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美学认为整个审美缘在构成过程是内缘己心,外参群意,随大化氤氲流转,与宇宙生命息息相通,随着心中物、物中心的相互交织,最终趋于天地古今群体自我一体贯融、一脉相通,以实现心源与造化的大融合。故而中国美学要求审美者走进自然山水之中,以自然万物为撞击自己心灵、激发审美创作欲望和冲动的重要契机,为产生灵感兴会的渊薮,去心游目想,寓目入咏,即事兴怀。而要达成此,审美者则必须保持自然之心,以"无心"应物。  相似文献   

2.
心学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以心性为基础的思想体系,即先秦思孟学派的“尽心知性知天”,到唐代禅宗的“以心法起灭无地”,到南宋陆九渊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都有较系统的理论观点,而把这些理论观点上升到心物、心理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并对之作出哲学论证的,则是王守仁。作为心学集大成者的王守仁,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顺应儒、释、道融合的大趋势,再加上自己的切身体验,最终建构了庞大的心学体系,它包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宇宙观,“致良知”的认识论,以及‘知行合一”的动机论…  相似文献   

3.
在860年前的南宋时期,江西省金溪县的青田村有一个男孩呱呱坠地,他的名字叫陆九渊,后来成为那个时期和集理学之大成的哲学家朱熹并峙的思想霸主,左右着时代的精神取向。陆九渊一生创造的哲学思想体系高标独帜,他提出的“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相似文献   

4.
一、“心即理” 陆九渊以“心即理”命题为基础,构建了其“学为人”的道德教育与修养理论。他说:“人皆是心,心皆是理,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陆九渊所指的“心”,是指宇宙万物的本源,也是社会伦理道德的根本。他认为有了此心,就具备了明辨是非,践履道德的能力。陆九渊所指的“理”,既指宇宙间的客观规律,又有伦理道德的涵义,是二者的统一。他进一步提出,“理”作为协调人际关系的伦理道德规范是人心所固有的结合,  相似文献   

5.
心学源远流长,从先秦思孟学派的“尽心知性知天”到唐代禅宗的”以心法起灭天地”到南宋陆九渊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都有较系统的理论观点,而把这些理论观点上升到心物、心理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并对之作出哲学论证的,则是王守仁.作为心学集大成者的王守仁,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顺应儒、释、道融合的大趋势,再加上自己的切身体验,最终建构了庞大的心学体系.它包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宇宙观,“致良知”的认识论,以及“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6.
“错意”解     
初中语文第五册《唐睢不辱使命》中有秦王对唐睢讲的这样两句话:“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课本上对“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注解是:“因为安陵君是个忠厚长者,所以不(把他)放在心上。错意,注意。错,同‘措’。”这样注解,有点牵强。关键在于对“错意”的理解上。体味秦王的话语,是要托词表达出“我为你着想,你却不为我着想”的意思,以借故责难,施加压力。他先向唐睢宣称:泰国之所圮l灭韩亡魏而让五十里之地的安陵存者,是因为安陵君是个忠厚长者,所以不肯违背他的心愿(意即没有一并灭亡他)。接下去又反责安陵君:现在我拿十倍的土地,让他扩大领土,而他却要不顺我的心原,是看  相似文献   

7.
陈郢 《培训与研究》2005,22(1):85-87
传统技法经过一代代承传到今天,面对现代社会赋予人们的崭新的视觉领域,艺术家如何才能将主体意识的新活力注入到传统笔墨中,是中国绘画尤其是山水画所面临的思考。把山水画的境界尽可能放置于宽阔广远的宇宙之中,用笔墨营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8.
性善论是黄道周孝道思想的形上基础,他认为至纯至善的天地之性流行于人而成为人之性,坚持性善一元论,反对宋儒的二元之性;他认为“敬”是孝道的情感依据,道德之目以敬为本;黄道周将孝道的实践形态分为事亲以敬和事君以忠两个层面:事亲要“敬身”、“敬养”和“严父配天”;事君则移孝作忠并且要敢于诤谏.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动因是多方面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创作《史记》的终极目的,也是一个重要的创作动因。如果作进一步的考察,我们发现司马迁创作《史记》的直接动因是为了“事亲”、“事君”、“立身”而“以显父母”、扬名天下。本文试从司马迁“事亲”、“事君”、“立身”三方面来谈论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动因。  相似文献   

10.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虽然字面意义简单,内容上却有深涵.“迩之事父”是指将《诗》中所蕴含的孝爱思想运用于现实人生实践中,旨在维护家庭成员之间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和谐状态;“以诗事君”的方式是“达政”与“专对”,其目的是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太平;“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并不只是指记住鸟兽草木的名称,而是由此体察出人与自然一体圆融的关系,生发出物我相关的仁义之心.无论是“事父”、“事君”,还是“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最终都是为了达到“天下归仁”的诗教目的.  相似文献   

11.
散文要写得“形散神凝”,就得学会“聚焦”。所谓“聚焦”,就是选择一人、一事、一景、一物作为’焦点”,用以凝聚散乱的题材。如果我们将所写的题材聚焦于一物,这个物就成了叙事或抒情的中心,所有的材料都向它辐凑过来,这种手法就叫“物脉”。我们学过的散文,如冰心的《一只木屐》、茅盾的《白杨礼赞》、巴金  相似文献   

