

20.
中唐时期奠定了杜甫在中国诗史上的崇高地位。韩愈不同于元稹、白居易的认识以及韩诗对于杜诗的学习都受制于韩愈独特的诗学思想,韩愈关于杜诗自叹身世和“穷苦之言”的认识在杜诗接受史上具有鲜明特色和重要的诗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