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意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催生了多重数据安全风险,传统的回应型治理和集中式治理模式显然难以应对新挑战,而敏捷治理则以其灵活的姿态彰显了独特的优越性。[方法/过程]首先,梳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数据安全领域引发的多重风险,进而对三类治理模式在风险管理上的成效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应当尽快实现治理模式转变。然后以此为指导,构建具体的治理制度。[结果/结论]敏捷治理模式凭借其适应性、柔韧性和包容性特质,为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数据安全风险提供了有效的方案,能够在实践中不断优化生成式人工智能数据安全治理体系。在敏捷治理模式下,应当树立“预防与应对并重”的适应性治理理念,构建“多元参与,合作互动”的韧性治理机制,运用“技术叠加法律”的包容性治理工具,从而形成综合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数据安全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2.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引发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广泛传播,但也催生版权侵权风险。技术支持者、服务提供者和AI使用者构成生成式人工智能产业体系的主要链条,是版权侵权风险产生的重要来源。当下生成式人工智能版权侵权治理围绕AI使用者和服务提供者展开,将技术支持者排除在外,呈现出局部治理特征,治理效果不佳。生成式人工智能版权侵权治理需要采取全周期治理思路,延长追责主体链条、坚持过错原则、实施分层分类治理,探索“技术支持者—服务提供者—AI使用者”价值链上各个主体之间的责任分担机制。对于技术支持者,应着眼于算法和数据,优化算法模型避让版权作品,建立著作权人的“选择退出”机制;对于服务提供者,需区分不同商业模式界定其版权侵权治理的注意义务范围;对于AI使用者,涉及“接触+实质性相似”直接侵权认定规则的改造。  相似文献   

3.
周慎 《新闻记者》2023,(6):39-45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与能力增强,文本间生产函数组合方式发生重要变化,引发新文本间性问题。人工智能获得并逐步巩固其作为内容生产者的主体地位,这直接带来由于生产主体不同而生发的“人类生产文本”与“非人类生成文本”之间的文本关系;在“非人类生成文本”的生产流程与机制中,存在提示文本、生成文本与现象文本的文本关系;而根据文本性质与生成功能的不同,在“生成文本”中存在“基础文本”与“对齐文本”,在“现象文本”中存在“机械文本”、“共创文本”与“再训练文本”的文本关系。廓清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文本内涵、结构与表征,将对中国大语言模型的技术突破、精准构建与监管治理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探究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图书馆阅读服务的影响,对推动图书馆阅读服务的建设与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采用逻辑推演的方式,在探析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功能边界、应用价值及负面风险的基础上,对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图书馆阅读服务的融合发展进行剖析,并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图书馆阅读服务中的应用进行展望。[结果/结论 ]生成式人工智能为图书馆阅读服务带来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图书馆的阅读服务技术系统、内容与方法、用户、评价与管理等方面,未来图书馆须持续跟进人工智能发展动态,推动阅读服务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转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意义]数字化时代的图书馆发展需要紧跟新技术发展的步伐,如何结合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是未来的重点方向。[方法 /过程]基于美国运用ChatGPT类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图书馆案例,梳理其特征表现,并对其进行内核拆解,在两者基础上提出未来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的图书馆——“LibGPT”的发展路径。[结果 /结论 ]研究发现,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的图书馆具备服务场景的交互化和智能化、图书馆资源的海量化和整合化、图书馆管理的自动化和延伸化等特征,其内核在于智能化的技术本质、全面化的角色定位与链条化的工作机制,基于此提出应从发展主体、内容、边界3个层面构建未来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的“LibGPT”。  相似文献   

6.
为高效释放作品的数据要素价值,需厘清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作品的边界,以调和产业发展与著作权保护间的冲突。在具体论证中,首先,通过剖析ChatGPT出现智能跃迁的原因,展示数据要素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但也发现不同使用阶段的侵权风险制约作品获取。其次,在作品合理使用层面,基于产业政策目标,解析相关群体的利益诉求,提出“转换性使用”标准来划定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作品的合理边界。最后,在侵权规制层面,结合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输入阶段和输出阶段的差异性使用目的和技术实现原理,以“转换性使用”和“表达性使用”二分法认定著作权侵权风险;同时,明确作品使用的合规治理路径,通过双向监管来高效规制风险。  相似文献   

