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达县检察院一工勤人员酗酒后夜闯发廊,《达州日报》两名记者在报上披露了此事,引起较大反响。有人说,文中把一工勤人员称为“检察官”是一种误导,建议找报社和记者打官司。谁知市检察院党组认为,专司法律监督的检察机关更应自觉接受新闻舆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而不应在细枝末节上做文章,不久后,达州市检察院检察长在一次大会上当面向《达州日报》的领导致谢,诚恳地希望新闻媒体继续加强对全市检察机关的舆论监督,并委托该院工作人员把一封感谢信和400元奖金送到了两名“揭短”记者手中。  相似文献   

2.
今年3月15日,某镇农民刘某手持7封感谢信,到我报编辑部眉飞色舞地讲述了他两年来“捡”了20余头猪,并全部送还失主的故事,要求登报。社领导仔细看了感谢信后,十分重视,要记者核实后采写。记者专程赶赴数十公里去调查核实。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总心有疑虑:一名普通农民,短短两年内怎能拉到这么多猪?记者通过认真采访,背后的故事终于显现出来。原来,刘某有精神障碍,两年来,每当左邻右舍和邻村村民的猪跑进他家菜园、麦地时,都被他捉住关进自家院内,然后要求失主写封感谢信换猪。就这样,刘某居然收到7封感谢信。由于记者用怀疑…  相似文献   

3.
感谢信     
近日.我刊收到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4名群众发来的锦旗和感谢信,对我刊记者给予他们的帮助表示感谢。感谢信原文如下:  相似文献   

4.
长平 《青年记者》2007,(9):74-74
我曾经工作过的报社的一位副总,有一天经过人行天桥时惊讶地发现,自家报社的一位年轻记者正躺在地上痉挛,表情十分痛苦。他疾步上前救助,谁知道那位记者却使劲地向他摇头摆手——原来该记者在策划新闻,看看有多少路人会对陌生的求助者伸出援手。  相似文献   

5.
翟新群 《新闻战线》2013,(2):113-114
曾经有一位报社领导给驻地记者讲话时说:"你们与报社编辑部的记者相比,只能算是‘偏师’。"言外之意,驻地记者不是报社的主力部队。他何以有这样的认识?应该来自于驻地记者平素的业务能力表现。平心而论,  相似文献   

6.
吴菁 《新闻采编》2004,(1):26-27
据武汉市一名记者披露,他所在报社的编辑大都是因做不好记者,才被淘汰到编辑岗位的,该报社奉行“采而不优则编”的“兵法”,是对编辑在报纸生产流程中地位的误解,进而言之,是对新闻生产规律的背离。  相似文献   

7.
二月二十九日上午,玛纳斯县政府招待所所长姜金生等一行五人专程来到昌吉报社,感谢报社‘培养了翟源昌这样的好记者’。元月二十三日凌晨北京时间四时许,该招待所平房九号房间一住宿人员酒后吸烟引起火灾。正在写稿的翟源昌  相似文献   

8.
《传媒》1999,(1)
1999年3月刚过,四十一岁的张建星出任《天津日报》总编辑。他对报社全体职工说:该给我的,天津日报都给我了。现在到了该我回报的时候了!此话不假。1983年张建星在天津师大毕业后分至《天津日报》工业部作记者。一年半后,他被破格提为记者部主任,当时二十六岁。三十岁成为报社编委会委员。这之后破格为主任记者,再破格为高级记者,并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4年获范长江新闻奖,是两届获奖者中最年轻的。所有这些成就都在三  相似文献   

9.
叶辉 《新闻实践》2009,(2):72-74
半壁江山,这是报社历来对驻各省记者的称誉.支撑着这半壁江山的记者,或孤身一人,或三两人为伍,承担着报社交给的任务,一个个身手不凡,堪称优秀.他们个性各具,色彩缤纷,甚是可爱. 2006年10月25日,作为地方记者的一员,我去北京报社总部公干,出版社社长Z设宴款待.没想到消息走漏,总编辑闻讯欣然加盟,作陪的还有记者部主任S.  相似文献   

10.
日本的“大记者”名记者,日本称为“大记者”。在日本,要成为一个“大记者”可不容易。曾在日本《每日新闻》当过十五年编辑、记者的井上靖说,凡是能成为大记者的人,一天二十四小时,脑子里离不开“消息”二字。对他们来说,采访活动已成了生理的一部分。一听说哪里发生火灾,他们就会拔腿奔赴现场,即使是火海,也会冲上去看个究竟。早晨进了报社是记者,晚上下了班,离开了报社就成了一个普通人,这种身在报社才算记者的人,不是真正的记者。(据《新民晚报之友》)  相似文献   

11.
媒体市场化对新闻伦理道德的冲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位记者曾经历这么一件事,他调查到某公司打印机的墨盒残墨过多,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在拿到确凿的证据后他准备发稿。该公司得知这一情况后,马上到报社进行公关活动,最后给这家报社一笔可观的广告费,于是总编辑把这篇批评性报道改成了为该公司的辩护报道。  相似文献   

