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传统教育认为,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必须具备“一桶水”。而创造教育要求教师用“一杯水”引出学生的“一桶水”。两者都要求教师要有丰富广博的知识,不然就难以胜任其职,乃至会误人子  相似文献   

2.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这已经是广大教师的共识,也是对教师的普遍要求。但是,人们平时强调较多的往往是“一桶水”的“量”,而忽视了对“一桶水”“质”的要求。那么,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一桶水呢?  相似文献   

3.
要引出“一桶水”王荣韬传统教学认为“教师具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而当今教学则是“教师用一杯水引出学生一桶水。”一个是“给”,一个是“引”,给的结果是使学生死记硬背、照抄照搬,学习处于被动状态,缺乏创造性、灵活性。而引的效果是使学生思维敏捷、学...  相似文献   

4.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者须有“一桶水”。为了学生的“一杯水”,教师必须充盈自己的“一桶水”,有了“一桶水’,才有可能给学生“一杯水”。一、“有水”须会“倒水”有这样一些教师。业务修养不错,知识水平不低,“桶里的水”很满,但就是倒不出来。讲课,或平铺直叙,学生兴味索然;或艰深晦涩,学生难以理解;或杂乱无章,学生理不出头绪。出现这种情况,是教者只重视“有水”,而忽视或不善于“倒水”造成的,实际上这是教者没有把学和识很好结合起来。“学”一般指所任学科或与本学科相关联的知识,这些知识一般是从前人那里继承…  相似文献   

5.
董琦 《河南教育》2004,(10):25-25
人们常把师生之间知识量的比例关系形象地比喻为“一桶水”和“一杯水”。意思是要教给学生“一杯水”的知识,教师本身必须要有“一桶水”的知识储备,才能居高临下,深入浅出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笔者以为,教师的知识储备固然重要,但它不是决定语文教学成败的惟一因素。要想培养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就必须  相似文献   

6.
在一次教科研讨论会上,许多老师感慨到:“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常流水,这常流水应该是源源不断的一股清泉。”好一个“一股清泉”!曾几何时,“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的理论成了至理名言,即教师只有具有渊博的知识,才能得心应手地去满足学生“一杯水”的需求。然而,我们正处在信息化时代,新的思想观念和新的信息技术不断地被引入教育领域,知识除了以传统的静态的文本形式存在之外,还可以以动态的超文本形式存在。网上学习、资源共享成了当前热门话题。人类知识系统正发生着两个重要变化:一是知识传播途径越…  相似文献   

7.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这已经是广大教师的共识,也是对教师的普遍要求。但是,人们平时强调较多的往往是“一桶水”的“量”,而忽视了对“一桶水”  相似文献   

8.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个观点早已是广大教师的共识,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又有许多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这只是一个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这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自己有了“一桶水”,怎样倒给学生“一杯水”.在现实中,有些教师,他们的“纵  相似文献   

9.
贾珍 《快乐阅读》2011,(24):118-119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学科越来越受到关注。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技能、知识,具有较全面的综合知识,才能向学生传授体育方面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俗话说:要给别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现代教育给了这句话更好的诠释:要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必须是长流水。  相似文献   

10.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对合格教师的教育素质提出的基本要求。关于“一桶水”和“一杯水”关系的理解,传统上强调的多是教师知识的给予,而缺乏对学生接受过程中情感的关注和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尊重。因而关于教师的“一桶水”的的理解一般大都是从“量”的角度来强调教师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而很少从“质”的角度来探讨现代教育对教师‘一桶水“的水质的要求。在现实生活中,水是生命之源、健康之本——水质决定体质,体质决定健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桶水”的水质决定学生’一杯水”的水质,与学生知识网络体系的构筑和人格健康发展息息相关。德国教育家第斯多蕙说过:“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连自己都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因而教师要在创设和蔼可亲的愉快的教学气氛外,显然还要设法改善自己的“一桶水”的水质,把“科学饮料”化为美味之琼浆,甘爽之玉液,使学生趋而乐饮之。下面,笔者就从四个方面对教师‘一桶水“的水质加以分析,以期大家共勉。  相似文献   