7.
聚焦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学术生产和学术期刊出版领域的应用现状、存在的风险与挑战,并以此为基点,探寻技术的应用与失范之间的可能通路。首先,在技术层面对人工智能融入学术生产的历史嬗变进行勾勒;其次,在实践层面总结并分析目前欧美学界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学术生产和学术期刊出版的讨论;再次,梳理国外代表性学术出版机构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应对措施;最后,从建构多元主体协同监管的学术出版生态框架出发,尝试为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下我国学术生态的良性发展提供可能的进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逐渐进化为通用型AI,文章探讨这一背景下舆论受到的冲击及舆论如何保持民意的纯粹性。【方法】文章主要采用了文献法及思辨研究,通过对舆论主体、本体、客体等追问反思进行研究。【结果】生成式人工智能将给舆论带来致命冲击:舆论主体“非人化”,舆论本体“虚假化”,舆论客体“无理化”,舆论传播路径与规律被颠覆。进而引发国际舆论场更加复杂,国家舆论风险加大,资本、技术操控舆论,虚假信息横行,用户深陷舆论茧房等舆论风险。【结论】文章认为应建立ChatGPT的使用边界,在舆论等领域内暂时限制其应用;政府积极参与人工智能研发,牢牢把握舆论话语权与引导权;用技术治理技术,开发AIGC检测技术;同时还应开展人工智能素养教育,提升用户使用、批判AI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借用“后视镜”隐喻可以发现,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是由专业生成内容(PGC)、用户生成内容(UGC)“逆转”而来,作为新型内容生产工具,正冲击着现有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秩序。为了适应强人工智能时代,梳理内容生成行业的法律法规,并由此提出国家构建的数据治理法律框架和相关法律是国家技术治理的重要工具,是社会掌控技术发展、坚持价值引领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0.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促动信息秩序的巨大变局,重新分配社会信息资源和数字权力。数据喂养的偏狭、使用的偏误和伦理的偏颇为生成式人工智能输出的虚假信息、错误信息及恶意信息流入信道创造条件,现有信息秩序面临失序风险。调整信息治理范式与治理方向成为智能传播格局下AI治理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提出实现信息秩序再次和谐的共创进路与治理方向,即以法律为约束,构建软硬法兼施的复合型AI信息治理法律框架,将法治贯彻到生成式人工智能信息治理的全链条多领域,全面提升法律规制效能;以内外兼顾的技术善治实现技术真正服务于社会价值和公共利益的图景,促动技术的自我纠偏与完善;构建生成式人工智能流域化治理模式以直面多元治理难题,将多元数字行动主体纳入差异化规制与协同性治理体系以实现信息秩序的复建。  相似文献   

11.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建立在大模型的基础之上,并且经过大规模数据集的训练后,能够生成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与以往的人工智能技术相比,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所生成的内容在质量、效率以及多样性等方面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生成内容在本质上是客观世界在信息空间的映射。当前,生成内容面临着虚假性、违法性、安全性等诸多风险。因此,需要构建“数据信息、模型算法、生成内容”三位一体的规制体系,从而推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规范应用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陈晨 《科技与出版》2023,(6):98-106
对于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可版权性判断,从理论视角来看,赋予版权与“人格价值论”的契合度不高,无法获得正当性辩护;从实践视角来看,向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创造者、投资者或使用者赋予版权均缺乏可行性与现实动力。一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创造者、投资者并不“热衷于”取得生成内容的版权,因为维权成本过高且影响了其技术服务的“订阅制”收入。另一方面,向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使用者赋予版权很可能会影响人类创作者的创作热情,引发创作惰性。因此,合理选择应当是将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辅助人类创作的工具,将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视为人类进行创作的公共素材资源;而人类创作者获得版权的保证则是在人工智能生成素材的基础上,形成更为“差异化”的内容表达。  相似文献   