12.
为了扩大报社的影响力,把报社的发展触角向基层延伸,近几年来,一些地市级报纸开始向下面所属的县市区派遣驻地记者。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驻地记者一般都是年轻记者,有的干脆是刚进报社的外地新记者,把他们放到一个陌生的小城开展工作,难度不言而喻。面对这些难题,一些驻地记者失去信心选择了离开。本文就年轻记者如何快速适应地方报道形势,快速度过成长期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3.
音乐人窦唯因不满《新京报》对自己的负面报道,于5月10日下午1点左右,冲进该报社找一名卓姓记者“算账”,该记者不在,无法发泄怒火的窦唯竟然失控动手砸坏了该报社的一台电脑和电视机,三个小时后更是疯狂地放火将该报社某编辑的私家车烧毁。(见5月11日《东方早报》)。乍看此新闻,笔者脑子里最先掠过的反应是:真热闹、真吸引眼球,艺术界又上演了一出武打闹剧,可这是哪门子艺术呀?音乐人窦唯又奉上了一道“艺术大餐”,堪称大手笔、大动作!可这是哪门子音乐嘛?继而自己又有些自责:这岂不是有点“幸灾乐祸”之嫌?冷静想想,笔者对这场纠葛的态度…  相似文献   

14.
党报驻站记者是媒体从业人员中一个特殊群体,有着“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们的编制在各自的报社,是名副其实的“本报记者”,是报社派驻外地的,接受报社的管理;另一方面,又长期远离报社,驻扎地方,在工作、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与当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游离于报社之外,不同于编辑部的记者。可以说,驻站记者是介于“本报记者”与“当地记者”间的一个特殊群体,既有“本报记者”的属性,也有“当地记者”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传媒》2002,(5)
这三项措施是: 一是发证上岗。首先在提高记者素质上下功夫,对报社中层以上干部,由省里进行培训教育,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观念和政治思想水平;中层以下干部和记者编辑由报社自己培训;对具备编辑记者能力及素质的人员颁发上岗证。 二是上网建档。对各媒体取得正式上岗证的编辑记者,要求全部  相似文献   

16.
原兰州荣华商厦总经理段鸿奇因对批评报道不满,竞带领公司保安人员冲进报社,殴打记者。目前,段鸿奇已被撤职,荣华商厦公开向报社和记者赔礼道歉。7月25日,《兰州晨报》刊发该报记者杨树森《荣华商厦“修理”“上帝”》一文,报道荣华商厦保安人员殴打一名前来交涉退换商品的消费者。原荣华  相似文献   

17.
当前,报社人员“进进出出”,已经是管理者必须面对和正视的问题。一家报社要维持良好的发展状态,报道质量上不能大起大落。办报风格的传承,要求管理者从战略高度来看待“传帮带”,使报社人才队伍保持一定的连续性。过去,在很多报社,“传帮带”是一项不成文的规定。例如,新分配来的大学毕业生,一般都会跟即将退休的老记者一起跑一条线,等过一年半载,老记者退  相似文献   

18.
随着编辑对采访环节的深度介入,便涉及到一个采与编的主次问题。在许多传统报社中,记者与编辑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记者负责写稿,编辑负责改稿,两者之间无所谓谁上谁下,这也是为何当许多报社开始实行绩效改革时,编辑与记者的绩效系数大体相当甚至低于记者的原因。但在这种相对平衡中,也有某种程度的不平衡,那就是由于记者采写在先、编辑改稿在后,  相似文献   

19.
记者的“家”在哪里? ——《成都商报》一40多岁的记者因连续几个月未完成任务被辞退,在拿到6万元的补偿后,离开了他战斗多年的报社。这样的故事正在很多报社上演。是的,新闻工作是一个永远需要创新的工作,但记者不是永动机,总有创新能力和工作能力走下坡路的时候,当他们人老力衰的时候,他们该到哪里去?应该承认,人才的流动是一个媒体保持活力的前提,但在国内当前各类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媒体和社会尚需解决好这一问题,免生后患。  相似文献   

20.
回顾2004年,我感觉最幸运的事就是如愿以偿地进入一家报社当记者。我进的这家报社非常不景气,发行量仅3万来份。在我进报社后的第一次选题会上,老总一针见血地指出:“报纸发行量上不去的原因主要是报纸缺乏锐气,文章没有棱角”。会上老总定下一个基调,就是以后报社一定要多搞一些批评性报道。会后我荣幸地被委以重任,专门负责采写揭露性的批评报道,专挑人家的阴暗面。我第一次的采访对象是一家英国建材公司,该公司在记者所在城市开了一家大型超市,一开业便雄赳赳气昂昂地打出了“谁价比我低,差价双倍还”的促销口号。可据我在工商局、消费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