12.
【原文】 有人焉,视于无形,听于无声。以事其君,可谓臣乎?曰:否。杀其身以事其君,可谓之臣乎?曰:否。夫视于无形,听于无声,资于事父也。杀其身者,无私之极则也。而犹不足以当之,则臣道如何而后可?曰: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吾以天下万民起见,非其道,即君以形声强我,未之敢从也,况于无形无声乎?非其道,即立身于其朝,未之敢许也,况于杀其身乎?不然,而以君之一身一姓起见,君有无形无声之嗜欲,吾从而视之听之,此宦官宫妾之心也。君为己死而为己亡,吾从而死之亡之,此其私匿者之事也,是乃臣不臣之辨也。  相似文献   

13.
词心这一概念,是晚清词论家况周颐首创的,他在《蕙风词话》中引人注目地提出: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在。此万不得已者,即词心也。而能以吾言写吾心,即吾词也。此万不得已者由吾心酝酿而出,即吾词之真也。非可强为,亦无庸强求,视吾心之酝酿何如耳。吾心为主,而书卷其辅也。  相似文献   

14.
《说苑·善说》载《越人歌》,以楚语译之。歌末二句云:“山有木兮木有技,心说君兮君不知。”古来学者多能指出“山有木兮木有技”乃用兴。今读《越人歌》,觉得此句实乃以谐声隐语之法,抒发“说(悦)君”之意。今按:“山有木”之“木”,盖谐音“慕”,而意同“说(悦)”;“木有技”之“枝”,盖谐音“知”,而意亦同“知”。以此说读《越人双》,则所谓“今夕何夕兮事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告辞耻,心几顿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云云,诗意贯通,而“一榜世越人犹得”与鄂君子…  相似文献   

15.
一、命题:读了《风景谈》、《爱莲说》,请按下面的要求作文:任选一物,取其特性,展开联想,组成篇章.(认真研讨这个要求)二、指导:写这个题目,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被描述的“物”,一是要表达的“意”.二者不可分:“意”寓于“物”,描写“物”是为了揭示“意”.例如:《爱莲说》写莲取其出污泥而不染的特性来拟君子之德.因此.生动地描述“物”的特性,是为了“意”的充分揭示.三、习作评导:  相似文献   

16.
吾班Z君     
Z君乃吾班之笑料。李白、杜甫这些诗仙、诗圣流传千古的绝句经他“深加工”,就成了“惊天地泣鬼神”之“绝句”。下面举例一二,以饱诸位之笑福。一日,Z君学到《春晓》,“吟诗作赋”的兴致一下子涌上心头,于是吟道:“夏天不洗澡,处处蚊子咬。喷上敌敌畏,宝宝好睡觉。”《春晓》被改成这样,乃国哀也。我敢打赌,这位Z君一定天天被蚊子叮,要不他怎么会把《乐游原》改得如此“辉煌”:“向晚意不快,欲把蚊虫卖。价钱无限少,只求痒不来。”果然不出众人所料,Z君被蚊子蜇了数千口,身上疤痕累累。被蜇疯了,乃发“疯蚊病”,故写出如此“上乘之作”。…  相似文献   

17.
物各有短长     
甘戊使于齐,渡大河。船人曰:“河水间耳,君不能自渡,能为王者之说~①乎?”甘戊曰:“不然,汝不知也。物各有短长,谨愿敦厚,可事~②主,不施用兵:骐骥(?)耳,足及千里,置之宫室,使之捕鼠,曾不如小狸;干将~③为利,名闻天下,匠以治木,不如斤斧。今持楫而上下随流,吾不如子;说千乘之君,万乘之主,子亦不如吾矣。”(西汉·刘向《说苑卷十七·杂言》)【注释】①说:说客.②事:侍奉,为……做事。③干将:古代名剑的名称。  相似文献   

18.
在庄子看来,孔子注重修身,认为修身应修心(或修内),内心应无机巧,应忘却仁义礼智,让功名利禄及生死不入于心,做到“心斋”与“坐忘”,以虚静之心与道相合。孔子还认为修身应处理好心、物之关系,即修己而顺物;修己,进而化人;化人而达到治天下。且以修心为本,修心乃顺物、化人、治理天下之前提;修心之目的为处好己与物、天下之关系(或修外)。孔子还谈到修内与修外之关系,他以为应该以无心的态度中立于修内与修外之间,不偏重于任何一方。但庄子以为至人无须修心,则更无修心之目的。至人无心而任自然之性,逍遥于道德之乡。至人更无须修外。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 《阅读与鉴赏》2009,(5):32-32,54
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慰治。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庙意也”.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宇宙化生、性情、卦爻三方面对苏轼、程颐的《易》学动静观作了比较,揭示了理学和庄玄之学两种解《易》思想的差异。关于宇宙化生,苏、程皆承认阴阳之“动”生出万物,而程颐从宇宙运动中抽绎出“理”作为最高法则,苏轼则归之于造化无心。落实于性情论,两人皆突出“静”的高明之境,然而程颐的心之安静是以长时涵养的道德自律为前提的,而苏轼的“静”则缘于应物无心、淡然自若的处世情态。体现在符号化的表征—卦爻上,程颐的动、静合“理”体现为爻位的嘉善,苏轼的动、静自然则体现于卦爻之间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