13.
肖鹏 《图书馆建设》2023,(4):25-28+45
基于“基础要素—服务方式—业务体系—伦理内核”的分析路径,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公共文化机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重构文化资源体系、拓宽个性服务边界、赋能专业支持体系、再塑专业伦理内涵。通过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条款的解读和国际图书馆界专业行动的分析,强调公共文化机构应当指导用户“批判性且负责任地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并基于负责任创新的理念促进这一技术应用的落地,争取打造创新示范案例,为构建具有包容性的数字时代做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14.
黄勇 《兰台世界》2023,(2):121-124+129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刻影响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人工智能与智慧图书馆的融合发展催生了信息服务新业态。图书馆事业发展经历人工智能赋能阶段、增能阶段和产能阶段,越来越关注数字生成式人工智能、人机协作和可信人工智能,开创人工智能与智慧图书馆融合发展的新未来。  相似文献   

15.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引领一个媒体深刻变革的时代。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传媒生态将带来一系列挑战,包括存在重大意识形态风险、威胁清朗网络信息环境、造成知识产权保护难题以及产生严重数据安全威胁。对此,中国需要促进智能媒体技术创新,加强人工智能社会规范,推动智媒发展战略迭代,提升社会公众智媒素养,实现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传媒生态的战略优化。  相似文献   

16.
姜智彬  周杨 《编辑之友》2023,(11):59-66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广告产业的持续融合,广告产业结构的中心协同化趋势不断增强,市场需求由被动式输出向主动式迎合转变,广告经营绩效取得系统化全面突破。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作为一项关键性技术突破,从外部对广告产业结构、业务行为与经营绩效产生冲击,已形成阶段型颠覆式创新。  相似文献   

17.
本报告对2023年中国网络内容治理的三个主要领域中七个相关主题进行了梳理和研究,涉及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既有信息秩序的挑战与因应,以平台为中心的网络暴力、自媒体账号治理,以及新技术环境下的个人信息保护与数据治理。在过去一年中,中国的网络内容治理呈现出趋深向实、敏捷审慎、“软法”柔治和“国家在场”的基本特征。未来网络内容治理的规范化、包容性、边界安全感以及权责对称性等问题依然构成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探索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出版业所形成的生成式智能出版的技术原理,基于分析式智能出版与生成式智能出版的范畴结构,研究生成式智能出版在内容生产、内容审校、智能印刷、智能营销四个环节的流程革新。[研究设计/方法]以ChatGPT为视角,分析了ChatGPT在生成式智能、认知智能以及通用人工智能三个方面的本体属性界定,揭示其具有的海量数据优势、强化学习算法优势和持续超强算力优势三个关键技术原理,论述了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智能出版流程革新。[结论/发现]生成式智能出版流程革新的意涵包括从专业生产内容到人工智能生产内容,从人工编校到人机协同智能编校,基于生成式智能的按需印刷、智能印刷厂等印刷场景创新以及基于生成式智能的营销数据、能力、效率和质量变革。[创新/价值]对以ChatGPT为代表的优化对话语言模型产品进行了生成式智能、认知智能和通用人工智能阶段成果的本体界定,提出了生成式智能出版在策划、编校、印制和发行环节的新特点、新规律和新设想,一定程度拓展了数字出版、智能出版的研究范畴。  相似文献   

19.
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学术出版生态被深刻改变,智能化转型不可逆转,编辑生存环境面临重置。新技术图景下,学术出版的高质量发展有赖于对编辑主体价值提供方式、工作模式、职业发展等问题的进一步厘清。应理性审视人工智能及其与编辑主体的关系,明晰人工智能之于学术期刊的“机”与“危”,并在此前提下,坚守学术出版初心使命,凸显功能身份,不断跨越提升,纾解价值、身份、技术焦虑,同时主动在思维认知、角色功能、职业发展和服务供给四个层面予以升维重塑,辩证因应当下诉求。  相似文献   

20.
全球创新网络依托数字经济创新生态迅速发展演化,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兴起与成熟,全球创新网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研究梳理了全球创新网络的风险研究,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的创作力和智能化特点,探讨了新技术背景下全球创新网络面临的治理挑战,并提出进一步提升治理能力的对策建议。研究期望为中国参与全球创新网络治理、深化创新发展转型提出一定的建设性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