11.
过去20多年来,教师们一直对“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应有一桶水”的教学要求奉若圣明,并以此鞭策自己边教边学,尽可能地使自己的这“一桶水”满些,以备不时之需。然而时过境迁,今天再以这样的标准要求教师,已是远远不够了。因此,华东师范大学校长王建磐提出:教师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成为一条常  相似文献   

12.
一、文本细读,直抵作家心灵深处,心中似有一片汪洋大海 在以前,教师需要“一桶水”才能给孩子“一杯水”,那现在呢?如今已不是一桶水的问题。而是需要一片汪洋大海。我们只有在这片汪洋大海里“挣扎”一番,“出生入死”一番,才能在课堂上尽情挥洒。我在教学《海伦·凯勒》一文时,就经历了一番“挣扎”。当时还没有意识到文本细读,只觉得我们教师要感动学生.首先要感动自己。只有对课文主人公进行深刻了解.从心底激起敬佩之情,你的课堂才会真情流露。你才能真正感动学生。  相似文献   

13.
未来的物理教师必须接受新的挑战,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一杯水"的内容有了变化,对"一桶水"的深度和广度也就提出了新的要求。物理教师除了要具备物理学专业知识素养之外,还必须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对这个时代的年轻物理教师来说,他们应当设法迅速成长起来,如何才能做到呢?  相似文献   

14.
形容教师的比喻很多,像园丁,红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然而踏上教坛,师长们谆谆教导的却是:“要想给学生一杯水,你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为了无愧于这“一桶水”,更为了实现心中未圆的大学梦,我不停地读书,  相似文献   

15.
岳伟 《中学教育》2001,(3):24-25,8
“要给予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长期以来,这句话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一直被奉为经典,它把教师比作一桶不,把学生比作一杯水,意思是说教师的知识量只有多于学生,才能驾学生,从而在教学中做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从这一角度讲,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一桶水”是怎样的“一桶水”?是“死水”还是“活水”?是清新的还是变质的?教师是如何给予学生“一杯水”?是灌输还是引导?现实的教学实践已暴露出了这一传统教学观的许多弊端,如重物轻人、重教轻学、重灌输轻引导等。因此重新审视并超赵这一教学观念,对于提高教学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6.
人们常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说明教师教授学生知识的前提是自己要有丰富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到游刃有余地“传道、授业、解惑”。于是,教师为了保证授课的顺利进行。积极地备教材.备教法,真可谓使出浑身解数来力求万无一失.总不能在“一杯水”面前丢了“一桶水”的面子。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面对生动活泼的课堂,又有谁敢保证一定会按备课计划进行。学生一定会按老师的想法去提问。所以难免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那种“要给学生半桶水,教师自身须有一桶水”的陈旧观念已一去不复返,逐步建立起“教师自身拥有一杯水,要给学生一桶水”的新型的教学观念。而数学学科自身具有的理论的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等特点。使许多学生认为数学枯燥、乏味,甚至讨厌数学。  相似文献   

18.
郑丽辉 《福建教育》2005,(7A):13-13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课改已经三年,一个学习化的校园正在形成。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浓郁的“书香”里,我不断成长。阅读,成为我成长的源泉。“给学生一杯水,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还应是源源不断的江河。”只有具备渊博的学识,教师才能以自己的儒雅、神韵、气质、魅力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吸引学生。学校为鼓励教师阅读,开辟了“教师阅读通道”:订阅各种教育报刊,  相似文献   

19.
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就有这样一句话在教育界盛行: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这句话的初衷,我想大概要鼓励教师多读书,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这是不错的。但深入一想,这句话也有它不周全的地方。1.教育理念上,“桶论”强调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这使人立刻想到“灌输”的形象。似乎教师的作用就是要“给”学生灌输知识,而这种“灌”采取的是从上往下“倒”的姿势。我们有没有卖油翁的本领?不掌握教育科学,即使有了“一桶水”,也不一定能倒满学生的那“一杯”。教师的桶和学生的杯里装的都是“水”,老师桶中…  相似文献   

20.
传统教育认为,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必须具有一桶水;而创造教育则认为,要以教师的一杯水引出学生的一桶水。家庭教育中家长与子女也是这样一种关系,这就是辩证法。叶圣陶先生说过:“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孰善孰寡效,贵能验诸身。为教纵详密,亦仅一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